“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诗一般的语言道出了书籍的重要性。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等。我们现在欣喜地发现:学生的读书热情高涨,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几本自己喜欢的书,都能讲上几种读书的方法。但是仔细审思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课外阅读一定要从经典开始吗?
经典著作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有教师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应从经典开始对课外阅读内容进行严格的控制,硬性规定阅读内容。其实经历时间考验的经典著作,大多年代久远,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存在很大的差距,其语言也与今天的语言有较大的区别,不少学生对这样的课外阅读兴味索然。
课外读物应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课外阅读教学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要让孩子们“好读书”,能从阅读中体验快乐与充实感,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基本的鉴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只要内容不是鼓吹暴力、淫秽、反动的,学生都可以阅读。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应由学生自己决定,老师不宜限制得太死。课外阅读指导呼唤宽容的空间,呼唤科学的阅读,呼唤对阅读的新的解读和认识,从而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很多,尽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如童话、寓言、伟人儿时故事等。在读书问题上,应倡导传世经典与流行作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尽量使儿童的课外阅读真实一点、朴实一点,关注孩子实实在在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
课外阅读就是阅读作文吗?
现在,有的教师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依然是作文类读物,如作文大全、作文选刊、作文向导等等,不一而足。理由很简单,就是学习作文技法,提高考试成绩。于是本来妙趣横生的课外阅读竟变成了一种固定的作业:摘抄名言警句,制作读书卡片,撰写读书心得等。
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激发孩子一生的向往。阅读作文类刊物,摘抄名言警句等做法当然可以采用,但目的性过于狭窄,学习写作不应成为课外阅读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即便是学习写作,专读作文读物也不能奏效。不可否认,这些读物中不乏习作范例。但是,学生要写出佳作,更需要一种底气,这种底气必须以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经验、大量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和厚实的社会生活知识作基础。
一本好的文学作品对孩子的帮助远远大于一本作文大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提供人生道路上的楷模,对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能激起孩子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好人的愿望。这是文学作品的力量,他给人丰富情感的同时催人向上。
以作文辅导书为主要读物,就如同长期以方便面为主食,必然造成营养不良。学生在这种阅读背景下进行习作技能技巧速成训练,终究写不出优秀的文章,对语文素养的形成很不利。因而我们要对学生的阅读放宽调控,让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误区,而像蜜蜂采蜜那样广读博览。
课外阅读仅仅是学生阅读吗?
有些教师只布置学生课外阅读,而自己从不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不爱阅读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不称职的。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心灵对话的内容,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大力倡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也要自我反思一下:自己的阅读状况如何?读了多少书?读了哪些书?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形成“共生”效应,达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去读。同时,教师的阅读面一定要宽泛,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要关注当代作品,及时为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不仅要阅读原著,还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其次是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体验和感悟,但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别,他们的感悟和体验是有区别的。因此,师生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不仅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第三,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第四是共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合力打造的“阅读文化”,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文化”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进行。如教师和学生拿出各自喜爱的几本书,在班级建成“小书屋”,再辑录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张贴上墙,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又如,教师与一些学生结成书友,定期交流阅读情况,对师生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这种浓郁的书香将引领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
课外阅读仅仅是阅读吗?
课外阅读并不仅仅就是学生读,我们教师可以围绕课外阅读,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状况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其形式很多,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书籍、读书笔记,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当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到一定的时间,课外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人文内涵有了一定的感悟,那就很有必要开展一些小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得以把自己的所得展现出来,让他们更热爱阅读。这些活动要灵活、有趣,要能激励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感到喜悦。形式是多样的,下面,笔者就列举平时用得较多的,而学生也比较喜欢的一些活动形式。
擂台赛——低年级可组织学生进行儿歌朗诵擂台赛、绕口令擂台赛,中、高年级可进行古诗文背诵擂台赛、讲故事擂台赛。擂台赛的形式一方面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另一方面,擂台赛也能反映该生平时的阅读量、理解力、记忆力等。因此,竞赛的形式容易使学生相互找到差距,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发布会——为了使学生课外阅读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班级内部定期组织发布会。会上,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节选)介绍自己阅读的原著,介绍自己阅读的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也可介绍课外阅读的与课文相关的读物,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有学生在发布会上带来了《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来谈体会。发布会也是学生之间相互推荐新书、好书的时机。
编小报纸——中、高年级可定期组织学生编辑综合类小报,由各阅读小组组长组成班级编辑部,集中介绍课外阅读获得的各种信息,有文学的,有历史的,有科技的……拼贴可以,手抄也行。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又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多阅读、多积累。
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艰巨的过程,需要坚定的意志力,需要适当的点拨引导,需要不懈的努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习惯,实现内化,提高能力。“好习惯受益终身”,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乐趣和幸福,还会为他们的生命创造奇迹。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大公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