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每个孩子在火车站等待的时候都会盯着站台发会儿呆——这里会不会也藏着一个九又四分之三站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学会魔法是不是就可以自由飞行、变形?……
带着种种幻想和好奇阅读《哈利·波特》,你会很快沉浸在一个充满魔法的世界里:这里有好朋友也有敌人,有正义也有邪恶,执著、勇敢的小男孩哈利在朋友的帮助下,与伏地魔进行着不懈地斗争……就让我们一起进入那奇特的王国吧!
【作者掠影】
J.K.罗琳,1965年7月31日生于英国的格温特郡。她小时候就喜欢讲故事和写作,6岁时写过一篇与兔子有关的故事,从此创作的动力和欲望就再没有离开过她。24岁那年,罗琳在火车上看到窗外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巫朝她微笑并招手,这使她萌生了创作魔幻题材作品的念头,七年后,这个想法成为现实。
【阅读标签】
哈利从小被寄养在姨父家,11岁生日时,他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他的父母是两位善良的巫师,在同伏地魔的较量中不幸被对方杀死,从此,哈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哈利来到霍格沃茨寄宿学校学习魔法,并与智慧出众的赫敏、幽默温和的罗恩成为好朋友。这里有飞行课、黑魔法防御术、魔药学等令人眼花缭乱的魔法,还有让所有巫师为之疯狂的魁地奇球赛。勇敢、执著的哈利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与伏地魔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较量……
【推荐理由】
小说以哈利·波特为中心人物,表现的主题是善恶之间的斗争。作者善于把握各种人物形象,不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刻画得逼真传神。哈利与他的好朋友罗恩、赫敏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罗琳驾驭故事的能力很强,她精心设计出幻想世界中令人信服的情节,离奇而严密的故事惊险刺激,语言幽默风趣。书中也有很多有关道德方面的内容,随着正义和邪恶的对抗不断激烈和明显化,一些人物面临着重要的抉择,人性的善与恶也被展现出来。
【精彩回眸】
埋葬多比
哈利低下头看了看多比,伸出手把他身上那锋利的小刀拔了出来。接着他脱下自己的夹克,像盖毯子一样把它盖在多比身上。
不远处,大海冲击着岩石。哈利对身边的其他人讨论和决定的内容一点都不感兴趣,他侧耳倾听着海浪的声音。迪安把受伤的拉环带进房间里,芙蓉匆忙跟随其身。比尔建议尽快埋葬小精灵多比,哈利同意了,可是实际上他并不完全知道比尔在说些什么。他低头看着那瘦小的尸体,正在此时,额头上的伤疤再次开始灼热疼痛,在头脑中的某个角落里,如同从望远镜的另一端往里看:他看到伏地魔正在马尔福庄园里惩罚着那些被他们甩掉的家伙们。哈利感受到的伏地魔那可怕的愤怒,似乎因多比带来的悲伤而稍稍减弱,那种愤怒仿佛一场遥远的风暴,穿越过辽阔寂静的大海,来到哈利身边。
“我想用最合适的方式来埋葬它。”这是哈利完全回过神来说的第一句话,“不用魔法,有铁锨吗?”
没过多久,哈利就独自一人开始工作了,比尔带他去了花园尽头的灌木丛旁边,哈利在那里开始挖掘坟墓。他拼命地挖着,不使用任何魔法——他是那么尊敬多比,每一滴晶莹的汗水和每一个水泡都凝结着无尽的感恩之情,就像是给这个小精灵的礼物一样,感谢它为救大家所做的一切。
他的伤疤还在发烫,但他控制住了那疼痛,他并不是感觉不到,只是他竭尽全力不去理会,他终于成功地学会了驾驭那伤疤,学会了阻止伏地魔对自己的思想施加影响,这都是邓不利多希望他能从斯内普身上学到的东西,正如当初哈利为小天狼星感到悲伤时伏地魔不能控制哈利一样。如今,当哈利为多比感到特别难过的时候,伏地魔也一样不能控制哈利。似乎是悲痛让伏地魔远离哈利——邓不利多说过这其实是爱的力量。
哈利不断朝深处挖,泥土变得越来越硬,越来越冷,他的汗滴蕴涵着他的悲伤,而同时他也抵抗着头上的疼痛。黑暗中,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他自己的呼吸声和海浪声。他想起了马尔福家中发生的一切,想起了他听到的那些东西,在黑暗中他突然想明白了。
他的双臂随着思想有节奏地运动着,死圣……魂器……死圣……魂器……那疼痛随着这奇怪的强迫性的想法而停止了,他想是失落和担心令它停止的——他幡然醒悟过来。
哈利站在坟墓里,坟墓越来越深了,他知道了今晚伏地魔去了哪里,他知道伏地魔在努尔蒙德的顶楼杀的人是谁,知道为什么要杀他……
紧接着他想到了虫尾巴,仅仅是因为那潜意识里仁慈死掉了……邓不利多曾经预见到了这点,那他还预见过别的什么吗?
哈利失去了时间的概念,他只知道当罗恩和迪安加入的时候,夜色没有那么深了。“赫敏现在怎样了?”“还不错,”罗恩说,“芙蓉正在照顾着她。”如果他们会问他为什么情愿用铲子而不简简单单地用魔杖制造一个更完美的坟墓,哈利已经准备好了答案,但他们并没有问,大家都跳进了他已经挖了一半的坟墓,然后默默地帮助哈利一起挖,直到这个洞足够深为止。
在为多比挖掘坟墓时,哈利不愿使用任何魔法,只是拼命地挖着。我们知道,当痛苦强烈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会失去眼泪和语言,他们只好借助于某一动作的重复来缓解心中的压抑,哈利的这一动作正表现出他内心的极度痛苦。当比尔建议尽快埋葬小精灵多比时,哈利同意了,可是实际上他并不完全知道比尔在说些什么。哈利此刻心中只有多比,他对多比有着浓厚的感情。“不远处,大海冲击着岩石”,景物描写与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相互照应,衬托出人物内心的不平静。由此可见,《哈利·波特》不仅魔幻味十足,还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表现在情节的曲折、想象的奇特上,同时,逼真而生活化的人物形象也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思考探究】
1.《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一部风靡世界的童话作品,深受各国青少年的喜爱。平时我们也读过不少童话作品,请说出你最喜欢的一位童话作家或一部童话作品,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2. 阅读下面一则关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及其作者的材料,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当人们问起《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创作灵感时,作者罗琳说是来源于她24岁时的一次旅行。那一次她从英国的曼彻斯特坐长途火车去伦敦,旅途中看到一个瘦弱、戴着眼镜的黑发小男孩在车窗外一直对着她微笑,从此这个小男孩的形象就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后来就成了创作哈利·波特这个形象的灵感来源。罗琳从小就有文学梦想,当她着手创作《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她是一贫如洗的单身妈妈,生活极其艰辛。因为自己的家又小又冷,她时常到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把哈利·波特的故事写在小纸片上。哈利·波特是从一家小咖啡馆走向世界的。
3. 随着《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一再出版,世界进入了一个“哈利·波特”的时代,我们大大小小的书店里也随处可见《哈利·波特》。有人惊呼,这是文化入侵,要保卫我们自己本土的童话文学。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 我喜欢被称为“童话大王”的郑渊洁。他的作品总是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语言率直朴实,没有虚情假意的造作。捧起郑渊洁的童话,宛如享受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总感到全身放松,精神愉悦,他的“名言佳句”常常令我忍俊不禁,合上书以后还在脑海中不断闪现。
2. 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并排除万难不懈努力,终会梦想成真的。
3. 我不认为这是文化入侵。“哈利·波特”的流行未必是坏事,它可以促进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从而诞生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
【心灵之声】
也许有人为你描述过这个故事的曲折情节,也许电影向你呈现过魔法世界的绚丽场景,也许你已经知道了这个戴着眼镜的小男孩,但是你了解他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吗?《哈利·波特》系列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没关系,挑一本你最感兴趣的,带着所有的想象去读。你可以跟着哈利一起来到九又四分之三车站,一起在寄宿学校学习魔法,一起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你会为朋友之间纯洁的情谊而感动,也会痛恨敌人的虚伪和奸诈。这里能满足你所有关于魔法的幻想,之后你会更加明白,正义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在与邪恶的反复斗争中愈加坚不可摧,善良以其独特的魅力让人们紧紧团聚在它的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