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说”,甚至说假话、空话、大话。如何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 开展活动,采撷素材
不少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甚至厌烦,主要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如果能把学生亲身实践列入写作范围,先活动后作文,效果就很不一样。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开展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再让他们从中选择生动有趣的素材写成作文。星期天我们带孩子们去菜市场逛一逛,让孩子们为学校食堂买菜,有意识地接触社会,来体验生活。他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也就有了表达的愿望。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绿的韭菜、红的辣椒、紫的茄子、细长的芹菜、矮胖的冬瓜……各种蔬菜让人挑花了眼。”“这是我第一次上菜市场,真的很紧张,但想到妈妈上街买衣服时见货杀半价,这次买菜时,便也来了这一下,可是杀错了对象,大家说青菜没虚价……”
二、 自由表达,流露真情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们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亲身感受,说心中话,写身边事,有感即发,有情就写。我们让每位学生准备记录本,让学生记录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素材,看到的、听到的、自己做的、街头巷尾的、电视上播放的、书上读到的、深受感动的、令人厌恶的……存入自己的题材库。我们利用每周的习作课,让学生选择自己记录本上的材料,说给“同桌”听。学生记录的内容有爸爸妈妈的琐碎争执、有自己的撒娇任性、有同学的各种行为……在全班演奏“畅想曲”,全班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抒己见,自由表达。在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课堂里,一个让人感受“真、善、美”的环境里,学生便迫不及待想“写真情实感”了,从而落实了“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原则。
三、 读写结合,模仿佳作
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写作过程中的桥梁。我们在教《长城》一课时,根据“学习作者观察与表达的方法”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仿照《长城》“远看——近看——联想——赞誉”这一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现状到历史,由写实到抒情的写作方法,去仿写我校附近的环城河。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走访沿河居民、阅读历史资料……写出了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习作。如有学生写道:“假如你坐在冉冉升起的热气球上向下俯视,我们家乡的环城河像一条九曲十八弯的绶带,将美丽富饶的城镇环抱在怀中……你若站在状元桥上看波光粼粼的河面,满载乡亲希望的机帆船来往穿梭,肩挑生活幸福的农民商贩络绎不绝……你再极目远眺,那广阔的田野上交织着无数 “血管般的”小河与水渠……啊!美丽的环城河,你是家乡人民生活的源泉!”实践证明,仿写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之法。
四、 展开想象,力求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爱因斯坦指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便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些课文,在结尾处言虽完但意未尽,余味很浓。教学这些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对其结尾进行合理想象。如《穷人》一文结尾写“桑娜拉开了帐子……”那么,桑娜拉开帐子后是怎样的情景呢?两个孩子怎么样,渔夫怎么样,他们今后的生活怎么样,孩子们长大后又如何呢?通过这些想象,让学生充分体会穷人善良的心地。又如学完《游子吟》一课,让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想象,用改写成记叙文的形式再现母子分别的场景。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让学生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的想象作文。
[万斌:安徽省无为县绣溪小学]
[赵玥:安徽省无为县塔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