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645

[ 张殿录 文选 ]   

语文教学中阅读情感的培养

◇ 张殿录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情感应该是学生阅读一切言语作品的强大动力,对阅读效果产生着巨大影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情感理应成为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我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对此深有感触,并试图对阅读情感的培养这一课题做一些探讨,以期对语文教学工作有所裨益。
  
  一、找准触点
  
  “心有灵犀一点通”。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双方面对同一认识客体——课文来说,教师首先要走到作者心里去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虑,洞察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抓住最关键、最本质的信息,也就是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第二要走到学生心里去,了解学生所好、所需、所求,从而寻找一个最佳的切合点,也就是采取最适合学生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同样,学生要读懂课文,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读懂作者。如此,教者、学生与作者可以做到心心相印,这是心灵的融合。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必须以感情为纽带。也许文章中的某些情感,对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没有亲身体验过,客观上成为融合的障碍。但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情感基因,加上一些间接经验的积累,只要教师善于诱导、启发,触动学生的情感神经,激发他们潜存的情愫,并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他们是能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去的。一旦触动了三者之间的情感连接点,就能形成情感上的融合。
  
  二、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效率。”语文教师以“舌耕为业”,靠语言教学育人,因此应该下苦功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教学情境多姿多彩,对学生的学习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与众多的创设情境法相比较而言,教学语言是最简洁、最方便、最经济的教学手段。我们要重视语言教学,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全部体现在教学语言中。“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师语言的功夫就体现在教学语言的锤炼上。
  一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播放音乐对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而对于音乐的选择,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参照物外,则应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如果能把音乐与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形成一种通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借助图画也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到一张图画上,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观看清楚,感受真切,通过色彩、明暗的变化不仅能让学生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理解接受,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文学语言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排戏,扮演课文中的角色。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的人物的心理位置,就能很快地让学生理解人物,扮演越逼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越感到轻松。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就是带着强烈的感情阅读课文。
  
  三、反复诵读
  
  朱熹十分重视诵读。他说:“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思索。”诵读的作用,一是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和体会。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二是加深记忆,丰富储备。朗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还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进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品读文章,初步接触课文时默读、深人体悟时精读、加深理解时朗读,交错进行,并要求学生于读之中开动脑筋,展开联想、想象并能大胆质疑,提出富有创造性的见解。从接受理论看,一切作品都具有“朦胧性”,唯有如此,才有读者无限多样地将作品具体化为“第二文本”的自由境界。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文本转向学生,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与文本和教师平等自由的对话上,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教师,既要有鼓励学生多思考、发表不同意见的胆识,并重视、尊重学生的看法;又要有中肯评价不同理解的才识,因势利导,拓宽挖深,求同存异。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动态中求得平衡、一致(相对的),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理智的阅读情感体系。
  
  四、提升情感美
  
  阅读过程中的情感活动,可分为美感性情感和理智性情感。阅读时,在接触文字符号受到美的感染的刹那间,内心的情感油然而生,这就是“美感性情感”。接着反复阅读,进一步品味,考虑它为什么让人感到美,哪些地方美,这就是所谓“理智性情感”。理智感是以审美感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审美感只有发展为理智感才更为自觉、可靠,更有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情感过程中,要注意点拨、启发、引导,提升学生的美感性情感,使其建构起良好稳固的理性阅读情感体系。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共鸣和痴迷,是阅读情感的两极性的典型表现。“共鸣是读者在阅读(特别是欣赏文学作品)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和作品中的人物、故事、环境相应和,乐其所乐,悲其所悲,爱其所爱,恶其所恶。甚至忘记了自己,完全和书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无论是喜剧引起的笑,还是悲剧引发的哭,都带有强烈的愉悦快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又要起到舵手的作用,不断调整学生的情感坐标,引领学生的情感科学合理地发展,远离“暗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阅读情感。

语文教学中阅读情感的培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