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波。日暮伯劳飞,风吹鸟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首《西洲曲》是南朝乐府里成就最高、篇幅最长的诗。它经过文人不断修润,显得精美丰丽,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喜爱。对于这首诗,许多解读者认为是一位女子的“四季相思”歌,因为诗中有“折梅”、“单衫”、“莲子”、“飞鸿”等暗示四季迭变的景象描述。然而细读此诗,结合诗歌本身含蓄美与朦胧感,本人认为这首诗的解读,远不至于这么实在,是否也像《涉江采芙蓉》一样有人物叙述角度的转变?是否应从更多方面考虑来研究这首诗朦胧意象美呢?诗中的“西洲”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男子居处还是女子居处?诗的语气究竟是女子语气还是男子语气?从表象看来,似乎是写女子的“四季相思”,但为何把时间集中在从早到晚的一天日程里?这些不确定的问题都是诗的朦胧意象,而这正是诗的高妙之处。如果因此挑剔它“文理不通”,是没有读懂这首诗。语气莫测、地点难定、“不合情理”等正是作者的虚拟想象造成的。明代谢榛说:“作诗不宜逼真”,“妙在含糊”(见其作《四溟诗话》)。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也说:“再也没有一点东西比诗歌的含糊更宝贵,在诗歌里那不明确的和明确的结合在一起”(见其著《诗的艺术》)。意象的含糊,使得多少年来人们对这首诗的种种解读与争议也加大了,但大多未涉及诗的朦胧意象。
笔者认为,这首诗只不过一会儿以男子身份,一会儿又以女子身份,变换自如地运用虚拟想象的形式,描述了江南水乡一对青年男女在采莲季节相互约会但未如愿的一段美丽的遗憾,表现了他们彼此相爱、一往情深却又误了佳期的情思。
全诗按四句一节可分为八节。第一节,以男子语气叙述对女子的深切思念并隐约透露出要到“西洲”去与女子会面的信息。首句里“忆梅”的“梅”象征性地指女子(跟后面女子拿“莲”来象征她所爱的男子一样)。“下”是“到”或“去”的意思。“西洲”根据晚唐诗人温庭筠的《西洲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的句子,可以推测“西洲”应是武昌附近长江中的一个小洲;如是看来“西洲”是女子居处。次句里“折梅”的“梅”不是写实,采莲季节无梅可折。这里是写意、用典。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这里的“折梅”就是写信。“江北”在这里是“西洲”的代称,根据上面“西洲”位置的推测“西洲”正在“江北”(“西洲”靠长江北岸,故言“江北”,即指“西洲”)。三、四两句用写意方式渲染女子衣衫鬓发以托出女子的美好,同时也暗示出男子对女子一见钟情,印象极深。
第二节,仍是以男子语气叙述。一、二句自问自答,叙述男子是知道女子居处的,并趁采莲季节来约会她。三、四句则暗示男子到达女子门前,在乌臼树下徘徊,直到夜幕降临,风吹树动,鸟儿飞回,也没有会见女子。第三至七节,转入以女子语气叙述对男子的思念、期待,以至失望。
由第三节可以看出,原来“莲”曾约好了“梅”到“西洲”去相会,“梅”也在家里等着“莲”来(“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等句表明了这一点)。为什么“莲”摇着双桨来,到“梅”门前的乌臼树下却见不到“梅”呢?因为“梅”“出门采红莲”去了。
第四至五节,描述“梅”在采莲时的情思。“莲子青如水”是“梅”想象“莲”对她的爱情的纯洁;“莲心彻底红”是“梅”想象“莲”对她的爱情的热烈。
第六至七节进一步描叙“梅”回到闺阁后的情思。“尽日栏杆头”、“垂手明如玉”表明“梅”对“莲”的执着期待;“海水摇空绿”则暗示这种期待的失望。南方人习惯以江为海,至今广州人称珠江为“珠海”。武昌附近,江面辽阔,“西洲”在江北,“莲”在江南,“梅”登楼南望,自然只见茫茫江水空自摇荡。“绿”是喻江水的澄静,“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只见茫茫澄静的江水空自摇荡,不见“莲”的到来。
第八节与第一、二两节遥相呼应,又改为男子语气。一、二两句意思是说:(梅呀),当你对着悠悠的江水,魂梦飞驰的时候,我也跟你一样,对着悠悠的江水发愁。这里的“君”是“莲”对“梅”的称呼(前面“梅”称“莲”为郎),这种称呼在古诗中常见。如白居易《赠内》:“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三、四两句是说:南风呀,你可知道我的心意,请把我的梦魂吹到“西洲”去和她在梦中相会吧。这进一步表现了男子对女子的深切思念,同时也表现男女双方把在现实里未能达到的愿望寄托在梦中实现。写得余音袅袅,缠绵悱恻。
此外,这首诗在章法上似断非断、似续非续也充分体现出朦胧意象,恰切地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一往情深而又欲言又止的内心活动。正如现代诗人穆木天所描述的:“浓雾中若听见若听不见的远远的声音,夕暮里若飘动若不动的淡淡光线,若讲出若讲不出的情肠,才是诗的世界。”(《谈诗 —— 寄沫若的一封信》)《西洲曲》的朦胧意象正是这种“诗的世界”。
(作者单位:台山市鹏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