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因此,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主意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善用教材,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发言。从而让学生生动活泼、自主愉快、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一、 注重教材开拓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知识载体,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虽然经过专家精心打磨,但社会在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教师使用教材时,要经常变换教材情境,使情境更趋生活化、具体化、真实化和趣味化,让学生有路可想,有言可发。
如教学苏教版教材《大江保卫战》一文,学生知道经过人民子弟兵的浴血奋战,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了,但是许许多多的乡亲却失去了苦心经营起来的可爱家园。笔者问学生:如果你目睹了这一切心情会如何,又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安静的教室顿时热闹起来,只见他们议论纷纷、交头接耳、各抒己见:“我给他们寄去自己的压岁钱,还要写一封很长的信,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困难,重建家园。”“我打算发动全班同学捐款。”“我准备给灾区小朋友寄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鼓励他们振作精神,克服困难。”“我想和父母商量,把失去亲人的孤儿接到家里来,和我一起学习生活。”“我要发奋学习,将来做一名水利专家,镇住洪水这害人的恶魔。”……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培养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着眼于本节课内容,要用活教材,要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能力,激活学生思维,唤起学生深藏心底的求知欲望。
二、 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实验也证明,兴趣是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同时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昂和智力活跃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脑力劳动就会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苏霍姆林斯基要求老师“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中感到自己进步了,这便是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源泉。这也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作者,还要备学生,备他们已有知识技能以及对新知的认知能力,联系学生实际,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促使学生自我探索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发言。
三、 巧抓教学契机
巧妙而适时的教学环节的设置,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课堂呈现出异常活跃的氛围——争先恐后地发言场面和各抒己见的喜人现象。尤其要紧紧把握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契机,诸如当学生初读课文后,发觉课文内容与语言同他们的认知经验有很大距离而产生困惑时,就有参与提问的欲望;当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收获时,常会有表达参与的冲动;当学生的认识有分歧时,常常是其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和辩论的极好时机;当学生读懂课文并掌握后,是进行语言转换训练的恰当时候……
四、 珍视独特体验
在钻研教材时,我有时会发现,教材中的有些内容从不同角度思考便会有不同的结果,而这些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学习潜能、进行思维训练的切入点。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那样:“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于是我在教学中,特别强化了对这些问题多元化理解的引导,而不是直接讲出来。先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去体验、去争辩,然后再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达出各自的观点:即使有不赞同我的观点,也不强求,而是加以表扬、鼓励,目的是保护学生奋发进取和渴求成功的心。培养学生坚持己见的精神,更可贵的是锻炼学生不畏权威,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意识,这样才会有独特见解,同时又培养了他们正在萌发的创新精神。这也再次说明:只有敢于想入非非,才不会人云亦云,毫无主见,泯灭个性;相反的是学生在这过程中张扬了个性、训练了思维、培养了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第三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