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读中感悟已成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通过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让学生感悟文本,培养语感,积淀语言,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已成为大家的一种共识。学生能否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就成了检验朗读教学乃至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尺。然而指导朗读难,指导感情朗读更难。
我们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初读感知——读中感悟——诵读生情———积累运用”,即所谓的“在读入中读出,在读出中读活。”理念人人都懂,方法个个皆会,但体现了这样理念的朗读指导,学生未必就能读出感情。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实践,对“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谈三点体会。
一、 移情想象,让学生进入角色,入情入境,是学生生情的关键
文本材料往往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作者的情感也往往流淌于灵动的文字之中。但“披文入情”,让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受到情感的熏陶,又常常显得遥不可及。究其原因是小学生的理解感知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的形象思维还占优势,易感的是那种形象直观的情境,再加上文本的语言材料往往距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虽然通过读中感悟以后,学生悟出了其中的情,却不能“感乎于内”,自然就不能“发乎于外”。可见,让学生移情入境,先“感”而后“生情”,就显得至关重要。
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船长》一文,展示了一个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感人至深的船长形象。其中描写船长沉入大海时视死如归、犹如铁铸一般的高大形象的一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教参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语速要平缓,语调要庄重,要读出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之情。这一段已到了全文的高潮部分,如何揣摩出情感的亮度,让学生诵读生情,是朗读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初读感知、读中感悟后,教师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移情入境,亲历体验。
师:当船长徐徐沉入大海时,船上的乘客会怎样深情地呼唤呢?船长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一、二组写一段乘客们的心里话,三、四组写一段船长的心里话。(随机出示填空:“船长,你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朋友,不是我不想家。”。)
生1:船长,你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难道您不想走吗?难道您不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无价的呀!
生2:朋友,不是我不想家。我说过船在人在,船亡人亡,你们安全地回家,是我最大的欣慰。
这样的对话,一咏三叹,角色对话中,学生的眼角湿润了,声音哽咽了,心灵震撼了。接下来的诵读又怎能不生情呢?这才是个性张扬的生命的课堂。
二、 锤炼字词,触摸语言,抓住“读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巧设生情切入点
“语文课程应考虑语言文字的特点对阅读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学习应该经历一个由语文文字到文章内容,由文字表面内容到语言文字背后的意义,再跳出文本,追寻语言文字的美感和语言表达精妙的这样一个循序提高的过程。”由此可见,锤炼关键字词的重要性。“诗有诗眼,文有文穴,读有读点。”巧抓读点,反复触摸语言,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能让学生在反复的字词锤炼中积淀情感,诵读生情。下面是苏教版第八册中的《天鹅的故事》第五自然段的课堂片段实录:
师:老天鹅勇于破冰的壮举令人感动(出示第五自然段),谁来把这一段读一读?
生:(大声朗读)(质疑:老师,有一个字写错了,“扑打”写成了“拍打”。)
师:(故作疑惑地)噢,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吗?请同学们分别把这两个词放进去读读看,体会一下两个词的不同。
(生自由地积极地练读。)
师:你们体会到了吗?用哪个词更好?
生:拍的动作比较轻,而扑的力量大。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有道理,那我们把它改过来吧!(课件:用红字改“扑”)
师:请同学们再找找看,这段话中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老天鹅撞击冰面的力量很大,用笔在书上画下来。
(学生交流画出的词语“石头似的、重重地、沉重的、颤动”。)
师:镜子般的冰面是坚硬冰冷的,而老天鹅的身体却是柔软的,老天鹅把自己的身体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它会怎么样?
生:钻心地疼痛,五脏六腑都会跟着剧烈地颤动……
师:在这种情况下,老天鹅退缩了吗?它放弃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生:一次次地腾空,一次次地扑打……
师: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在冰封的湖面找不到食物的情况下,老天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执着地顽强地一次又一次地扑打着又厚又硬的冰面,多么可敬的老天鹅啊, 看着看着,我的心灵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面对着这么顽强的老天鹅,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我们没有理由不读好这一段话。谁来读。
(生读)
师:读得不错,如果能再悲壮些就更好了。
(生再读。)
师:这次读得更好了,还有没有谁想超过他?
(生又读。)
师:读得太棒了,让我们一齐学着他来读!
(生齐读。)
师: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老天鹅说些什么呢?
……
在这一片段中,教者由“扑”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表现老天鹅扑击冰面力量大的词语,学生在触摸具体字词的过程中,感悟进一步加深,心灵受到震撼,接下来的感情朗读自然是水到渠成。
三、 留给学生充分练读的时间,教师于关键处示范朗读,以师情激生情
朗读教学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从无情到有情必然需要一个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师就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练读的时间,那种在学生感悟之后立刻就要求能读出感情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学生练读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自读自赏,也可以互读互赏。总之,熟读才是生情的保证。
另外,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对激发学生的情感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范读可以以情激情,让学生一下子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在节奏、重音、停顿方面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能让学生一下子找到朗读的感觉,以师情激生情。但范读要掌握好时机,范读只能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切不可一开始就用范读,那样就容易让学生形成定式,不利于学生自读自悟,不利于学生个性朗读,容易流于肤浅。
诵读生情,贵在得法。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一定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也就能在多彩的感情朗读中得到情感熏陶,从而真情地感受语文的人文精神之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三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