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5期 ID: 353632

[ 王安琪 文选 ]   

从敬畏到敬仰

◇ 王安琪

  我认识顾黄初老师是在33年前。1976年,几乎没有读书的我居然做了一名初中语文民办教师。暑期接受培训时。我第一次听顾老师讲课。那天,顾先生是步行到邗江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授课的内容是“议论文教学”。时值“文革”后期,语文教材几乎还是政治教材。顾先生的讲座使我朦胧地意识到:语文课应当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就如何展开议论所举的一个例子:怎样理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时只能用领袖语录举例子)的“上”字呢?封建阶级认为“上”应当是……资产阶级认为“上”是……无产阶级则认为“上”是……他引经据典一番后,告诉我们,对“上”字的理解是政治方面的内容,但对“上”字理解的表述,或通过文字获得对“上”字的理解。则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听了顾老师的这番解说,我才知道:原来语文是应当这样教的。23岁的我第一次听到这么有学问的先生讲课,内心很是佩服,然而又由此产生了自卑:我哪里能配做顾先生的学生。
  也许是缘分。1978年我考大学。居然考取了顾先生所在的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在我们学习语文教材教法课程时,顾老师主讲“中国语文教育史”。师范院校的教材教法课程,有水平的教师不愿干,水平差的教师干不好。顾老师的课,我们大家都乐意听。他的话仿佛有磁性,总能吸引着我们。顾老师结束授课时的一句话,一直让我记着:“希望大家走上讲台后,不要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要做一个有自己思考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毕业以后,我被分在邗江县中学工作。与顾老师见面的机会虽不很多,但在刊物上接受顾老师教诲的机会一直没断。由于地域的优势,还能经常听到顾老师的讲学。但我一直怕单独见他。那是因为在1982年6月(我毕业前夕),学校打算通过考试留一些应届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居然也报了名,而且报的就是教材教法专业,可是考试结果极糟,据说是倒数第一(其中文艺理论的测试没有成绩,不知何故)。我读书不多,智力又平平,本来就自卑,加上留校考试丢人现眼,所以更是羞见怕见顾先生。
  1992年,我做了邗江县教育局教研室的中学语文教研员。虽然不上讲台了,但必须要研究教材与教法,否则无法与老师们对话。一直怕见顾先生的我,为了做好工作,不得不去求教。顾老师告诫我:要做好语文教研员,更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动笔写文章。还要搞课题,领一帮老师研究教学。糊里糊涂的我,在顾老师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角色。近十年来。我们经常打扰顾老师,顾老师也似乎乐意被打扰。我们做的几件有意义的事,都是在顾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2001年,我与张悦群为“发表式作文教学”课题研究一事登门向顾老师请教。我们向他说明了四级发表学生作文,以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课题研究的构想,他当即予以肯定。顾老师对我们说:现在有不少人在假搞课题,不花精力花财力,希望你们真搞课题,你们结题,我要参与。后来,我们的课题研究既有阶段结题,又有终段结题。2001年10月搞阶段结题,要聘请专家,我以为请一两个语文名师就可以了,可顾老师不同意,他说:“不是作文教学的专家,不能指导你们的课题研究。”结果,由他亲自挑选的南京师大附中许祖云和兴化中学柳印生两位擅长作文教学的特级教师作我们阶段性课题结题的专家组成员,他做结题组长。
  2005年,初中语文实施新课程完成了一个循环,江苏省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也开始实施新课程。由于种种原因。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怪现象,诸如强调人文熏陶,忽视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表面化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倡导,轻视传统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等。早已退休、年逾七十、体弱有病的顾老师出于语文教育家的敏感与责任心,于11月底在电话里跟我说:要召集大学、中学的部分行政和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围绕怎样正确对待语文学科教学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达成共识,以便引导新课程的实施不偏离语文教育规律。座谈会之前,顾先生给每一个参加座谈会的人定好一个发言角度,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写好发言稿。座谈时顾先生认真听取每个人的发言,会后他要我收齐每个人的发言稿,摘取要点,达成座谈纪要。最后,座谈纪要由他审阅。顾先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斟酌字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也不轻易放过。2006年2月《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刊载了我们的《倡导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座谈会纪要》。
  2006年暑期,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教授来扬州为“全国中学语文教学高峰论坛”作报告时,了解了扬州语文教学及研究的过去与现状,对我说:“扬州的语文教学有特色,应该把扬州人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做法总结一下,形成文字,在报刊上发出来。”我把这话告诉顾老师,顾老师十分赞同。一个月后,我们从不同侧面写出了7篇文章,顾老师审阅后写了个短序。《语文教学研究》于2006年11期发表了这一组文章。
  2007年10月。顾老师应邀参加福州一中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的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回到扬州的第二天。把我召到家里用了近两个小时讲他的所见所闻所思。他对福州一中的语文教研活动赞叹不已,说他虽在扬州大学教学。但对扬州的中学语文教学极为关注:现在福州明确提出创建名牌语文,标志性的口号是“求实、去弊、创新、兼容”,我们扬州的中学语文教学有基础,也应该像福州那样,做实事,形成特色,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做出扬州人的贡献。他建议我们成立一个有多名特级教师自愿参与的文化传承工作室,举办一次论坛,针对当前语文教育现象重读叶圣陶,用自己的阵地,创出扬州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的名牌。时隔一个月,我又到了顾老师家里,汇报我们如何落实他建议的行动计划。顾老师听说我们准备举办“实施新课程,重读叶圣陶——首届中学语文教学扬州高端论坛”,非常高兴。他说:“语文教改必须与时俱进,‘三老’思想值得传承。以后像论坛之类的活动,可每年一次,规模视情况而定,可大可小。举办论坛之前,一定要布置大家围绕主题写论文。”除了谈搞论坛之事外,他还跟我谈了三件事:一是语文教学要抓四点,语言文字、思维训练、结合生活、生态环境;二是语文教研活动要向青年教师倾斜,要培养青年人,要求青年教师像蒋念祖那样勤奋读书;三是教研要有阵地,建议《扬州教育》小学版开“亲近母语”专栏,中学版上开“当代扬州语文教育”专栏。这是我最后一次单独拜见顾老师。
  2008年4月5日至6日,我们在江苏省扬州中学如期举办“实施新课程,重读叶圣陶——首届中学语文教学扬州高端论坛”,顾先生兴致勃勃地参加活动,观摩青年教师上课,与青年教师亲切交谈,有些青年教师还抓住难得的机会请顾老师批阅论文。论坛活动的最后一个议程,是顾老师作报告。他深情地说:“关于重读叶圣陶的课题,我已酝酿了两三年时间,当今重读叶圣陶。不但具有纪念意义,对我们教师来讲,还有一个再教育的问题。重读叶圣陶,就是要重读‘三老’的书,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语文老师就是要把握叶老关于语文教学的精髓:语言、思维、生活、生态。”这是顾先生最后一次所作的公开讲话。
  时隔一个多月,顾老师到上海治病去了。6月27日,我和陈玲玲、黄正瑶、蒋念祖、张悦群一起去上海看望他老人家。那天,他精神很好,还很有兴味地向我们讲述了他的语文人生,叮嘱我们要把扬州论坛办下去,等他病好后,来参加第二次活动。谁知今年3月9日。顾先生与我们永别了,“到天堂讲课去了”。
  顾老师是全国知名的语文教育家,认识他,接受他的教育,是我的幸运。接受顾先生恩惠的人在全国有很多,但作为中学语文教研员如此接受顾先生教诲,是很少的。我开始佩服顾先生的学识,继而因自己不长进而害怕见到他,但最后,顾先生用他的学识人品教化了我,帮助了我,让我由衷地敬仰他,感激他!

从敬畏到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