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同时,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 。可见创造性阅读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它是阅读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和终极目标。我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课堂创造性阅读教学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结合一些课例谈一谈自己在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 多元解读张扬个性
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读者在发掘文本潜在的意义,探究作者的创作本意时,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造成了的它的多义性,引发了读者不同的理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正是文本本身的多义性为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可能。其次,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作为一个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导致在阅读同一文本时会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同一篇阅读材料,在不同的学生眼中,也许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教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联系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相应的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独到见解,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对课文中的人物、事件、主旨多角度地评价,而不是迷信权威,唯师是听。
笔者在执教《曹刿论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你觉得鲁庄公是一个昏君吗?这一人物身上有无可取之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纷纷发表意见。有的学生参考了教参上的说法,认为:鲁庄公政治上见识浅陋,战场上急躁冒进,课文着重表现他的“鄙”。有学生则为鲁庄公鸣不平,认为他也有优点:勇于纳谏,信任曹刿,任人惟贤,能虚心求教,善于总结经验。大家畅所欲言,通过激烈的争论,学生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鲁庄公并不是一个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让学生学会了全面客观辨证地评价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创造性阅读提倡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特别是把握文章的主旨时,要允许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蒹葭》出自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对该诗主旨先贤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抒发了诗人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此外,还有多种解读,如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教授此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是一首哲理诗,以象征手法来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确实,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事业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动中更常常遇到。再细细品味,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更何况“诗无达诂”呢?这名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创造性地理解文学作品,丰富和补充了作品的含量和意蕴。学生的发言体现了对文本的理解、反应是“多元”的,作为教师一定要珍视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
二、 激发想象 填补“空白”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展开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阅读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优秀的作品往往凝炼含蓄, 有些课文因为剪裁的需要,内容点到为止,留下空白,这就给读者提供了充足的想象和创作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文的空白处、省略处、戛然而止处展开想象,根据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特点,对作品情节的发展或人物性格的发展作进一步的“推测”,去填补这些“空白”。如教《喂——出来》一文时,小说结尾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那奇怪的叫声和小石头从哪里来?掉下那块石头之后,还可能会发生什么呢?这一切像一个个谜萦绕在大家心头。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编写故事,延伸情节,完成课外练笔题《小石头飞出之后——》。这道练习创造的空间大,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飞翔。学生由课文生发出的奇思妙想让老师大为叹服。这种续编,借助想象,将课文情节向深处延展,是对课文的再创造,锻炼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再如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一个悲剧性人物,读完小说《孔乙己》,大家都牵挂着这个小人物的命运。孔乙己死了没有,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正是这课文空白之处为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无限空间。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通过补充想象,续写出了《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的孔乙己》《孔乙己之死》等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文章。
此外,还可以作变换联想。就是将作品中的情节或人物关系作假设性的变换后,推想故事情节或人物性格将会朝怎样的方向发展。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像避瘟神一样避开了他们朝思暮想的兄弟于勒,刻画出菲利普夫妇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至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个主题。设想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腰缠万贯的富翁于勒,而不是穷水手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这种变换联想耐人寻味,有利于进一步揭示文章主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激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 活学活用 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认为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是模仿—变化—创造。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在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等方面各有千秋,是学生学习习作、练习语言的最好范文。学生阅读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课文这个“例子”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挖掘教材因素,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练笔。让学生在含英咀华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比如在九年级下册出现两篇关于人生的散文,一篇是冰心的《谈生命》,一篇是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人生》。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绿树”;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高塔” “地洞” “广阔领域”和“工场”。两篇文章寓深刻的哲理于一系列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给人以启迪鼓舞。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回答。我布置学生仿照课文,化抽象为形象,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创作的潜能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他们个个笔下生花,冒出很多短小精悍的经典语句:
人生如棋。有破阵杀敌的痛快,有损兵折将的痛苦,有进退两难的尴尬,有腹背受敌的威胁,有朝不保夕的忧虑……大胆者举棋从容,落棋有声;胆小者心思缜密,步步为营,开局总是先让数招,摸清对方杀路,再奋起直追;傲慢者却是抬眼望天,不可一世,终因一招失算,满盘皆输。人就是这样,自己的一切都在这小小的棋盘里展露无遗,可是在生活中却往往看不清自己。
人生就像一场足球比赛。从来没有人能够准确预知比赛结果,正因为这样,人生才变得精彩。进球的瞬间是成功的喜悦,打中横梁是与成功擦肩而过的失望,丢球的瞬间是失败的痛苦。但从未有一支球队创下不败的神话,正如人生中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
人生是段旅行,决没有回程票。一旦启程,目标注定在前方。……
人生像一本书,写满了悲欢离合;人生像一支曲子,跌宕起伏,人生像一团麻,永远有解不开的小疙瘩。
学生举一反三,课堂成为竞相展现才华的舞台。
《乡愁》是余光中的诗歌名篇,作者选用四个典型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现出思乡情感的浓烈、绵长、厚重。授完此诗后,我要求学生打开思路,想想“乡愁”还可以用哪些意象来表现,用一两句富有诗意的话来写。这一练笔为学生自由发挥提供了很大空间,激起他们无穷的遐想。大家跃跃欲试,短短的几分钟就写好了。“乡愁是一粒种子,永远根植在游子的心头。”“乡愁是一支无声的歌,总在游子的心头响起。”“乡愁是一条穿越时空的线,这端是游子,那端是故乡。”“乡愁是酒,时间越久,味道越浓烈。”“乡愁是磁场,距离愈远,吸引力愈大。”“乡愁是家乡小河边吱呀响的老水车。”“乡愁是端午节外婆包的粽子。” ……学生的思维绽放出了创新的火花,课堂上诗意盎然。
这种紧扣文本举一反三式的练笔,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一方面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给学生自我倾吐、表达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每一位学生尽情地释放自我,积极地表现自我的思考,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同时发挥了课文“范文”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效地内化文本语言,使阅读和写作得以紧密结合。
四、 质疑问难 引发探究
创造性的阅读的主要条件是读者要有质疑的理念。“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只有质疑,才有创新。因为疑必问,问必思,思必有得,这“得”就是发现、进步、创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过程。
课文虽经精挑细选,但难免白璧微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质疑问难,评判课文或名家名篇的优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过程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几种常见的质疑方法,引导他们在难点处质疑、在困惑处质疑、在关键处质疑、尤其是在无疑之处能质疑,带动学生主动探究,弄清问题所在,从而解决疑问。如学习《爱莲说》一文时,有学生认为课文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通过集体讨论和教师点拨讲解,学生明白了作者写作的用意,写菊和牡丹一个是从正面一个是从反面衬托了莲的高洁品格,突破了难点。
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充分重视,因为即使是次要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也包含了学生可贵的思考。教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追问的兴趣。《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名篇。学完此文后,有一个学生对文中不合情理之处进行了质疑:1. 桃花源的人与世隔绝了几百年了,怎么可能“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呢?2. 桃花源几百年不与外界交往,村中人通婚一定很多,长此以往,近亲结婚,按照遗传学的规律,村中人岂不是自然消亡了吗?他的这一问问得新、问得有价值,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我充分地肯定了这位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挑战权威的勇气。
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尽可能及时纳入教学思路当中,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自省自悟,讨论交流,当场释疑解难。而对于一些学生感兴趣而教师不了解、课堂上暂时无法解决或者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则可引导学生将课内的思考延伸到课外,把探索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把学习引向深入。例如教授《生物入侵者》时,可让学生课外搜集关于生物入侵的资料,调查一下身边有没有生物入侵的现象,写成调查报告,在班级交流。学完《山市》,学生对山市或海市蜃楼是怎样形成的问题一定很感兴趣,我就布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学生不仅找到相应的文字材料,有人还从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中找到了对这个问题的科学阐释的视频。在学完《奇妙的克隆》一文后,针对克隆人到底是人类的福音,还是恶兆这个问题,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辩题为:我看克隆人。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纷纷动手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询资料,经过精心准备,场上唇枪舌剑,针锋相对,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
通过学生的课内课外质疑探究,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性阅读的做法很多,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探索。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有心人,学生创造的火花将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时时闪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