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苏北赣榆县支教近一年了,我深深地感受到,煎饼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已经融进了当地人的血液中。他们可以不吃米饭,不吃馒头,但是煎饼是一顿也不可以少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煎饼的制作过程,孩子们已经很少看到。我想,学生们一定可以从探究煎饼文化、挖掘乡土文化的过程中收获很多知识,培养和加强对家乡的感情。学生只有在主动的实践中,在教师不断指导下,方能获得整体综合的发展。《话说煎饼》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诞生的,其课程资源来自于丰富的社会生活。这是从“封闭”的小课堂走向“开放”的大课堂的一次有益尝试。
“煎饼”是孩子们触手可及的东西,孩子对它的认识也只停留在好吃这个感性层面上,“煎饼”背后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知识及其价值取向却甚少为他们所知,教师便引导学生探究“煎饼”背后的故事。活动分“煎饼的历史”“煎饼的制作”“煎饼的特点”“煎饼的吃法和种类”等4个内容。各调查小组,分别进行实践探究活动。学生在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整理、分析和提炼信息的方法,进而提高合作交流、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能力,体会“煎饼”背后所凝聚的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下面截取活动中的几个片段,做一些评析:
片段一: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实践,在过程中成长
师:同学们在寻访煎饼的历史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在寻访的过程中了解到,煎饼在15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就有了,那个时候,人们会在每年的正月二十这一天,用红绳子将煎饼系好放在屋顶上,用以纪念传说中补天的女娲娘娘。
生2:我听奶奶说秦始皇时期,孟姜女去哭长城路途上所带的干粮就是煎饼呢!
生3: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兵微将寡,常被曹兵追杀,一次被围在沂河、湅河之间,锅灶尽失,而将士饥饿困乏,又不能造饭,诸葛亮便让伙夫以水和玉米面为浆,将金(铜锣)置火上,用木棍将米浆摊平,煎出香喷喷的薄饼,将士食后士气大振,杀出重围,当地人也习得此法做食,但铜锣价值昂贵,且易开裂,人们便用铁制成锣状的烙煎饼鏊子。从此煎饼在赣榆乃至中国大地上流传开来……
生4:滚滚长江天堑,怎挡百万虎狼兵?若非煎饼合吴蜀,天下早已归曹公。这是我在图书馆看书时,看到的一首小诗。据说是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的合作就是因为煎饼,倘若没有煎饼,天下早就是曹操的了。
师:你们走村串户,调查询问,知道了煎饼如此多的历史故事。作为吃煎饼长大的你,此刻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自己是赣榆人很自豪!
生2:老师,我今天突然感觉到,煎饼特好吃,特有味儿!
生3:我感到看似普通平常的可以忽视的东西原来有如此多学问,真有趣!
师:那我们家乡的煎饼是如何制作的呢?你们又有怎样的了解呢?
生1:我和几个同学到村头的张奶奶家,了解到张奶奶制作煎饼的过程。我们还请爸爸帮我们把张奶奶制作煎饼的过程拍成录像了呢。听张奶奶说,以前姑娘们出嫁之前都得学会烙煎饼,就像学会做饭一样重要。可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人就渐渐不去学做煎饼了,所以会烙煎饼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请老师帮着播放制作煎饼的过程)
生2:我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制作煎饼的过程:先将糊子舀一勺倒在热鏊子中间偏左,右手持竹批子,手腕用力,徐徐将糊子推赶至鏊子中间右边,翻转竹批子,按逆时针方向绕鏊子一周摊烙均匀,多余的糊子刮下放回盆中,稍待熟后揭下,依次而做。
生3:我看邻居家大娘是将糊子放在热鏊子中间,用笆子快速向四周摊薄笆平,待四边翘起揭下,翻叠成长方形的。
生4:我和伙伴们到村庄的王爷爷家调查,我们发现他们家的煎饼是用机器做的,可快了。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几十张煎饼呢,而且连折叠煎饼的事机器也给做了。我还给大家带来一张机器制作煎饼的照片呢。
生5:我发现机器煎饼和手工煎饼的区别是形状不同,机器煎饼是方形的,而手工煎饼却是圆形的。
师:同学们寻访调查中,遇到什么困难吗?
生1:一些叔叔阿姨,不是很配合我们,说我们不好好学习,尽给他们添乱,总觉得我们耽误他们的时间。不过我们发现只要我们礼貌地跟阿姨叔叔们讲讲我们的目的,他们后来还是能和我们交流的。
生2:别说那些叔叔阿姨不理解了,就是我的父母也说我不好好在家写作业,尽出去和同学们一起瞎混。不过,回来后我把我的发现和收获同父母交流,他们还夸我真能干,知道的真多呢!
师:你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明白了如何与别人打交道。遇到一些困难你们能想办法处理好,我真为你们出色的表现而自豪!同学们,其实每一次的经历都是非常宝贵的人生财富。无论你们在这样的实践中对煎饼的知识了解了多少,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们变得聪慧能干了!
反思:综合实践活动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教师只有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的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看到孩子们汇报时侃侃而谈,神采飞扬的样子,你可能想不到在他们蓬勃朝气的背后,曾经遭遇过怎样的困难与失败:父母的责骂不理解,几次寻访未果的扫兴;初次用相机,照片曝光的尴尬和沮丧……当然,教师完全可以替代学生解决这一个个困难,但那样做就失去了让学生直面实践,自我体验的宝贵机会,这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所在。农村的校本课程要有“农味”,而“农味”就在农村孩子的生活中。有句话这样说:“只有身边的,才是儿童熟悉的;只有身边的,才能给儿童捕捉的机会;只有身边的,才能给儿童的发现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身边的,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行动条件;只有身边的,才能激发儿童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只有身边的,才能获得许多科学研究的实践经验。”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只能在孩子身边去寻找。
片段二:教学相长,共同亲历
生1:赶集时,我看见一位大伯带着各种颜色的煎饼,有白色的,黄色的,咖啡色的,还有黑色的,青色的……我很奇怪,因为在我们家里,平常吃的就是白面做得白中透着微黄的煎饼。这些煎饼的颜色我没见过。经过寻问我才知道,它们是由不同的原料做成的。
生2:我想,既然我们家乡的煎饼有着如此多的价值,我们就可以制做宣传标语或者广告,让煎饼文化在更大范围传播,并开发煎饼经济,也让家乡人因吃煎饼而感到自豪!
师:这个主意好!你们都有哪些创意词呢?
生1:你想健康长寿吗?煎饼是你最好的选择!
生2:要想牙齿好,煎饼少不了。
生3:嚼煎饼有滋有味,品人生有甜有辣。
……
反思:老实说,课堂上的这个亮点是我未曾预料到的。活动之初,我的意图让孩子们通过观察煎饼不同的颜色品味其不同的味道。但孩子们却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实践,发现了煎饼的特点和价值,甚至提出为家乡的煎饼撰写有创意的广告词。我想这行动不就是课堂上无法预约的精彩吗?孩子们真挚的话语撞击着我的心灵,让我不由地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我为孩子们感动,此时想到这样一句话:“成长在孩子的童年里,学生和老师都是受教育者。”
或许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才会发现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潜质,而学生只有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中感到快乐,才感受到活动课程的魅力。
片段三:打破学科间壁垒,实现学科间融合
生1:我们小组就食用煎饼的情况调查了100人。这是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做的统计图(出示调查统计图)。从这幅图上,我们非常清晰地看到煎饼在赣榆人心中的地位。不管生活条件如何改善,人们对煎饼的那份情结是永远无法改变的。虽然现在牛奶、豆浆等新式营养早餐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但是天然的绿色保健食品——煎饼是我们家乡人永远离不开的食品!
生2: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那些被称为人类健康“杀手”的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疾病,在我们的家乡发病率是很低的,我想这是否和我们的长期吃煎饼有关系呢?
师:你们很会思考,这之间真有很大关系,因为煎饼由粗粮制成的,煎饼的主要原料是玉米、高粱、小米、荞麦、燕麦、莜麦、薯类及各种豆类等。 古话说:“五谷为养”,意思是粗细粮均有丰富的营养。我们知道不同品种的粮食,营养价值也不尽相同,燕麦富含蛋白质;小米富含色氨酸、胡萝卜素;豆类富含优质蛋白;高粱含脂肪酸高,还有丰富的铁;薯类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同时众多粗粮还具有药性,如:玉米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的“黄金作物”,可排除致癌因子,降低胆固醇的吸收,预防冠心病。绿豆有利尿消肿、中和解毒和清凉解渴的作用;荞麦含有其他谷物所不具有的“叶绿素”和“芦丁”,可治疗高血压。经常食用荞麦对糖尿病也有一定疗效。听说长期食用粗粮还有减肥之功效呢。
生1:真没想到平时很不起眼的煎饼蕴涵着如此多的学问,以后我不再抱怨妈妈常不做饭总给我吃煎饼了!
生2:我觉得作为赣榆人很幸福,没想到我吃的这煎饼竟是大城市的居民们非常羡慕的纯天然的无公害的绿色长寿食品。那些城里人虽然有很多钱,但是他们很难像我们一样每天享受煎饼给我们带来的健康!
……
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跳出学科,站在促进人自身和谐发展与终身幸福的高度去审视课程文化。何谓爱国爱家乡的教育,说到底,就是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爱生自己养自己的土地,爱土地上流淌的种种文化。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语、数、品社、美术等学科的界限已经渐渐变得模糊起来。学生很自然地把数学课上学到的计算、统计,语文课上学到的观察、访问、写作,品社课学到的思考分析,美课学到的审美情感,通过内化、提升,综合运用到实践操作中。此时,科学与人文互渗互补,理智和情感相融相依。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知识的广度上,更是体现在思想的深度上。学生实践后生成的真切而丰富的体会是否就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意义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