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352

[ 陈春兰 文选 ]   

屈原抱石沉江,太傻吗?

◇ 陈春兰

  【案例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我们在课堂中尽力地体现着这样的要求,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知识与生活积累基础上表达对文本的个性理解。但是,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是游离文本漫无边际任意衍生的理解,一是悖离文本基本价值取向的消极理解,两者都不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最近和学生一起学习苏教版必修三《离骚》节选的时候再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
  【过程描述】
  语文课上,对《离骚》的研习进入到问题探讨阶段,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屈原在你心中是一个什么形象”,虽然争得面红耳赤,但在再次回到文本的基础上,学生形成了基本一致的认识:诗人坚持真理,崇尚高洁,是爱国的典范,是中华民族的光辉榜样。在自主提出问题的时候,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引发更大争议的问题。
  生1:屈原“抱石投江”是不是值得?我觉得不值得这样做,生命可贵,活着就有希望。
  生2:不对,屈原“抱石投江”惊天地,泣鬼神。是以死明志,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对楚王的一片忠心。
  生3:楚王如此昏庸,屈原还如此痴情,太傻了。
  生4: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屈原之死,重于泰山。抱石投江,警醒世人,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
  师:看来,屈原本来有多种选择,我们就得弄清楚屈原为什么做出“抱石投江”的选择。
  生5: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楚国,摆在屈原面前的路有三条:一是同流合污;二是远走他国;三是以死报国。第一条路屈原是绝对不走的。第二条路是可行的。司马迁说:“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他反复考虑过,别人也劝他走这条路。但是,强烈的爱国之情终于使他选择了第三条路。《离骚》字里行间就流露出以死报国的决心。屈原的死,主要是因为“美政”不能得以实现,楚国毫无希望。秦兵入侵,都城失陷,更使屈原感到失望。
  生6: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完全可以选择第二条路,坚强地活下来,等待时机振兴楚国。
  生7: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以轻易放弃,放弃生的权利,这只是软弱的表现。
  生8:屈原的可悲之处在于把强烈的治国安邦之心系附在楚王身上。他既不能得志于上层统治者,也不能接触百姓,便产生了“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最后,沉江而死。但我们不能去责怪屈原没去做什么,而是应肯定他做了什么。他始终保持了高尚的人格,并以死来捍卫,这恰恰不是软弱,反倒说明他的伟大。
  生8:从屈原人格上看,他的死是人格美的具体体现。屈原的死,首先是悲壮的爱国之举,其次是对高尚的气节、神圣人格的捍卫!同时又是对黑暗政治最强烈的控诉、最有力的抨击!表面看来他是自杀,实际是奸党小人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生9:屈原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泯灭个性的社会,谁要想在仕途上站稳脚跟,必须放弃高尚的人格。诗人的悲剧就在于他想在坚持高尚人格的同时获得政治上的成功,他宁死也不愿意把自己从高尚降为卑污,结果只能是“抱石而死”。
  ……
  师: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屈原投江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他所创造的楚辞体经久不衰,永垂史册。但是对于他投江而死却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屈原之死重于泰山,有人则认为屈原之死轻如鸿毛。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该怎样正确理解和认识一个人行为的价值。
  屈原之死,死于爱国。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人,有如此深远之影响,有如此深远之意义,怎能说死得“轻如鸿毛”呢?郭沫若说过:“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反思感悟】
  1. 允许争议才会认识得更清晰
  我由于注重了“多元”阅读教学情境的设置,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敢于表达个人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惑,“屈原是不是傻”这样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才会出现。进而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人生体验做出自己独特的判断,感受到自己在参与,感受到阅读的喜悦,个性意识在觉醒,个性能力在增强。
  从理解文本的角度看,更为重要的是,争议使学生不满足于一般的个性解读甚至随意解读,在不断体会多元,感受差异性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再思考,这就进入到阅读反思阶段。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否定,不断突破,不断创造,对文本对象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并最终建构真正的有意义的创造性见解。
  2. 教师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师更像向导或协助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学生找不着方向时,他们需要教师拨开迷雾;当他们相持不下时,他们需要教师高屋建瓴。在学生困惑的时候,教师要提供学生理解的最佳切入点,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潜在的人文精神,使得多元解读有一个“求佳”的提升过程,获得自己以前未曾有过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到阅读的更高境界。
  就这个案例而言,问题呈现之后,出现了四种实际是两个不同方向的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因为学生是从现时的价值观出发去理解历史人物行为的,显然脱离了历史背景与传统的价值观,教师适时的追问会帮助学生回到历史原点追本溯源。这个目的达到之后,教师应当在学生讨论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参与是一种平等的姿态,能激发更多更深的认识;同时教师的观点应当是主导性的,应当明确指出,屈原的行为是一种爱国精神的体现,是一种高洁人格的坚守。
  3. 引领学生树立有意义的价值观
  从学生与文本的关系上来看,阅读教学是一种较特殊的文学接受活动,而归根到底是学生与作者的交流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方式,是通过阅读课传播、巩固普遍社会价值观及人文精神的过程。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与作者之间建立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达成真、善、美方面的普遍共识,为更深广的社会交往提供多元社会价值的整合基础。学生在阅读课中,期待着自己的思想情感得到认同,作者则在作品后面盼着学生的理解。这里的认同和理解的联系就在于作者业已存在的、学生有待完善的人文意识。同时,体会他人内心的感受本身也是体现人文意识的重要条件。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屈原是不是太“傻”的问题上,既要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现有价值观基础上的理解,但绝不能随意肯定游离文本悖离普遍社会价值观及人文精神的认识,而应当在多元碰撞的情境中,借助一定的历史背景与文本依据引领学生呼应文本的期待,真正与作者建立起心灵的沟通,进而意识到个人所承担的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自觉地追寻人的终极价值,忧患人类的命运。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五中学]

屈原抱石沉江,太傻吗?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