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356

[ 韩艳梅 文选 ]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 韩艳梅

  【案例背景】
  由于高考压力的存在,大部分学生把文本阅读看做是阅读训练,很难做到真正动情。《项脊轩志》是抒情散文名篇,引导学生把握归有光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是文言文,且归有光的生活与现在学生的生活相差太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归有光的情感是件很难的事。为了把这个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的问题解决好,我设计了几个环节。
  【情景描述】
  《项脊轩志》所表达的情感是细腻而又深沉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平白而又含蓄的。文中有一句直接表达情感的话“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学生读一遍课文就能找到,且对第一段中所写的可喜之事也较易理解,关键是对下文的可悲之事不能做到真正领悟,所以我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悲”加以描述:
  1. 小中见大,大中见真
  《项脊轩志》是以记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表情达意的。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宜从抓细节入手。比如对家族的败落之悲,学生不能真切体会,笔者就抓住一些细节:“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凡再变矣。” 首先请概括出这一细节的学生读一遍。
  师问:为什么这是可悲的事呢?
  生:因为“诸父异爨”。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分家了。
  师(继续引导):难道分家不好吗?现在我们不都是和爸爸妈妈住一起,谁还和叔父之类的亲戚住啊?
  生:时代不同呗。
  师:回答得非常对。那么归有光处于怎样的时代?谁能根据上面的内容描述一下归有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家族败落图?
  生:“院子南北相通,构成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里外有很多门和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向西边叫,客人越过厨房去赴宴,鸡在厅中休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不久砌上了墙,共改变了两次。”
  学生的回答基本上是根据注解翻译了这段,实际上他们没有更深的体会,于是教师抓住一个细微处:“东犬西吠”。
  师:“东犬西吠”是互文,这里应该是互相叫,这个细节仅仅只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对着东家叫吗?狗叫有什么奇怪的?(生笑)这里有更深的意味吗?(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师点拨:这里作者写的狗吠是狗之间互相叫还是狗向人叫?)
  生;好像是对人叫。
  师:为什么对人叫?
  学生恍然大悟是因为两家不和。
  再请学生想象一下分家前与分家后狗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生:原来是一家人时狗见主人回来会高兴地摇尾巴,现在分家了,主人间关系不好,狗会凶恶地扑上来叫。
  师:这位同学描述得真形象。本来同是一家的狗现在对过去的主人狂吠,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却对前主人表示不友好,可见亲人间反目成仇的程度,这种场景能不让人伤心吗?
  再如“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又是怎样的场景呢?请同学们用描述性的语言说说这是怎样的情景?
  师(提示):古人去别人家作客穿什么样的衣服?
  生:长袍子。
  生:客人穿着长袍马褂来作客,本应该请入客厅,却提着长袍迈过锅碗瓢盆才能到客厅。
  师:这位学生描述得不错。但漏掉了的“鸡栖于厅”是怎样的情景。
  生:客人正在厅中吃着饭,突然有只鸡从桌下钻来了。
  师:说不定还“喔喔”地叫呢。(生笑)这种情景乱不乱?(生:乱)本是“中通南北为一”的大宅第竟落到这种狼藉和零乱的局面,可见家庭矛盾之深,这种状况能不让归有光伤心吗?
  还可以抓住这一小段中的几个时间词和虚词,通过诵读更深入地体会归有光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引导:为读出归有光的悲伤要注意哪些词语?特别要关注虚词,因为虚词是最能表达情感的。学生初读语调很平淡,没有注意到语气的轻重缓疾,说明对作者表达的情感没有深入体会。老师范读“先是,往往而是。……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三个时间词重读,“往往”、“矣”不仅加重音还要稍拖长音读出沉重感。再请学生说说,这几个字写出了这个家庭矛盾激化到什么程度。一位学生回答:他们不仅分了家,好像还老死不相往来,先用篱笆隔开,还嫌不够,又砌起了墙。请这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描述读出情感。本是最亲的家人却成了最恨的陌路人,归有光的悲痛可想而知。这部分的设计,使学生领悟到在细微处见深情。
  2. 同中见异,异中见同
  归有光在文中主要写了对三个女人的怀念,但学生在初读时只满足于对故事梗概了解,对作者借此要表达的深情没有真切体会。为引导学生体会归有光复杂的情感,笔者选取了写母亲和大母的部分让学生精读。第一遍读,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这段中有直接写悲伤的词吗?
  生:“余泣”“长号不自禁”。
  师(追问):为什么忆母亲时用“泣”而忆祖母用“长号不自禁”?
  学生随口就答:作者和祖母感情深。
  师:难道“泣”表达的感情不深吗?请学生将前面学到的关注细节的方法用上,看看归有光“长号不自禁”是因为看到了与大母有关的什么?
  生:“瞻顾遗迹”。
  师:什么遗物?
  生:象笏。
  师:大母怎么会拿一象笏来告诉归有光这是大母的祖父上朝时用的呢?归有光回忆到此怎么就“长号不自禁”?
  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教师可以提示:写祖母为什么选了祖母三段话,祖母为什么会说这些话?
  生: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教师再提示:古人读书是为了什么?
  生:大母可能也想让归有光像祖母的祖父那样做大官。
  师:做官是为了什么?和上文写到的悲有什么关系?
  生(恍然大悟):光宗耀祖,使家族重新辉煌。
  教师小结:所以说这里虽然都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怀念但却同中有异,母爱只是牵动归有光情感的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家长盼望子孙能够光宗耀祖,重振家风,把已衰落的家业恢复起来。而这不同的悲又来源于一个原因,唯一能维系家族关系的大母都去世了,家族的纷争已恶劣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还有谁能来关心和疼爱一个整天像大姑娘一样独自躲在小阁楼上苦读的归有光呢?
  3. 平中见奇,奇中见美
  最后写忆亡妻一节也是十几岁的学生很难体会到的,我决定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从这一节中不仅感受到归有光对妻子的深情,还能体会到归有光文字的独特魅力。为承接前面关于作者的两次“哭”,也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从写妻子这节没有写到“哭”入手。
  师:写亡妻怎么没写到眼泪?是他们夫妻感情不好吗?
  生(七嘴八舌):不是,他们感情很好。
  师: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生:他妻子常常到轩中来。
  生;“凭几学书。”
  生:“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的内容说明妻子死后归有光很伤心,轩坏了也不想修,还长期生病。
  师:文中有一句“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这句话你们没注意到。这句话什么意思啊?为什么要写呢?
  学生经提示再加上想象,才意识到妻子回到娘家,总是给妹妹们讲自己家南阁子中有意思的事,所以勾起了妹妹们的好奇,就问什么是阁子,可见妻子觉得婚后生活很幸福,夫妻感情也很好,无话不谈。
  看似平白质朴甚至有些无关紧要的语言竟能让人品味出这么丰富的情感,是学生没想到的,这种举重若轻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让学生称奇。
  师:但是感情这么深怎么没写到哭呢?
  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庄子说:“真悲无泪而哀”。作者正是运用白描手法写尽心中无限的伤感。那么最能体现这种深情的是哪句话?
  生:“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师:这句和苏东坡忆亡妻的《江城子》结尾“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比较鉴赏。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生:苏词有“断肠处”这一词点出了自己伤心到断肠,表达得就更直接更淋漓,而归文却没有一个字说自己伤心,通过借景抒情,表达得更深沉更含蓄。
  教师:这位同学的鉴赏水平真高,不仅能看出两者表达情感方式的不同,还能准确地把握它。借用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来形容这种平凡中的至情真是太恰当了。
  教师小结: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誉为“明文第一”。王世贞也称赞归有光"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归太仆赞序》)。“不事雕饰”不就是最真最质朴的语言吗?至真的才是至美的,从全文不加雕琢的平白质朴语言中,学生体会到了归有光最真的情感,感受到了归有光文字的魅力,这就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美。
  【教学反思】
  《项脊轩志》是一篇传统抒情名篇,可以探究的内容很多,可通过调查学生预习情况发现,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不明白作者在文中写了那么多和项脊轩有关的人与事,究竟要表达什么情感。于是笔者把体会作者至真至切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充分利用优秀文本以情育情,以情激情,让学生真正动情。尝试后有以下收获:
  1. 通过“小中见大、大中见真”引导学生把握归有光所表达情感的细腻和深沉。
  “《项脊轩志》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和妻子深情怀念并抒发了人亡物在、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感。”这是教参上的解说,学生也都能通过参考书知道,但知道的只是表层的、大而空的感受,学生是不可能真正感动的。为了让学生真正动情,我选取小的切入口,从细微处入手引导学生字字句句地琢磨,不仅理解字面意思,还加上合理的想象,并设身处地地体会,帮助学生从文中琐细的生活小事中,读出归有光所传达的深情,也让学生明白了这种深情之所以能打动他们是因为这一切都来源于生活,是归有光真情的自然流露。
  2. 通过“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引导学生领悟归有光所表达情感的丰富和复杂。
  归有光在文中说“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令他悲伤的事有许多——“家族败落之悲”、“母亲过世之悲”、“读书不效之悲”、“思念亡妻之悲”,都是悲,但同中却有异,对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的悲伤也是不同的,同时这些悲所产生的原因又是相同的,那就是归有光对自己亲人的思念和对家族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深入地品读出归有光情感的丰富与复杂,才能让学生为之动情。
  3. 通过“平中见奇、奇中见美”引导学生领悟归有光所表达情感的质朴和含蓄。
  归有光散文的叙事以白描见长,抒情以朴素为贵,他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通过生动的细节、平实的语言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最真实的才是最感人的。通过“平中见奇、奇中见美”的鉴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归有光散文所具有的独特美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四中学]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