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以怎样的准备站上讲台?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探究?一个好教师是怎样苦苦锤炼的?学校发展的根本出路究竟在哪儿?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可以从张大文老师《备课组——由个体投入到集体脉动》一文中找到答案。本文的推出,对于真正把自己的职业看作是事业的教师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
最近一个多月,笔者参加了上海市兰生复旦中学初中预备班(六年级)语文备课组的一次旨在探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集体智慧、在互帮互教中提高教学水平的教研活动,很受启发。
这个备课组由李晴、林莹、高杨三位年轻教师组成,她们试图突破以往集体备课的程式:化仅仅是上课前的准备并写好教案为在课堂教学中边实践边修改;化一次性备课后各人上各人的课为给一个班级上过课以后再次备课、再到另一个班级上课,直到六个班级都上遍;化每人在自己任课的班级上一篇课文为三人分工合作,在每个班级轮流上过来;化每人在每个班级教授固定的一部分课文为每人在不同的班级教授不同的一部分课文,从中体验到一组最佳搭配是怎样形成的。这样做既脱胎于同课异构而又有所深化,既受惠于别人的先导又给力于别人的思考,大家始终是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铺垫、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其间困难重重,却是有滋有味。
一
她们选用的课文是林斤澜的《春风》。这篇课文有十一个自然段:第一到第五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北京城里成天刮土、使人眼睛也睁不开、使桌子一天擦一百遍的粗野的春风,并由此怀念江南柔和的春风;第六到第十一段是第二部分,写北京乡下的力大无穷、踢打得开冰雪世界、催生万物的春风,也由此联想江南春风如来到北方或留在南方,都有显得无能为力的另一面。
这样一篇既写两地春风之不同,又写每地春风之不同的课文,在铺排上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前后两部分对两地春风各作对比,在每部分中,又对两地春风一一对比。因此,这也便于三位教师的分工合作: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分别由两位老师执教,全文总结以及这个备课组从上学期以来就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着手实验的“随文仿写”(这次仿写的重点就是“对比”)指导,由第三位老师执教。
第一次执教的次序是林莹、高杨、李晴。两节课后的小结会上,大家首先感悟到这样的课型如果只按平时的教学常规管好自己“份内的课”,势必缺少一气呵成的流畅感,所以要树立“全课观念”。第一位老师要引领学生粗知全文内容,接着才教第一部分,其间还要见机设置悬念,既启发学生思考,又等待后面的老师来照应,使课堂教学因换人而更见圆熟,别有一番语文味。其次,大家感觉到三人的教学起点即启发学生的认识起点要保持一致,这一方面如果由一人执教到底,认识过程的起伏不致悬殊,现在由于三人经手,保持一致就不容易了。第一部分由于篇幅短,认识容易定位。第二部分内容多,学生见仁见智时,如何朝着既定的目标因势利导,做好承前启后的工作,保证整堂课的质量,是很能锻炼教师的功力的。
以上两点是第一次上课后显露出来的问题,虽然亟待分析与解决,但已初露生机,足资鼓励她们继续前进。
二
尽管三个人在六个班级中分头轮流教三个部分,会有两次机会搭配相同,但这种相同的搭配宜间隔进行,不宜连续完成:一者自己的思考需要有较长时间修改、完善;二者可以观摩、借鉴他人扮演的同一个角色时临阵应战的经验。
所以,第二次上场的顺序是高杨、李晴、林莹。这一次力图探讨上一次小结出来的两人搭配的问题。大家的实践说明讲课的关键在于要从课文的外部联系入手,进而掌握内部联系,即通过梳理层次结构来掌握课文思想内容的制高点;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到教学进程的突破口。
第一部分为了同北京城内的春风作对比,在第四自然段中写了江南的春风。作者先引用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名句,接着说:“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在这里,作者根据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特点,于无风处写风,可以说是一大亮点,教师教好这一点,不但可以教好这一段,而且可以教好第十段:“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这一段如果没有写春风,便游离于“春风”这个题目了。事实上,原是看不见的风又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江南无力的春风吹不干湿布衫,吹不走死耗子味儿,吹不去乍暖还寒、忽淡淡阳光、忽蒙蒙阴雨的最难将息的日子。
这一段与第四段虽然不由同一位老师教,但教师只有把这两段的内在联系吃透了,才能教好“自己”的段,同时也为“人家”的段或埋下伏笔,或作出呼应,真正做到既“分工”又“合作”。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但不能对北京乡下春风只留下一个笼统的印象(例如粗犷有力)或者只有一个粗浅的理解(例如象声词用得好),那是不作深入细致分析的结果。事实上,北京乡下的春风既有强劲凌厉、摧枯拉朽的一面,又有催生万物、同时助人劳作的一面。这集中地体现在第六、第七、第八这三个自然段中。只有把这三段教好,才能与上文北京城里的春风和江南的春风、下文江南的春风作真正意义上的纵比和横比,这样对比的概念已经呼之欲出,甚至不言而喻了。这堂课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总的来说,第二次的教学过程在“小处着手”上有长进,但在“大处着眼”上还不够。
三
第三次的搭配是:李晴、林莹、高杨。讨论的重点是教学必须“着眼”的大处在哪里?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才能居高临下,看清该注意的小处而“着手”。正是这些小处建构了大处,而这个大处驾驭了小处。把它们付诸教学过程,便有所谓脉络的贯串与节奏的搏动。而其枢纽,即为大处所在。纵观全文,不能不注目于第五段“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中“别样的体会”。这个短语既指明对北京城里的和江南的春风以前是有“那样”的体会的,而现在对北京乡下的和江南的春风是有“别”于那“样”的体会了;但是“别样”到底是哪个“样”呢?作者无须说,但我们必须说。——这无疑是第三次上课的核心问题。
为了体会对北京城里春风的“那样的体会”,教师要对课文的前三段作仔细地研究。第一段从北京城里“春脖子短”写起,是为了说明作者对北京城里成天刮土的春风没有好感之中存有“短而易熬”的侥幸,也为了说明不知就里的南方来客在对南北春风一视同仁的期望中对“短脖子”有名无实、几近乎零还不无遗憾。在这样的反差中,便写足了作者褒贬北京城里春风、怀念江南春风的“那样”之情。
同时,这也为下文研究“别样”的“样”铺垫了前奏。
以往谈到“样”,就容易概念化。形成概念是必要的,但是从形象到抽象,课堂气氛会显得活跃,从抽象到抽象,课堂气氛则显得沉闷。在讲到第六段塞外、关外来的春风“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时,教师把山头、山梁、山沟、山口作连续的图示,使春风发出的动作因山形而异;后来又把冰块、冰砚、冰溜、冰碴图示出来与之配合,营造了山里山外千里冰封的氛围,衬托出乡下春风把它们踢打开来的强劲,教学效果是很好的。
而且,这个“别样”又不仅仅是一个“样”,而是“多样”的结合。第八段写春风踢开遍地冰封以后,春忙在即,农民“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这时,“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这里的春风简直是跟人同呼吸、共命运,创造新生活,创造新世界了!
显然,这些教学点,都服从于也服务于“别样的体会”这个短语的统领,而作者完成从“怀念江南的春风”到“能不怀念北方的春风”的转变,也是对这个短语的演绎与派生。教师抓住这个制高点,就是抓住了能够俯瞰各个小处的大处。
以后三次的搭配是新一轮的循环,主要讨论三人如何更默契,教学用语如何更准确,用词如何更精当,板书如何更合理。在第六次,我们推出了一组最佳搭配,邀请了个别同事来听课。大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肯定了这样的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的做法极有利于对教材的钻研与对教法的改革,同时又指出这对学生的训练稍显欠缺;但是,大家又认为有了“教”的探求,“练”的措施是完全可以改进的。有的老师对教材研究极为深入,认为“好不痛快人也”一句讲得过分理想化,甚至有点形而上。笔者立即回想起当年下乡劳动,在茫茫稻海里弯腰割稻,半小时以后直起身子看到无边无际的稻海,的确已经没有了欣赏诗情画意的闲情。但是我们又觉得林斤澜此处一定有他的审美价值取向,教师在教学中到底如何把握,有待于对生活、对教材在新的分工合作中加深体会。
(张大文 上海 复旦大学附中 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