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3年第3期 ID: 353867

[ 丁宏兵 文选 ]   

赏花得果

◇ 丁宏兵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阅读得其方,写作的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叶老的思想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近年来,我校开展了“读写交互”的研究与实践,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取得了良好的实效,连续有二十多名学生在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中获奖,中考语文成绩也一直在泰州市名列前茅。
  一、用好课文这个例子——课堂上注重读写迁移的方法指导
  我们非常重视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不仅要走进课文,而且要走出课文,举一反三,学会融会贯通。
  《幽径悲剧》《紫藤萝瀑布》《囚绿记》三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有两个突出的相同点:一是它们都是写作者的心路历程,二是文中都有一个蕴含丰富的意象。这样的文章便于学生借鉴,我们引导学生在精读、深思、领悟后学会模仿。学《散步》一文时,我们引导学生模仿描写生活场景的手法,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模仿刻画人物的技巧,学《呼兰河传》时模仿营造诗意氛围的匠心。同学们从课文中发现了语言的金矿,乐于开采,学以致用,写出了不少佳作。
  二、扎实开展基于语言运用的古诗词赏读活动——给学生写作打上厚实的人文底子
  古典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我们在开展古诗词赏读活动中,不是停留于诵读积累、应试赏析的层面,而是深入到锤炼字词、打造意象、构建意境的层次,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化用、创写。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编写使用校本教材《古诗词赏读》
  教材的“绪论”部分,从整体上介绍古诗词的赏读方法,指导学生从以下九个方面人手:①知人论世;②玩味字词;③明确意象,④品味意境;⑤赏析手法;⑥诵读诗韵;⑦比较风格;⑧化用诗句;⑨改写诗词。
  教材主体部分把古诗词分成山水田园、边塞、送别、咏物、思念、羁旅、爱国、怀古八类,分别设计成单元,每个单元十首诗,由学习目标、方法导航、名诗赏读、单元检测四个板块组成,每首诗后面设计有注释、诗意品读、名句赏析、艺术特色和探究练习。其中探究练习由三条组成:①日积月累;②揣摩感悟;③拓展运用。其中“拓展运用”注重读写结合,以王维的《终南别业》一诗为例,我们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历来评论家认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是一幅天然山水画,你能描绘此句所表现的情景吗?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再现山之歌、人之情,表现物我两忘的境界。
  这套教材在八年级使用,我们每周安排一节古诗词赏读课,两学期用完整本书。该教材被江苏省教研室评为优秀校本教材。
  (二)引导学生分类别赏读古诗词
  为了使古诗词赏读在初中三年都得以施行,我们在七年级、九年级有计划地开展了以自然风物为吟咏对象的系列赏读活动。
  以咏风诗为例,我们选取了明代王恭的《咏秋风》和唐代张祜的《咏风》作为教学文本。学生运用古诗中“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的手法描写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风本无形却有形/披着阳光的嫁衣/踩着云朵的步伐/穿行于诗行之间
  风本无情却有情/捎走杜甫的茅草/拂乱贾岛的愁思/萦绕于你我之间
  此外,我们进行了“飘洒着诗意的雨”(雨系列)“月亮——悬挂在天空的一首诗”(月亮系列)“一花一世界”(花系列)等古诗词赏读活动,引导学生赏析古人写景状物的手法,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以致用。
  (三)指导学生化用古诗词名句
  在写作中巧用古典诗词名句,可以增强习作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色彩。如何化用呢?通常有三种手法:①词句重组法——增强底蕴;②再现意境法——演绎古典;③整合意境法——传达新意。我们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现学现用,学生习作精彩纷呈,亮点迭出。
  三、开展现代美文阅读欣赏活动——给学生写作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为了改变学生课外阅读无序、低效的状态,我们每两周开设一堂课外美文的阅读欣赏课,用以指导学生高效地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欣赏课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的特色:
  (一)构建相对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
  “激趣导入一整体感知一揣摩感悟一质疑探究—拓展创写”,这是阅读欣赏课的整体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老师根据具体的文本再作相应的调整。如在赏读《天池云天》一文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引出云天之美。
  2.整体感知,读出云天之美。
  3.细部涵泳,品出语言之美。
  4.深度探究,悟出情理之美。
  5.浓缩文本,写出云天之美。
  虽然说“教无定法”,但教学贵在得法。以模式引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课堂模式,使阅读欣赏课堂教学有了一个抓手,便于操作,便于集体备课,便于普及这一教学研究活动。
  (二)让阅读欣赏课充盈着浓郁的“语文味”
  1,在确定目标时紧扣“语文昧”。阅读欣赏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确定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都“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扎实实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基。
  2,在指导朗读时渲染“语文味”。“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欣赏课堂永恒的风景。在朗读时我们组织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指名读,示范读,齐声读;联读,轮读,唱读,趣读;男生读,女生读,一起读;默读,轻声读,高声读,自由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底蕴,读出节奏,读出兴趣。
  3.在品味语言时挖掘“语文味”。阅读欣赏课的核心任务是对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而无论是积累还是运用,都应该建立在语言的感悟和赏析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从炼字、修辞、描写、句式等不同角度品味文本中的词句,挖掘其内涵,理解其作用,领会其技巧,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4.在拓展文本时立足“语文味”。语文课程还承载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育人功能,因而,阅读欣赏课应注重文本的拓展,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课堂内容。因此,在文本拓展时,我们以文本里的言语运用为出发点,延伸到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以期他们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四、读“无字之书”——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
  我们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天德湖畔,飘荡过同学们的笑声;湿地公园,放飞了同学们的心灵;华西塔下,留下了同学们的身影。同学们在梅兰芳公园探寻京剧大师的艺术足迹;在海军诞生地纪念馆重新感受战火纷飞的岁月;在高二适纪念馆,学生倾诉对书法巨匠求真求实的铮铮铁骨的仰慕之情。
  走出校园这个象牙塔,在全新的课堂上,同学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谈笑、讨论、争鸣,真情实感流诸笔端,写出了精美动人的文字。
  五、畅行主题阅读研究——把课本学得更厚实
  “语文主题阅读”是李希贵先生倡导的语文教改实验,他认为“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他强调应该把学生自主阅读和大量阅读摆在语文课的首位。我们由此受到不少启发,并付诸实践。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时,我们是这样安排阅读教学的:花4课时的时间完成《春》(朱自清)、《三峡》(郦道元)、《济南的冬天》(老舍)、《夏》(梁衡)4篇课文的教学(教学参考书要求7课时),留下3课时阅读下面各主题的16篇诗文:
  主题一——四季古诗,《春夜喜雨》(唐,杜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山居秋暝》(唐,王维)、《别董大》(唐·高适)。
  主题二——春之吟,《春天里》(汪峰)、《大明湖之春》(老舍)、《春之怀古》(张晓风)。
  主题三——夏之颂,《夏之绝句》《夏日小城》《写意初夏》(以上三篇均为网络美文)。
  主题四——秋之咏,《秋颂》(罗兰)、《秋天的雨》(张爱玲)、《秋天的况味》(林语堂)。
  主题五——冬之歌,《初冬月》(陈国华)、《冬天》(朱自清)、《赞美冬天》(网络美文)。
  经过这样“大运动量”的阅读,学生对“多彩四季”的认识更加感性、深刻了。后来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学生普遍感到轻松,有东西写,能写好。
  六、尝试开展作家专题阅读研究——走近作家,与名师对话
  本学期我们在七年级尝试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作家专题阅读活动。在这两周里,语文学习的任务是阅读散文作家丁立梅的作品。丁立梅有近十本散文集,大部分是干字文,生活味浓,文笔细腻,语言表现力强,是用音乐“煮”出来的文字,比较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我们要求学生自选一本散文集,按照下面的流程开展阅读活动:
  1.自主阅读,交换阅读。
  2.按要求做读书笔记本。
  (1)摘抄10个以上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并作赏析。
  (2)摘抄10个以上精彩的语段,并作评点。
  (3)系列介绍丁立梅作品中出现的“花”的形象(50字左右,至少5个)。
  (4)系列介绍丁立梅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形象(80字左右,至少5个)。
  (5)介绍喜欢的文章,并说明理由(150字左右,至少5篇)。
  3.读书笔记交流。
  4.老师选择两篇文章进行阅读欣赏教学。
  5.邀请丁立梅到校做专题报告。
  6.学生带着精心准备的问题与丁立梅互动交流。
  学生与作家互动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学生问到了作家的心里,引起了作家的共鸣;作家答到了点子上,升华了学生对她的崇拜之情。
  这样的活动我们计划今后每学期搞一次,将曹文轩、黄蓓佳、毕飞宇等作家都邀请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中,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尽情徜徉于美好的文学殿堂。
  我们钟情于带领同学们在花海里漫游欣赏,让他们领略文学世界的五彩斑斓;我们更陶醉于引导同学们在果园里采撷品尝,让他们享受文字表达的无限滋味。赏花得果,其乐无穷!1

赏花得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