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是深受鲁迅先生喜爱的作品,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僵化、模式化的解读,使得《孔乙己》在当前语文教学中面临着困境。
困境:小说深刻批判封建教育与儒学在当今社会的盛行形成矛盾。
《孔乙己》发表于1919年4月15日,五四运动前夜,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主将们认为要在中国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的劣根性,同时针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复辟逆流,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孔教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孔子与宪法》,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身符”,而鲁迅先生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写出了《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孔乙己》这篇小说,多少年来都是被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来进行解读的,苏教版教师用书对小说的主题是这样阐述的:“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更着重地表现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从更深广的意义上暴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统计一下几大语文教学杂志近几年关于《孔乙己》的研究解读文章和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有32篇(2001—2010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有18篇(2001—2008年),《语文建设》有15篇(2002—2010年),《语文教学通讯》有39篇(2001—2010年),《中学语文》有6篇(2006—2010年)。这些文章和教学设计,对《孔乙己》的主题阐释也大多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批判封建社会。偶尔也有创见,但只是小打小闹,只能算是枝节。
出路:破除僵化、模式化解读,还《孔乙己》到人的问题上。
现在,有研究者提出还原鲁迅先生的问题,并引用陈独秀的话说:“在民国十六七年,他(鲁迅)还没有接近政党以前,党中一班无知妄人,把他骂得一文不值,那时我曾为他大抱不平。后来他接近了政党,同是那一班无知妄人,忽然把他抬到三十三层天以上,仿佛鲁迅先生从前是个狗,后来是个神。我却以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当前鲁迅作品的教学确实需要把鲁迅先生还原,把先生看成一个人,以平等的态度走近先生,走进先生的作品。我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责任感的文学天才,正因为他是文学天才,所以先生的作品的艺术性有着凡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又因先生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所以,他对民族命运有着深刻的思考,表现在作品中就是深刻的思想性。深受鲁迅先生喜爱的《孔乙己》就是既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有深刻的思想性的作品。
关于《孔乙己》的主题,鲁迅先生曾说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我们从鲁迅先生这一说法出发,可以把小说的解读还原到人的问题上。苦人有两类:一类是因病或因残致苦;还有一类苦人,他们四肢健全,身体健康,他们苦于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后一类苦人是人类的特例,人类社会中的很多原理规律都不适用于他们,包括心理学中的需要层次论,还有教育学中的很多规律对于他们都不适用。这样的人在现在的很多乡村或社区都有,人家奔小康,奔现代化,他们啥也不奔,有钱就吃喝,没钱就睡觉,没有人能懂得他们,他们也不管世事变迁。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里塑造的王满银就是这样的人,整日整年地在外瞎逛,做生意不像做生意,他也没什么本钱,他也不懂什么叫投资,也不能给家里带来什么收益。而家里有几亩地,他又不好好种,靠老婆一个人也没法种,往往要靠丈人和大舅子孙少安帮忙。王满银还有俩孩子,他也不管,家里样样没有,苦坏了他老婆。王满银就是这样一个不好好过日子,也不管老婆孩子死活,整年在外瞎逛的苦人。
孔乙己也属于后一类苦人,他身材高大,四肢健全,还有一技之长:字写得很好,可以替人抄书混口饭吃。可是孔乙己有这类苦人的典型特点,即能自食其力但好逸恶劳而不愿自食其力。孔乙己常把让他抄书人家的纸、书、笔偷去卖了换酒喝,这就是这类苦人的最大特点,让人不可思议,不可理解。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塑造孔乙己这个苦人形象?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把眼光投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我们知道新文化运动主将们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为要在中国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的劣根性,那么国民的劣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先生通过他的小说形象地向人们作了展示,特别是在苦人孔乙己身上集中表现了国民的劣根性,如极度虚荣、好喝懒做、好逸恶劳、喜欢不劳而获。我想鲁迅先生偏爱苦人孔乙己,就如医术高明的医生偏爱疑难杂症的病人一样,先生通过解剖集中在苦人孔乙己身上的国民劣根性,引发人们思考人的现代性的问题。
小说除了通过孔乙己展示国民劣根性之外,还通过短衣帮对孔乙己精神的摧残,丁举人对孔乙己肉体的残害,展示了人性冷漠冷酷的一面。小说中充满了笑声,但这表面欢乐的气氛,让人窒息。孔乙己本来就活得和狗一样,没有人的尊严,但他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除了迫于生计偶尔偷窃,并无爱偷窃的毛病,也无什么大的恶行。但是短衣帮的讽刺挖苦,句句诛心,毫无人性;丁举人是熟读圣贤书的举人,竟也下手如此狠毒,把孔乙己吊打大半夜,最后把孔乙己的腿打断了,真是狠毒如豺狼。小说通过短衣帮和丁举人的所作所为,加重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因为社会是人组成的,所以也加重了对社会的批判。
有些思想僵化喜欢贴标签的读者认为先生是在批判封建社会,说短衣帮的冷漠表现封建社会如何如何病态。但是,稍肯动脑筋的人都可能会问难道只有封建社会的人冷漠吗?笔者在百度里随便输入“冷漠事件”四个字,搜索的结果里出现了各地媒体报道的冷漠事件,甚至还有国外的。冷漠这个人性中的幽灵,不管是什么社会,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
鲁迅先生对苦人孔乙己形象的刻画,让我们看到国民劣根性的可笑、可怜、可悲、可怒;先生对咸亨酒店短衣帮、丁举人冷漠人性的批判,也给人们深刻的警醒。所以,教学这篇小说,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现代人。我想这应该是《孔乙己》在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出路之一。
当然更多有价值的解读,期待着更多聪明的语文老师的思考,这样《孔乙己》在当前教学中的出路就会更多。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香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