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4期 ID: 163622

[ 陈淑丽 文选 ]   

《清塘荷韵》教学设计

◇ 陈淑丽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文授课对象为五年制高职二年级学生,他们在学习语文时或多或少存在轻视和厌烦情绪,且整体水平偏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发挥各自的长处,探究分析问题。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同时,也更加强调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养成。教学中加入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养成,体现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特色。
  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运用,制作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图、文、音、视等多媒体形式,在各环节中均把问题或需要对比的相关信息呈现在课件中,可以更多地问题呈现,问题清晰,信息量更大,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课件采用典雅的背景,充满中国水墨的味道。这与作家的思想与精神的一致。尽管文章叙写了生命的张扬与荷花的绚烂,但整篇文章还是宁静与典雅的。一些有昂扬的激情的片断便在学生朗读训练时的图片去诠释、补充。
  本文文笔优美,适于朗读,所以播放了学生喜欢的主持人汪涵的视频朗读片断,让学生去揣摩,并进行配乐朗读训练,检查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学生阅读时配以班德瑞的音乐《月光》,音乐仿佛从遥远的苍穹泻下,饱含着宁静与深情。同时,配以荷的大量图片,展示荷花的生命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体会文本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②品味动静结合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
  通过自读、朗读相结合的方法来鉴赏散文,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情感目标:
  品荷韵,探究荷花对中国文人精神上的影响,以此培养学生高雅的爱好、情趣,体悟生命的韧性、坚定信念,认识生命的张力与生命的顽强,学会善待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1.读清塘,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动静结合描写方法,体会散文的“形散神不散”。
  2.品荷韵,体味作者对人生与生命的深刻感悟,探究荷花对中国文人精神上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个人已有的知识深入思考文学作品的内涵,通过反复阅读作品,应用多媒体课件改善学生母语学习的现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美文,在阅读的基础上联想、探讨、感受文章深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采用“读—联—议—悟”的教学组织方式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读过很多关于荷的诗词文章,请回顾一下。请问,这些诗文体现了荷的哪方面的品质?
  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后,教师展示课件内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芬高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雅旖旎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美丽芬芳),师生在一种“荷”文化的情境中,进入新课。
  是的,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它承载着诸多文人对节操的礼赞,对自然的向往,对生命的思索。(板书:清塘荷韵)
  这篇优美的散文是季羡林先生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板书:季羡林)它是一篇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一篇心灵与自然的交融。让我们跟着文中荷的经历品味荷之韵、领略先生的感悟。
  (二)介绍作家,走近大师
  初步了解作家。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提问作家信息和文章大概内容。总结并展示课件内容(感动中国颁奖辞: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散文:《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年》《黄昏》《我的心是一面镜子》等。
  (三)细读“清塘”,把握文本
  1.初读课文
  ①布置任务,学生带着任务自读课文。任务一:找出生字词。任务二:明确课文的结构。
  ②正音正字。(展示生字:脍炙kuàizhì人口接踵zhǒng而至旮旯gālá耄耋màodié旖旎yǐnǐ睥睨pìnì)
  ③指导学生分析本文的结构,并试着划分结构,归纳大意。学生互助合作学习,以思考与讨论的方式,初步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④教师归纳总结,展示文章结构。[展示课文结构:念荷(1-2段)——种荷(3段)——盼荷(4-6段)——赞荷(7段)——赏荷(8-12段)——祝荷(13段)]
  2.再读课文
  ①阅读课文4-6节,完成课后表格。说说这一部分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时段 塘面景色 作者心情
  第一年 水面上什么东西也没有 完全灰了心,但愿望还在
  第二年 水面上仍没露出什么 仍是灰心,愿望仍在
  第三年 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平躺在水面上 仍是灰心,但有了希望
  第四年 荷叶茂盛生长,荷花接踵而至 狂喜
  以后岁月 绿盖擎天,红花映日 静静、默默参悟生命、参悟宇宙与人生
  明确情景交融:从莲子入水的那一天,结合表格归纳情与景的交融。荷花的生存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融合在一起,成为作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②本文描写荷花时,较好地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仔细阅读文本,从4-6、9-10节中找出,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分节朗读4-6节。思考、讨论、归纳并回答问题并完成表格。
  明确:前三年水面的平静与第四年荷叶的扩张,一静一动,凸显了生命的张力。莲瓣的宁静,展现了老人对生命的彻悟,小猫的跃动则体现了老人的生活情趣。
  (四)深品荷韵,体悟精神
  1.学生分节朗读1-3节。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作家盼荷,煞费苦心地种荷,原因何在?
  明确:①作者记忆中曾经有荷花的碎影。②没有荷花不符合作家的审美观。③中国人没有不爱荷的。
  2.对比阅读《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宝钗论菊的片断。(展示)
  3.思考问题:这两个片断中荷与菊恰是文人们热爱生活的情趣的体现,结合你的知识,谈谈你心目中的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试举出诗文片断等作为例证。
  4.说说你的爱好及生活情趣。学生回答问题后,引导学生培养高雅的爱好、情趣。
  5.学生再读(快速)4-6节,体会作家对生命韧性的体悟。举出一些实例,引导学生体悟生命的韧性,坚定信念、执著生命。
  6.学生阅读7-8节。思考问题:作家在赏荷的同时,讴歌赞美了荷的什么品质?这种品质是如何在文人身上体现的,试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举出些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张力,生命的顽强,要善待生命。
  7.学生快读第9节。思考问题:这节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作者怎样面对生命的轮回?
  明确:优雅的落花图。——花开美丽,花落优雅,饱尝艰辛与快乐后,顺其自然,飘逸洒脱,坚信明年更婀娜。先生彻悟生命,以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这种淡然的心境,是他一生的积淀,是他丰厚人格的写照。
  8.归纳总结:本文是季老晚年的佳作,记叙了先生念荷、种荷、盼荷、赞荷、赏荷的故事,在“荷”这一“形”的贯彻下,文章凸现先生对生命张力的颂扬、生命韧性的体悟、生命轮回的彻悟、生活情趣的热爱这一不散的“神”——文人对精神家园的守望。
  (五)再读文本,加深印象
  1.播放朗诵视频,给学生以示范。
  2.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乐朗读精彩的章节,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及其字里行间所透出的人文精神,加深对散文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
  1.课后拓展,写作练笔:梅兰竹菊鸟兽虫鱼无不寄托着人们的情思,请模仿本文写一篇小文章。
  2.对比阅读,深入思考:作者笔下的荷与周敦颐笔下的荷有什么不同?
  

《清塘荷韵》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