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实践者,始终埋头耕耘在杏坛基层;他是一个创新者,不但超越了别人,而且还不断地超越自己;他是一个快乐者,至今诗意地栖居在绿色语文中。他,就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即“绿色语文”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回顾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尝试“扩展式语文教学”,是他的“戊戌变法”;实验“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是他的“辛亥革命”;把学生从封闭的教学机制中解脱出来,是他的“绿色语文”教学思想。赵谦翔老师为实践用“绿色语文”写透生命的美丽这一语文教育理想和追求,作了成功的探索。
一、建构“绿色语文”,享受诗意人生
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教学理念是他进入清华附中在“清华境界”中得到进一步深化而生成的。“绿色”概念全方位、全过程地浸透到了他的语文教学中。身在教学一线的赵谦翔老师,深切感到当今青少年学生中的这些流行病:贫血(缺少真情和激情)、缺钙(缺失远大理想和顽强意志)、脑膜炎(跟着感觉走,懒于理性思考)。语文课上,讲到谭嗣同为变法而甘愿流血牺牲时,竟然有人嘲笑他“愚昧无知”;讲到林觉民舍“小爱”图“大爱”,竟然有人批评他“不懂爱情,与革命私奔”;写话题作文“创业的思考”,竟然有人嘲笑那些志士仁人“大而空,全无用,为国立功劳,自己掉脑袋”……因此,“绿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义务!
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引起了赵谦翔老师的强烈共鸣。他从小喜爱诗歌,在奶奶哼唱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嗅到了唐诗的韵味,在孤独寂寞不开花的“花季”,《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驱散了他心头的阴云,融化了他心田的冰霜,陶冶了他对古典诗歌的一往深情……因此,诵诗、品诗、写诗、教诗,从“诗内诗”到“诗外诗”都朝吟暮赏,口诵心思、日熏月陶、怡然自得。他发自内心的口号是:“教绿色语文,享诗意人生!”可见,“绿色语文”的本质就是充满诗意的语文。
经过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和思考,赵谦翔的“绿色语文”教学理念日趋成熟,他总结道:
——“绿色语文”就是培养“亲情”的语文。这“亲情”就是对中华民族的母语一往情深、地久天长的钟情;
——“绿色语文”就是培养“爱心”的语文。这“爱心”就是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爱人类、爱自然的博爱之心;
——“绿色语文”就是培养“习惯”的语文。这“习惯”就是“含英咀华”地读,“锤章炼句”地写,“语不惊人死不休”。
赵谦翔老师对“绿色语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是他在反思自己十几年教学实践和两轮教改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绿色语文”是一种理念的倡导,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一种匡正。“绿色语文”教学实验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语文陶冶性教学的一次尝试,它必将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赵谦翔老师指出“绿色”本是个环保概念: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所谓“纯天然”,是指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本真属性的回归,语文是返璞归真,不加雕饰,充满真、善、美的人文学科;它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叛逆和挑战,不仅“为高考”学语文,更要“为人生”学语文,因而它是“可持续发展的”。“纯天然”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绿色语文”的本质特征。“绿色语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使人的智力和潜能得到全面发展,人的精神素质和人生境界得到全面提高,为学生打下“终身发展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最终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绿色语文”是培养“爱心”的语文,爱是一种博大的情感,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爱人类、爱自然。浸透于爱之中的,是对人生命的珍爱与敬畏,是自我个体生命与外在生命的情感联系,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生命欲求,是人情美、人性美的集中体现。培养了这种爱心,就能有效地治疗青少年“贫血”、“缺钙”、“脑膜炎”这三种流行病。“绿色语文”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尤其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它始终把启迪个人的悟性作为语文教学的脉络,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青春、对生命独特的感悟,是心灵之门瞬间开启时闪烁的智慧的火花,是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展现。在“绿色语文”的课堂上,始终充满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轻松愉快地与文本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毫无顾忌的碰撞、交流、共振,最后达到默契和共鸣,生命在课堂上飞扬,课堂成为学生灵魂栖息的乐园。“绿色语文”,与其说是一种教学理念,倒不如说它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在充满绿色的语文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感受到成长中的生命,绿色盈目,绿溢心田。
二、“绿色阅读”教学实验的探究
赵谦翔的“绿色阅读”发轫于“扩展式语文教学”改革,在这个实验中,他创设了“绿色诗歌鉴赏”和“绿色散文鉴赏”。在“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实验中,他又开创了“创造性阅读课”。赵谦翔把绿色阅读归纳为: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并进一步阐释:读好书,利人;好读书,养人;读书好,成人。因此,绿色阅读可以利人、养人、成人,可以实现学生素养与教师涵养的双赢。
(一)读好书,讲的是要有好的读本
读好书,讲的是要有好的读本,也就是不读那些低级趣味的书,少读那些流行通俗的书,多读一些中外经典的书。经典,是英雄、巨人、大师人格的结晶,是人类在探索真善美的进程中,大浪淘沙后沉积下来的赤金美玉。只有阅读经典,才能继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继承经典,才能有人类文化的新创造和新发展。
赵谦翔老师认为,流行通俗的书,当然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但它们永远也不应该霸占学生读书的全部领地。一个只懂得迷恋艳情武打、感官刺激,不懂得追求英雄伟人高尚心灵的民族,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罗曼·罗兰指出,人“靠心灵而伟大”。追逐英雄伟人的足迹,就有可能“使英雄的种族再生”——即使我们自身成不了英雄,但毕竟还可以成为滋养英雄的泥土。因此,赵谦翔强烈呼吁阅读经典,他认为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从来就是孪生三姐妹,其治愈“贫血”、“缺钙”、“脑膜炎”的药效,绝不亚于“脑白金”。
(二)好读书,讲的是要有好的读书方式
读书是重在整体感悟、涵养精神,还是重在肢解文本、获取知识,这是绿色阅读与灰色阅读的第一道分水岭。如今流行的显然是后者。原因何在?在于阅读教学俯首听命于高考指挥棒。高考如何设题,阅读就如何设问,训练的习题做完,读书的目的就告成。于是,文本的内容被五马分尸,学生的阅读所得仅限于语言或章法上的某些知识,至于整篇文章所表述的人文精神,则被买椟还珠式地放弃了。这是一种阉割文本灵魂的阅读教学:没有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只有读者对文本的肢解;没有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只有读者对作者的曲解;没有读者与编者的对话,只有读者对人文教育目的活生生的剥离。绿色阅读坚决反对这样的读书方式。
重在“求同”,还是重在“求异”,这是绿色阅读与灰色阅读的第二道分水岭。如今流行的依旧是:只“求同”,不“求异”。“求同”,本来是指准确把握文本原意,但在某些老师那里被篡改成从教学参考书上抄来的标准答案,于是,“求同”则成了“死读书”的代名词。“求异”,本来是指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或赞同,或反对,或补充,或超越,但在某些老师那里又被误解为放任学生脱离文本随心所欲地评说。
他是一个实践者,始终埋头耕耘在杏坛基层;他是一个创新者,不但超越了别人,而且还不断地超越自己;他是一个快乐者,至今诗意地栖居在绿色语文中。他,就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即“绿色语文”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回顾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尝试“扩展式语文教学”,是他的“戊戌变法”;实验“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是他的“辛亥革命”;把学生从封闭的教学机制中解脱出来,是他的“绿色语文”教学思想。赵谦翔老师为实践用“绿色语文”写透生命的美丽这一语文教育理想和追求,作了成功的探索。
一、建构“绿色语文”,享受诗意人生
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教学理念是他进入清华附中在“清华境界”中得到进一步深化而生成的。“绿色”概念全方位、全过程地浸透到了他的语文教学中。身在教学一线的赵谦翔老师,深切感到当今青少年学生中的这些流行病:贫血(缺少真情和激情)、缺钙(缺失远大理想和顽强意志)、脑膜炎(跟着感觉走,懒于理性思考)。语文课上,讲到谭嗣同为变法而甘愿流血牺牲时,竟然有人嘲笑他“愚昧无知”;讲到林觉民舍“小爱”图“大爱”,竟然有人批评他“不懂爱情,与革命私奔”;写话题作文“创业的思考”,竟然有人嘲笑那些志士仁人“大而空,全无用,为国立功劳,自己掉脑袋”……因此,“绿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义务!
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引起了赵谦翔老师的强烈共鸣。他从小喜爱诗歌,在奶奶哼唱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嗅到了唐诗的韵味,在孤独寂寞不开花的“花季”,《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驱散了他心头的阴云,融化了他心田的冰霜,陶冶了他对古典诗歌的一往深情……因此,诵诗、品诗、写诗、教诗,从“诗内诗”到“诗外诗”都朝吟暮赏,口诵心思、日熏月陶、怡然自得。他发自内心的口号是:“教绿色语文,享诗意人生!”可见,“绿色语文”的本质就是充满诗意的语文。
经过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和思考,赵谦翔的“绿色语文”教学理念日趋成熟,他总结道:
——“绿色语文”就是培养“亲情”的语文。这“亲情”就是对中华民族的母语一往情深、地久天长的钟情;
——“绿色语文”就是培养“爱心”的语文。这“爱心”就是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爱人类、爱自然的博爱之心;
——“绿色语文”就是培养“习惯”的语文。这“习惯”就是“含英咀华”地读,“锤章炼句”地写,“语不惊人死不休”。
赵谦翔老师对“绿色语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是他在反思自己十几年教学实践和两轮教改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绿色语文”是一种理念的倡导,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一种匡正。“绿色语文”教学实验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语文陶冶性教学的一次尝试,它必将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赵谦翔老师指出“绿色”本是个环保概念: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所谓“纯天然”,是指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本真属性的回归,语文是返璞归真,不加雕饰,充满真、善、美的人文学科;它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叛逆和挑战,不仅“为高考”学语文,更要“为人生”学语文,因而它是“可持续发展的”。“纯天然”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绿色语文”的本质特征。“绿色语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使人的智力和潜能得到全面发展,人的精神素质和人生境界得到全面提高,为学生打下“终身发展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最终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绿色语文”是培养“爱心”的语文,爱是一种博大的情感,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爱人类、爱自然。浸透于爱之中的,是对人生命的珍爱与敬畏,是自我个体生命与外在生命的情感联系,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生命欲求,是人情美、人性美的集中体现。培养了这种爱心,就能有效地治疗青少年“贫血”、“缺钙”、“脑膜炎”这三种流行病。“绿色语文”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尤其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它始终把启迪个人的悟性作为语文教学的脉络,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青春、对生命独特的感悟,是心灵之门瞬间开启时闪烁的智慧的火花,是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展现。在“绿色语文”的课堂上,始终充满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轻松愉快地与文本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毫无顾忌的碰撞、交流、共振,最后达到默契和共鸣,生命在课堂上飞扬,课堂成为学生灵魂栖息的乐园。“绿色语文”,与其说是一种教学理念,倒不如说它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在充满绿色的语文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感受到成长中的生命,绿色盈目,绿溢心田。
二、“绿色阅读”教学实验的探究
赵谦翔的“绿色阅读”发轫于“扩展式语文教学”改革,在这个实验中,他创设了“绿色诗歌鉴赏”和“绿色散文鉴赏”。在“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实验中,他又开创了“创造性阅读课”。赵谦翔把绿色阅读归纳为: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并进一步阐释:读好书,利人;好读书,养人;读书好,成人。因此,绿色阅读可以利人、养人、成人,可以实现学生素养与教师涵养的双赢。
(一)读好书,讲的是要有好的读本
读好书,讲的是要有好的读本,也就是不读那些低级趣味的书,少读那些流行通俗的书,多读一些中外经典的书。经典,是英雄、巨人、大师人格的结晶,是人类在探索真善美的进程中,大浪淘沙后沉积下来的赤金美玉。只有阅读经典,才能继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继承经典,才能有人类文化的新创造和新发展。
赵谦翔老师认为,流行通俗的书,当然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但它们永远也不应该霸占学生读书的全部领地。一个只懂得迷恋艳情武打、感官刺激,不懂得追求英雄伟人高尚心灵的民族,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罗曼·罗兰指出,人“靠心灵而伟大”。追逐英雄伟人的足迹,就有可能“使英雄的种族再生”——即使我们自身成不了英雄,但毕竟还可以成为滋养英雄的泥土。因此,赵谦翔强烈呼吁阅读经典,他认为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从来就是孪生三姐妹,其治愈“贫血”、“缺钙”、“脑膜炎”的药效,绝不亚于“脑白金”。
(二)好读书,讲的是要有好的读书方式
读书是重在整体感悟、涵养精神,还是重在肢解文本、获取知识,这是绿色阅读与灰色阅读的第一道分水岭。如今流行的显然是后者。原因何在?在于阅读教学俯首听命于高考指挥棒。高考如何设题,阅读就如何设问,训练的习题做完,读书的目的就告成。于是,文本的内容被五马分尸,学生的阅读所得仅限于语言或章法上的某些知识,至于整篇文章所表述的人文精神,则被买椟还珠式地放弃了。这是一种阉割文本灵魂的阅读教学:没有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只有读者对文本的肢解;没有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只有读者对作者的曲解;没有读者与编者的对话,只有读者对人文教育目的活生生的剥离。绿色阅读坚决反对这样的读书方式。
重在“求同”,还是重在“求异”,这是绿色阅读与灰色阅读的第二道分水岭。如今流行的依旧是:只“求同”,不“求异”。“求同”,本来是指准确把握文本原意,但在某些老师那里被篡改成从教学参考书上抄来的标准答案,于是,“求同”则成了“死读书”的代名词。“求异”,本来是指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或赞同,或反对,或补充,或超越,但在某些老师那里又被误解为放任学生脱离文本随心所欲地评说。
他是一个实践者,始终埋头耕耘在杏坛基层;他是一个创新者,不但超越了别人,而且还不断地超越自己;他是一个快乐者,至今诗意地栖居在绿色语文中。他,就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即“绿色语文”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回顾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尝试“扩展式语文教学”,是他的“戊戌变法”;实验“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是他的“辛亥革命”;把学生从封闭的教学机制中解脱出来,是他的“绿色语文”教学思想。赵谦翔老师为实践用“绿色语文”写透生命的美丽这一语文教育理想和追求,作了成功的探索。
一、建构“绿色语文”,享受诗意人生
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教学理念是他进入清华附中在“清华境界”中得到进一步深化而生成的。“绿色”概念全方位、全过程地浸透到了他的语文教学中。身在教学一线的赵谦翔老师,深切感到当今青少年学生中的这些流行病:贫血(缺少真情和激情)、缺钙(缺失远大理想和顽强意志)、脑膜炎(跟着感觉走,懒于理性思考)。语文课上,讲到谭嗣同为变法而甘愿流血牺牲时,竟然有人嘲笑他“愚昧无知”;讲到林觉民舍“小爱”图“大爱”,竟然有人批评他“不懂爱情,与革命私奔”;写话题作文“创业的思考”,竟然有人嘲笑那些志士仁人“大而空,全无用,为国立功劳,自己掉脑袋”……因此,“绿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义务!
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引起了赵谦翔老师的强烈共鸣。他从小喜爱诗歌,在奶奶哼唱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嗅到了唐诗的韵味,在孤独寂寞不开花的“花季”,《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驱散了他心头的阴云,融化了他心田的冰霜,陶冶了他对古典诗歌的一往深情……因此,诵诗、品诗、写诗、教诗,从“诗内诗”到“诗外诗”都朝吟暮赏,口诵心思、日熏月陶、怡然自得。他发自内心的口号是:“教绿色语文,享诗意人生!”可见,“绿色语文”的本质就是充满诗意的语文。
经过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和思考,赵谦翔的“绿色语文”教学理念日趋成熟,他总结道:
——“绿色语文”就是培养“亲情”的语文。这“亲情”就是对中华民族的母语一往情深、地久天长的钟情;
——“绿色语文”就是培养“爱心”的语文。这“爱心”就是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爱人类、爱自然的博爱之心;
——“绿色语文”就是培养“习惯”的语文。这“习惯”就是“含英咀华”地读,“锤章炼句”地写,“语不惊人死不休”。
赵谦翔老师对“绿色语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是他在反思自己十几年教学实践和两轮教改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绿色语文”是一种理念的倡导,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一种匡正。“绿色语文”教学实验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语文陶冶性教学的一次尝试,它必将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赵谦翔老师指出“绿色”本是个环保概念: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所谓“纯天然”,是指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本真属性的回归,语文是返璞归真,不加雕饰,充满真、善、美的人文学科;它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叛逆和挑战,不仅“为高考”学语文,更要“为人生”学语文,因而它是“可持续发展的”。“纯天然”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绿色语文”的本质特征。“绿色语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使人的智力和潜能得到全面发展,人的精神素质和人生境界得到全面提高,为学生打下“终身发展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最终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绿色语文”是培养“爱心”的语文,爱是一种博大的情感,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爱人类、爱自然。浸透于爱之中的,是对人生命的珍爱与敬畏,是自我个体生命与外在生命的情感联系,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生命欲求,是人情美、人性美的集中体现。培养了这种爱心,就能有效地治疗青少年“贫血”、“缺钙”、“脑膜炎”这三种流行病。“绿色语文”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尤其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它始终把启迪个人的悟性作为语文教学的脉络,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青春、对生命独特的感悟,是心灵之门瞬间开启时闪烁的智慧的火花,是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展现。在“绿色语文”的课堂上,始终充满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轻松愉快地与文本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毫无顾忌的碰撞、交流、共振,最后达到默契和共鸣,生命在课堂上飞扬,课堂成为学生灵魂栖息的乐园。“绿色语文”,与其说是一种教学理念,倒不如说它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在充满绿色的语文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感受到成长中的生命,绿色盈目,绿溢心田。
二、“绿色阅读”教学实验的探究
赵谦翔的“绿色阅读”发轫于“扩展式语文教学”改革,在这个实验中,他创设了“绿色诗歌鉴赏”和“绿色散文鉴赏”。在“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实验中,他又开创了“创造性阅读课”。赵谦翔把绿色阅读归纳为: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并进一步阐释:读好书,利人;好读书,养人;读书好,成人。因此,绿色阅读可以利人、养人、成人,可以实现学生素养与教师涵养的双赢。
(一)读好书,讲的是要有好的读本
读好书,讲的是要有好的读本,也就是不读那些低级趣味的书,少读那些流行通俗的书,多读一些中外经典的书。经典,是英雄、巨人、大师人格的结晶,是人类在探索真善美的进程中,大浪淘沙后沉积下来的赤金美玉。只有阅读经典,才能继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继承经典,才能有人类文化的新创造和新发展。
赵谦翔老师认为,流行通俗的书,当然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但它们永远也不应该霸占学生读书的全部领地。一个只懂得迷恋艳情武打、感官刺激,不懂得追求英雄伟人高尚心灵的民族,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罗曼·罗兰指出,人“靠心灵而伟大”。追逐英雄伟人的足迹,就有可能“使英雄的种族再生”——即使我们自身成不了英雄,但毕竟还可以成为滋养英雄的泥土。因此,赵谦翔强烈呼吁阅读经典,他认为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从来就是孪生三姐妹,其治愈“贫血”、“缺钙”、“脑膜炎”的药效,绝不亚于“脑白金”。
(二)好读书,讲的是要有好的读书方式
读书是重在整体感悟、涵养精神,还是重在肢解文本、获取知识,这是绿色阅读与灰色阅读的第一道分水岭。如今流行的显然是后者。原因何在?在于阅读教学俯首听命于高考指挥棒。高考如何设题,阅读就如何设问,训练的习题做完,读书的目的就告成。于是,文本的内容被五马分尸,学生的阅读所得仅限于语言或章法上的某些知识,至于整篇文章所表述的人文精神,则被买椟还珠式地放弃了。这是一种阉割文本灵魂的阅读教学:没有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只有读者对文本的肢解;没有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只有读者对作者的曲解;没有读者与编者的对话,只有读者对人文教育目的活生生的剥离。绿色阅读坚决反对这样的读书方式。
重在“求同”,还是重在“求异”,这是绿色阅读与灰色阅读的第二道分水岭。如今流行的依旧是:只“求同”,不“求异”。“求同”,本来是指准确把握文本原意,但在某些老师那里被篡改成从教学参考书上抄来的标准答案,于是,“求同”则成了“死读书”的代名词。“求异”,本来是指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或赞同,或反对,或补充,或超越,但在某些老师那里又被误解为放任学生脱离文本随心所欲地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