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关键词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把“关键词”概念运用于语文阅读之中,对提升学生的提炼、概括、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本文主要从如何引导学生捕捉关键词和如何进行关键词教学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关键词
何谓关键词?《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是这样定义的:“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我们知道,在搜索引擎中检索信息都是通过输入关键词来实现的。使用“关键词”搜索文献既快捷又方便。而把“关键词”概念运用于语文阅读之中,对提升学生的提炼、概括、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学生读书常常是走马观花,读前任务不明,读中很少思索,读后一脸茫然。如何指导和训练学生高效读书呢?方法之一就是学生读书时要读有所得,即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而了解和把握文章大意,常常需要做适当的概括和提炼,“抓关键词法”不啻一剂良方。所谓“抓关键词法”,即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信息,直接从文中提取或者提炼出能概括全文内容或揭示全文主题的词语或者短语。
相对于文献范畴关键词的作用即归类和检索,语文课文关键词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欣赏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文章的中心(主题)以及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词,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清教学思路,使教学得心应手。
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捕捉关键词呢?
1、从文章标题中寻找关键词。文章的标题一般情况下来讲有以下作用:确定描写对象,交代故事背景或主要内容;揭示或暗示文章中心;作为文章线索;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人深思,给人启迪。因此,从标题中找寻关键词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捷径之一。例如《伟大的悲剧》,标题中的“伟大”与“悲剧”就是关键词。文中写了斯科特一行人的壮烈事迹,处处围绕着这两个词,据此可以设计此类问题,“请你为文中感动的细节拟写小标题,说说它伟大在哪里,又悲在何处?”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关键词就是“讽”,文中具体写了邹忌是怎样“讽”的,“讽”后出现了哪些变化。还有《夜走灵官峡》,“走”是文章的线索,据此可将文章分为三段:“走,再走,不走”。
2、从文章关键句中寻找关键词。关键句有议论抒情句、主旨句、反复使用的语句等。记叙文中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这些句子,尤其是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便可把握文章的中心。散文中,尤其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散文中,作者往往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摹,从而寄寓思想情感。作者会不惜笔墨,极力铺排,然后委婉地托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表明自己的心志,实现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目的,体现了散文的含蓄美。于是那些或者是在文中反反复复的出现,或者对理解文章内容或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的词语就是关键词。
比如读了《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后,会捕捉到这些词语:“石缝”、“生命”、“艰苦的环境”、“树”、“山花”、“草”、“顽强的生命力”、“倔强”等。通过这些词语,我们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是:通过对草、山花、树这些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它们在艰苦的环境下的那种顽强的生命力。
再如读了《外婆的手纹》一文后,会捕捉到这些词语:“外婆”、“手纹”、“艺术品”、“美感”、“朴素的美学”、“艺术灵感”、“临摹”、“复制”、“心境”、“生活”、“文物”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组织,我们同样也能整体感知到文章的内容:外婆的手纹,是一种私人文物,是艺术品,体现了外婆朴素的美学。临摹外婆的手纹,如同复制外婆的心境,从而体会外婆安祥、宁静的生活。
另外文言文中同样也可以运用此方法。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乐”就是文章的关键词。文中写了许多景物和活动:琅琊山、酿泉、醉翁亭、滁人游、众宾欢都受“乐”的牵制,都与“乐”有关。再如《六国论》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站不善,弊在赂秦”,“赂”是文章的关键词。
那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关键词教学,让学生提高关键词能力呢?
关键词作为作者情感集中表现点,仅存于文本中,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通过情景设置,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语言对词语进行情景描述,帮助学生复原文化基因,追寻文化传统。在这样的教学境界里,关键的词语被充分理解和运用,学生不仅弄懂了文章写了什么,还能贯穿一线地了解怎样写和为什么写的问题。
例如:在《智取生辰纲》的第一课时中,我们可以先了解班级学生对《水浒传》的阅读情况。然后请学生从脑海里挖掘出几个关键词来表达自己心目中的《水浒传》。这个思考过程可分两层次进行:一、从内容出发,整体感知;二、从成就出发,把握特色。
在第一层次里,学生给出了如下关键词:梁山好汉、梁山泊、替天行道、一百零八将、英雄、农民起义、封建恶势力、招安、北宋末年、官逼民反……(学生反应积极踊跃,我们应板书学生所提到关键词,次序随意。同时也要注意引导,防止学生拘泥于报一百零八将的名字,还可从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事件、意义等方面作适当的引导。)
学生回答完毕后我们应及时总结,即将这些关键词连缀成《水浒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个任务可与学生共同完成(此过程中可适当添加学生遗漏的关键词):《水浒传》以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为题材,描写了各阶层的人物因被逼无奈才铤而走险、犯上作乱、官逼民反,纷纷汇聚到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举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故事。终因起义队伍中人员复杂、反抗精神不一而被招安,导致起义失败的悲惨结局。
第二层次也可同样进行,引导学生了解《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艺术成就。尤其是把人物形象放在具体的矛盾冲突中塑造的艺术特色,比如杨志一行人中“走”与“不走”,“买”与“不买”及“喝”与“不喝”的矛盾等等,这将有利于《智取生辰纲》的学习。
最后总结来看就是三步走:
㈠预习自学,探测关键词。重点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㈡部分探究,揣摩关键词。重点让学生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㈢回归整体,反刍关键词。重点让学生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关键词是作者观察到出发点,选材的侧重点,结构的衔接点,情感的
升华点,思想的闪光点,抓住关键词,我们就可以窥视文章内在的气韵律动,映照出整个作品的精神风貌。
张晶,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