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100

  

《相信未来》的美学特征初探

◇ 刘 志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诗作,也是当代中国朦胧诗的发轫之作。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固然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但笔者以为更因其鲜明的美学特征。正是鲜明的美学特征,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提高了诗歌的艺术品位。下面笔者就着重谈谈这首诗的美学特征。
  
  一、意象纷繁象征之美
  
  意象是贯注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相信未来》就采用了密集的意象来反映现实与理想,表现自己的人生信念。整首诗主要采用了两组意象表现了诗人的情感、诗歌的主旨。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组意象:蜘蛛网、炉台、灰烬的余烟、失望的灰烬、美丽的雪花、紫葡萄、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凝霜的枯藤、凄凉的大地。
  “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一句中的“蜘蛛网”象征着黑暗时代的黑暗势力,“炉台”象征着熊熊燃烧、温暖光明的炉火,这句诗就是在说“黑暗扼杀了光明”。“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灰烬”象征着毁灭的绝望,“余烟”象征残余的希望,“灰烬的余烟”意即“绝望中蕴涵着希望”。整句诗就是说贫困落后的现状让诗人非常绝望,诗人绝望之余,并没有灰心丧气,仍怀有一丝希望。“美丽的雪花”,象征美好的希望,雪花纯洁无瑕,希望纯洁神圣,只要希望之火仍星星点点,就有可能熊熊燃烧,成燎原之势。“紫葡萄”晶莹剔透,象征着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尽管晶莹剔透,却充满着萧条冷落,象征着清冷的泪水。这泪水中有惋惜,有痛心,有愤怒,更有失望。“我的鲜花”鲜艳夺目,芳香四溢,“鲜花”预示着收获,也象征着爱情,“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象征收获被人窃取,爱情遭受挫折。这对诗人来说,无疑是极其沉重的人生打击。“凝露的枯藤”中的“枯藤”形瘦枯干,生命枯竭,凝结于“枯藤”之上的露珠仍给“枯藤”以滋养、以润泽,给“枯藤”以起死回生、枯木逢春的希望。“凄凉的大地”承接前文“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如果“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熄台”是局部特写的话,那么“凄凉的大地”则是全景的勾勒,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是何等的风雨如磐,何等的暗无天日!以上十个意象除去“美丽的雪花”“紫葡萄”“我的鲜花”外,其余七个意象都是色彩灰暗的。灰暗的色彩,反映了情感的低沉与冷峻。这两节就像呜咽低回的《二泉映月》诉说着内心的痛楚,诉说着人生的迷惘。
  我们再来看第二组意象:涌向天边的排浪,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这三个意象与前面两节的意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先看“涌向天边的排浪”,“排浪”写出了海浪的前赴后继、大气磅礴,“涌向天边”突出了浪花的耸入云天、惊心动魄。“涌向天边的排浪”的手指不正是擎天玉柱吗?再看“托住太阳的大海”,大海波澜壮阔、辽远无垠,有着宽广的胸襟,太阳金光万道,光明温暖,有着火热的激情。只要大海托住了太阳,不就光明常在,希望常在了吗?“曙光”霞光万道,绚丽灿烂,不正象征着时代的新生吗?以上三个意象色彩明亮,开拓出了宏大壮阔的艺术境界,一扫前两节意象的沉郁阴晦之气,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这一节就像雄壮威武的《英雄交响曲》诉说着坚定不移的信念,追求着永不泯灭的理想,袒露着惊天动地的壮怀。
  通过以上分析,三节文字出现了十几个意象,意象之密集,让人眼花缭乱,令人目不暇接,极具纷繁复杂之美。不仅如此,意象还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让人咀嚼,耐人寻味。意象象征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含蓄蕴藉,厚实了诗歌的内在底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张力,无疑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想象空间,开阔了审美天地。
  
  二、情感递进变化之美
  
  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间接抒情,一种直抒胸臆。在《相信未来》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这两种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情感抒发形成了递进式的阶梯结构。这种阶梯结构,笔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将之分为两个情感抒发平台——感性平台与理性平台。
  先说感性平台。
  通过诗歌一二节的众多意象的解读,我们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作出一个大致的推断:贫困、落后、动荡、黑暗。面对贫困落后,诗人忧心如焚;面对黑暗动荡,诗人伤心绝望。现实如此残酷,诗人倍感无助,虽无力改变社会现状,却不曾丧失信心、不曾失去希望。诗人执著地坚持理想、追求光明,用理想之石敲击出光明之火,用光明之火点燃希望之灯,用希望之灯照亮人生之途。希望之灯灯光尽管微弱,毕竟穿透了黑暗,给人以心灵的慰藉、以内心的温暖。诗歌一二节所表达的情感是冷酷中的温暖,绝望中的希望。尽管情感低沉,却在低沉中蕴蓄着爆发的能量;尽管情感灰暗,却在灰暗中闪烁着希望的火光。诗人的情感就像湖面下蕴藏着的潜流,虽然表面风平浪静,底层却波涛汹涌。
  通过诗歌第三节的三个意象的分析,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这个巨人拥有“涌向天边的排浪般”的手指,拥有“托住太阳的大海”般的手掌,“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如椽之笔,写下庄严神圣的人生誓言。巨人的手指耸入云天,能够拨开乌云见青天;巨人的手掌辽阔淼远,能够撑起阳光灿烂的天空;巨人手握如椽之笔,能够抒写灿烂辉煌的壮美华章。至此,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就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惊天动地,大气磅礴,震人心灵,撼人魂魄。诗人的情感从幽暗的谷底跃上了壮丽的巅峰。
  尽管诗人热血沸腾,尽管诗人豪情满怀,但诗人表现的却是主观情感,释放的却是感性情绪。而仅仅有感性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理性。理性能够让诗人的认识客观清醒,使诗人的信念执著坚定。
  下面笔者再说说理性平台。
  从第四节开始,诗人沸腾的情感渐趋冷静,诗人的思考渐趋理性。诗歌第四节诗人揭示了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未来的人们有一双慧眼,能够不为假象所迷惑,将人世间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双眼睛的睫毛能够拨开历史风尘,吹散历史迷雾,这双眼睛的瞳孔能够洞察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真实。这双慧眼辨是非、识忠奸、别清浊、明正邪,不偏不倚,公正客观。正因如此,诗人才相信天道依然昭彰,人道仍然常存。诗歌第五、六节则更进一层:也许我们的思想保守落后、不合时宜,也许我们曾迷失津渡、满怀惆怅,也许我们饱经挫折、痛苦备尝,但我们却有着凛然不可侵犯的铮铮铁骨,有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探求,有着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有着鲜花般灿烂的辉煌。这一切是谁都不能抹杀的,也抹杀不掉的。也许有人会给诗人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也许这“轻蔑的微笑”会使诗人的心头掠过一阵冷风,也许这“辛辣的嘲讽”会给诗人流血的伤口上撒上一把盐巴,但诗人坚信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也许邪恶会得逞于一时,只要正义还在,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也许黑暗会暂时遮天蔽日,但只要光明还在,光明终将驱除黑暗。未来会给出客观的评价,历史会给出公正的评价,只 要心中有希望,人间便会有春光。诗歌最后一节采用呼告的手法向人们发出了呼唤: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过后是晴空。至此,诗人的情感的闸门再次开启,情感的潮水再次放纵奔流,又汇成了一片情感的汪洋,诗人的理想与信念得到了升华,诗歌的境界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前三节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对含蓄的,属于间接抒情,后四节所传达的情感是相对直白的,属于直抒胸臆。当然这只是观其大略之后形成的印象,其实间接抒情与直抒胸臆是交错使用,彼此融合的。前三节也有直抒胸臆,后四节也有间接抒情,这样就使整首诗的情感轨迹由隐而显,逐次展开,层层递进,高潮迭起,极尽跌宕变化之能事,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三、结构回环往复之美
  
  《相信未来》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手法集中体现在诗歌的前三节和最后一节,下面笔者就对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诗歌的前三节有两个词组多次出现,一个是“依然固执”,一个是“相信未来”。
  先来看两个“依然固执”,“固执”是说人顽固执著,泥古不化,这本是个贬义词,但诗人却在诗中运用了这个词,并且反复了两次,似乎难以解释。但笔者认为这恰恰是诗人的匠心独运之处,原因是诗人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势必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庸庸碌碌的势利小人也许会讥之为“迂腐”“固执”,诗人对此挖苦讽刺,不仅并不介怀,而且将之运用到诗歌中,似乎在向芸芸众生表明:既然“迂腐”“固执”,那就“迂腐”“固执”吧,我就“迂腐”了,我就“固执”了,你们又能怎么地?不就是批斗嘛,来吧!只要我的理想还在,只要我的希望还在,我才不怕你们批斗呢。诗人在此表达了对那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时代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对那些趋炎附势、寡廉鲜耻的小人的极端蔑视,也表达了诗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诗人爱憎分明的情感在这两次反复中得到了强化,得到了深化。
  再来看“相信未来”反复时的具体环境。第一节社会的整体环境是物质贫困落后、社会动荡黑暗、处境举步维艰,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般人早已就悲观绝望,自暴自弃,但诗人仍发出了“相信未来”的呐喊,这声呐喊不啻于劈向黑暗动荡的利剑,斩断贫困落后的宝刀,足见诗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信念;第二节诗人的个人遭遇是希望破灭,痛苦失恋,情绪低落。面对个人的不幸遭遇,一般人可能会觉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但诗人却走出了心理阴霾,走进了阳光地带,再次发出了“相信未来”的呐喊,这声呐喊无异于暗夜里闪过的一道闪电,黑暗中照亮前程的一盏灯火,给人光明,给人希望;第三节的境界是排浪汹涌澎湃,大海浩淼无垠,太阳光芒万丈,曙光温暖漂亮。面对如此壮阔的境界,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相信未来”的呐喊,这声呐喊简直是残冬里响起的一声惊雷,晴空里响起的一声霹雳,足可振奋人心,壮人胆气。三个“相信未来”渐次反复,意思层层递进,高潮渐起,可谓渐入佳境。
  诗歌最后一节,“相信”一词连续三次反复,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笔者就对这几句略作简析。先说“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也许社会黑暗动荡,也许个人遭遇不幸,但只要作“不屈不挠的努力”,就一定能在黑暗中开辟出一条光明之路,就一定能在悲伤中唱出一曲生命之歌;次说“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动荡曾让多少人悲观绝望,黑暗又让多少人走向死亡!也许死亡是一种彻底解脱,但同时死亡也意味着走向虚无。我们还风华正茂,我们还青春勃发,年轻是我们挑战人生、战胜死亡的最大资本;再说“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我们有的是理想,我们有的是追求,未来会向我们展现一幅幅锦绣画卷!我们有的是希望,我们有的是奋斗,我们能给生命谱写一首首命运交响!这三句连续反复,热情呼唤,使得诗人的情感彻底释放,如黄钟大吕,声震天地,响遏行云,读者读至此处也会情不自禁,热血沸腾,壮怀激烈,豪气干云。
  总而言之,反复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得“相信未来”成为贯穿诗歌始终的一条情感的红线,使全诗结构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更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气氛,掀起情感的浪潮,突出了诗歌的主旨,从而使得诗歌具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美。
  以上笔者从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相信未来》的美学特征,试图找到一把合适的钥匙,以打开让人困惑不已的新诗教学之门,进而教给学生鉴赏新诗的方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其中诸多解读都是笔者的一得之见,一家之言,可能有破绽,欠斟酌,还请诸位方家不吝赐教。

《相信未来》的美学特征初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