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3期 ID: 148276

[ 张延芳 文选 ]   

让“问题之花”在学生心灵深处绽放

◇ 张延芳

  摘 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意识的基石。新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适宜生长的土壤,本文试就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和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 问题意识 自主探究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经常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有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注意观察语文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这使我们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势在必行。用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营造民主和谐课堂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敢于提问题。青少年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师生观,让师生成为平等的教学主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课堂上要淡化教师的权威,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固定思维,不迷信权威,不囿于陈说,不拘于固定答案;并且允许学生运用知识时产生错误,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同老师争辩问题,允许学生不同意老师的意见,允许学生在老师讲授时随时质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在研讨交流中说出自己的疑惑和奇思妙想,只有这样,创新能力才能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同时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要运用微笑、注视、点头肯定等方式进行鼓励,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例如,笔者在讲解苏轼的《赤壁怀古》时,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发问,有的学生提出,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消极避世,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有的学生还提出,“人生得意须尽欢”和“天生我材必有用”互相矛盾,前者消极,后者积极,是不是作品本身有问题?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纷纷提出了许多有见解的问题。这种敢于怀疑大家,不迷信大家的精神确实难得可贵,也是宝贵的课堂生成资源。所以,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不迷信大家的精神,并予以大力的表扬,然后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由此点入手,加深对文本、对作者的认识。
  
  二、授意学生质疑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大多数学生面对文本不知如何提问,从哪些角度提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还没有掌握质疑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质疑。质疑在阅读中可以起到导向作用,通过问题把注意力引导到完成学习任务所需深加工的信息之上,可以使信息加工更有效。而学习一篇课文,要掌握的内容无怪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所以我们不妨借鉴李镇西老师的做法,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对所有的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①文章写了什么?②是怎样写的?③为什么要这样写?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预习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设问质疑,养成圈点批注的好习惯,边读边提问题并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讨论质疑,引导学生在意见分歧点、在理解课文的关键点、在学生的兴趣点和在文章的高潮点质疑,并展开讨论交流。
  其次,根据已有经验质疑。学生的提问如能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唤醒头脑中储存的相关概念和经历,主动探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笔者在教《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提出:“按照封建礼教的贞操观念,刘兰芝被遣送回家应该是件羞耻的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来求婚呢?”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以突出刘兰芝的美貌和知书达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有的同学仍然觉得有悖常理,于是笔者引用了蔡文姬先嫁卫仲道,卫死归娘家,后被掠入匈奴为左贤王妻,相处12年,后又被曹操重金赎回再嫁董祀,恩爱极笃,社会上没人瞧不起她这一事例。由此可见,在汉代贞操观念是相当淡薄的,所以许多人向刘兰芝求婚也就不足为奇了。笔者认为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个答案。
  最后,在讨论中生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高中语文的学科特点,挖掘创新因素,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设计,选准每一节课的最佳支点,围绕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或同桌讨论或小组讨论,甚至可以以正方、反方辩论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在讨论中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讨论出真知”,有讨论就会有疑问,有了疑问就会有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逐渐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例如,笔者在讲授《雷雨》时,让同学们讨论一下“你眼中的周朴园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出最关键的一点是认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于是引发了同学们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从而看清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主要矛盾,看清了周朴园作为资本家的本质是残忍的、狠毒的,但在他的地位及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他对鲁侍萍还是有感情的,使学生体会到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多变性。
  
  三、深入钻研教材,化解学生语文疑惑
  
  当我们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开始能够提问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化解学生的疑惑。我们解决学生的疑惑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提问的兴趣。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没有深入钻研教材,就很难回答。一旦你的回答不能让学生满意,学生的积极性就大受影响。新课程增加了选修课程,它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和深度,如果教师只看教科书和教师用书,是无法理解其内涵的。例如《先秦诸子选读》如果教师不深入钻研教材,就发现不了教材本身存在的问题;再则课文本身只选择一些专题的片段,如果不深入研究,将无法深入了解并理解教材;如果不深入研究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将很难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容易被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倒,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会受挫,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唯有深入钻研教材和学生学习的材料并不断地深入探究才能让教师也成为一个充满问题意识的人,再通过广泛深入的专题阅读,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水平,以化解学生层出不穷的各式各样的问题,让学生成为思考型的学生而非两脚书橱,应试的木偶。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答”,更要学会“问”。教师要以问题为纽带,让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充满语文问题意识的学生,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进而真正落实语文新课标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傅东缨.理想课堂教学境界探幽[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10期.
  [2]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张延芳 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271600)

让“问题之花”在学生心灵深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