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3期 ID: 148226

[ 陈模英 文选 ]   

摭谈宋词中“楼”的文化内涵

◇ 陈模英

  翻开宋词选本,随处可见“楼”的身姿:或高峻雄奇,“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或喧嚣热闹,“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或缠绵悱恻,“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或哀怨并举,“朱楼外,愁压空云欲坠,月痕犹照无寐”;或思念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楼”成为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寄托着作者或词作主人公的种种情怀。
  无论何时,不论何处,宋词里的登楼者大都是伤怀人。不必说李煜低吟“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悲极恨极;不必说李清照浅唱“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思极伤极;就是落魄文人、羁旅游子、闺中思妇、慷慨志士,登高望远,“恨”岂止“塞满愁肠胃”。沉沉暮霭,浩渺云烟,地阔天远,无一不承载着登楼者或喜或悲的苦乐情怀。种种离愁,缕缕别恨,聚于拾级之足,凝于远眺之眸,让人唏嘘感慨不已。
  一、报国之志,忧国忧民之心
  特别是到了南宋,仁人志士发出收复中原,一统山河的感慨,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比如陈亮的《水龙吟·春恨》: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消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这首词初看起来,是一首伤春念远的词。上阕写春光烂漫,又作转折,说春色如此美妙,却无人欣赏。下阕登南楼因归雁北望念远,点明全词主旨,接下来通过回忆,写昔日邂逅的情境与别后的“幽怨”,后又回到眼前,烟月迷离,子规声咽,一片凄清景致,更增几多离愁。陈亮乃南宋气节之士,力主抗金,曾多次上书孝宗,反对“偏安定命”,痛斥秦桧奸邪,倡言恢复,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写的并非寻常闺怨与离愁,而是一首“春恨之国”的政治抒情词。最后以景作结,一腔壮怀激烈,全在这淡淡的景物之中,写得沉郁悲凉。本词实乃借“春恨”,隐寓时代愁、家国恨。
  再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登楼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了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二、思乡之念,羁旅苦楚之怀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书信难以传达,更增添异地相思之苦。羁旅在外的行人在季节交替之际,看到的落日、大雁、归鸟、落叶景象,听到的鹧鸪鸣叫等,无不引起他们的思乡之情,触发内心的惆怅之感。比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是一首思乡词。作者以碧云、黄叶、寒波、翠烟、绿草、红日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羁旅在外的行人被眼前的景象触动了内心最柔弱的地方,独自一人,面对明月,怎能不教人愁肠百结?登上高楼不仅无法排遣内心痛楚,反而更添愁绪,只能借酒浇愁,化为点滴相思之泪作为感情宣泄。
  再如柳永的《曲玉管》: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栏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这是一首写两地相思的羁旅别愁词。上阕写居者高楼凝望、怀念远人之愁思。高丘上白云飘飞为伊人所见之景,此景暗隐游子飘泊的匆匆行色。“烟波满目”的迷茫,亦是所望不见之失望心绪的外化。中阕写游子在旅途对京都居者的思念。下阕“暗想当初”承上阕“思悠悠”,登上高楼,整日无言以对,黯然销魂,只好离开这个引发痛楚的是非之地,独自悲伤。
  三、离别之愁,依依不舍之情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由于路途遥远,江湖险恶,加上兵荒马乱,背井离乡,一旦离别就可能成为诀别,在离别时,几多无奈,几多牵挂,几多烦恼,几多不舍。比如晏殊的《踏莎行》: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此词咏别情。从饯行的酒筵破题,再写长亭离恨。“香尘”句以细节的生动,突出“行人”的深情。接着“居人”、“行人”一个对仗句式,描绘出匆匆离别的一幅感人画图:匹马映林嘶鸣,行船漾波远去。马嘶声久久在林中回荡,江面上余波涟漪渐渐向四周消散,离别的情思,别后的寂寥使人难耐……下阕集中写“居人”的苦苦思念。一人呆坐空寂画阁,无法排解别愁的折磨。出阁登上高楼眺望,看到的只是夕阳和江波……这离愁就像流逝的江水无穷无尽,无法排遣。
  再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是一首伤春伤别之作。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颇令人玩味。上下阕是两个生活画面的组接,前者写行人,后者写思妇,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让此情有一个交流互感的过程,比“单相思”来得厚重和深沉。
  四、怨妇之思,心如刀割之痛
  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比如晏殊的《清平乐》: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这是一首念远怀人的爱情词。上阕修书寄情。“鸿雁在云鱼在水”,表明欲求雁、鱼传信而不可得,是典故的反用。下阕触景生情“斜阳独倚西楼”,既写“倚楼”人的孤独,又写夕阳“倚楼”的景色,运思佳妙。“遥山恰对帘钩”,以遥山的兀立,突出自己以远山为伴的凄凉,更突出空间之开阔及缺少“那人”的寂寞。
  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是一首写女子失恋的名作,上阕写这位失恋女身处深深庭院,被轻烟似的杨柳包围更显得幽深阒寂,而她却被困闭在庭院更深处的重重帘幕之中,倚楼远望,愁肠百结,红泪暗垂。空闺独守的孤孑苦闷,青春将逝的忧伤惆怅,以及对冶游不归的荡子爱恨交并的感情,都凝聚为一双双盈盈泪眼,正望穿秋水,等待情人的归来。
  五、壮志难酬,功业难成之意
  人生最大的感慨莫过于空怀报国之志,英雄无用武之地,满腔热情随着韶光付诸流水。英雄们空有报国之心,却因为朝廷苟且偷安而不被任用,才能无法施展,国仇家恨,只有付之于高楼。比如秦观的《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首愁情词虚化了具体时空背景,由春愁、离恨写起,再写失恋之愁和叹老嗟卑之愁,仿佛将词人一生所经历之愁都浓缩在一首词中了,很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将愁恨之泪化作春江,尤末句,其却仍“流不尽,许多愁”!极尽夸张之能事。此喻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又翻出一层新意,表达出想排遣忧愁而不可能的无限烦恼。
  再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了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高楼无语,默默地伫立,与线装古书中的唐诗宋词一起定格为一幅幅渺远的画面,浮现在每一位登楼者的眼前,凄美无比。只是今日登楼者在极目远眺之余,能够领会先贤们或喜或悲的古典情怀吗?能够领略宋词中“楼”的文化内涵吗?
  
  (陈模英 江苏省南通市平潮高级中学 226361)

摭谈宋词中“楼”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