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331

[ 戴德玉 文选 ]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戴德玉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活动,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敢想、敢为的创新勇气,不怕挫折的创新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深刻的感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的动手实践能力。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 改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 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实施全新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接受(输入),是对外部刺激的被动反应,即知识可以灌输。只要给学生加以适当反复的刺激就能使学生接受知识。在这种理论的倡导下,语文课堂出现了大容量“灌”“填”知识的现象,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热情逐渐减弱,以致湮灭。再加上语文知识散乱无序,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恐惧、厌恶的态度,这当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彻底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要构建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在教学观念上发生三个转变:一是教师要由教学的管制者转变为教学民主管理者;二是教师要由课本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三是教师要由知识权威转变为平等的教学合作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发挥课堂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找到发展的土壤。
   2. 优化语文课堂结构,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苏霍姆斯基曾说:“完善智育的一个非常重要条件,就是教学方法,课的结构以及课后所有组织因素和教育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相适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 我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力求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由过去教师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我常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如我在教《项链》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每位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位同学问:对于文章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呢?一位同学回答:她应当被批判,因为她追求虚荣,从而导致了可悲的结局。另一位同学回答:她值得尊敬与同情,因为面对生活的打击她能够用辛勤的劳动证明自己的清白。围绕这两个观点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讨论回答时积极性就比较高,思维能充分的展开,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而且讨论时还可发现新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学生的再创造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 激发并保持学生对学习稳定持久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这种意向活动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甚至达到入神入迷的程度。而随之而来的新意识、新观念、新方法就会不断地涌现,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培养和发展。那么,如何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呢?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师生关系和睦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起来就没有了障碍,学生就愿学、乐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的职责是“促进”、是“培养”、是“引路”,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健康发展。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完全平等的,双方应互相尊重。此外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很高的教学艺术和很好的语文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曾经在一位专家的论文 里看到这样的一个观点:“语文教学是种庄稼,而不是做产品;语文课堂是庄稼地,而不是流水线;语文教师是农夫而非工人;语文教育是春种秋收的整体,而不是各司其职的零部件生产;师生间是农民对种子的期盼与热情,而非工人与车床对零部件的冷漠。”我非常认可这个观点,让学生像庄稼一样自由呼吸,对待语文教学就像种庄稼一样精耕细作,我们语文老师像农夫一样辛勤劳作。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2. 获得审美体验。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审美体验,使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都成为精神悦怡的对象。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无论是描绘的景物,表达的感情,表达所用的语言,表现手法以及结构形式等等,从整体到局部都能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又如《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领略其中淡淡的意境美;再如《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文中主人公托尔斯泰崇高的人格美……
  我相信谁也不会拒绝美。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美,享受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3. 体验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他的观点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让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可以通过让他们体验成功、享受成功的快乐来达到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固然可以在语文学科特点中得到体现,但更主要是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应是一种赏识,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人在被肯定的情况下,潜在的兴趣便会被唤醒。
  
  三、 扩大阅读量,增加生活底蕴,为创新蓄势
  
  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是实现创新“蓄势”的重要途径。有了丰富的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会最大可能地产生创造性思维。没有渊博的知识,就等于思维处于贫瘠的状态,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便成了空中楼阁。在高考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总是首要的。学生在校有各科课堂作业,在家有各科回家作业,没有空余时间,且学生毕竟自控能力差,他们怎么可能自觉去课外阅读!据调查现在的中学生每学期的课内外阅读量只有30万字,高中三年也不过180万字,可能只相当于一个文学爱好者个把星期的阅读量。我们可喜地看到中学语文新大纲已有明确要求:“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如果一个学生连大纲规定的起码阅读要求都不能做到,课上就只能被动地应付教师的提问,课后也就只会机械地解题。反之,那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碰到精彩的语段就会熟读成诵,平时就会留心观察,善于积累。任何一种思维活动都依赖于充足的学习生活积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人的知识量与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没有广博的知识面,就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形成。课外阅读“蓄势”形式可以多样:举行专题演讲会,办专题手抄报,举办小论文比赛,成立文学兴趣小组,编辑报刊杂志等等。开展这些活动,学生便会翻阅大量资料,以此促使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涉猎知识,汲取营养。这对学生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对发展创造性思维不无禆益。
  
  四、 拓展灵活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就要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或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原理,变为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从组织教学的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往往都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而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常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而求异思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子,鼓励学生多发问;其次,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可以和乔黎明的《父亲》进行比较阅读,理解两文中表现的相同的主题: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鼓励学生探索求异,还必须依靠直觉思维和发展思维。直觉思维是凭借卓越的思维调查力,敏锐的察觉、判断某种事物的本质。如学生在学习中,一遇到难题,往往采用直觉思维方法,寻找答案的对策,然后再去推导、论证、发散思维,亦称多触角思维。它既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去分析,从而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种各样的结果;又可以全面的考虑问题的细节和全体、纵向和横向,所得到的答案有个体差异,新颖不俗。学生有可能想自己所没有想到的,或在众多可能的新假设中作选择,萌生新的想法,使之成为自己的“独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授人以鱼”,更应该“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基本方法,以发展迁移能力,形成多触角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地启发、引导、训练,不断地创造条件,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职业教育中心校]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