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3期 ID: 148270

  

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亮点

◇ 鹿红静 何成明

  笔者每次听公开课,都发现课上得很顺,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很快作出回答,整节课如行云流水,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笔者非常羡慕,自己在教学中也十分追求这种顺,可往往事与愿违,常常被一些突发事件弄得不知所措。因此,为了实现教学中的“顺”,特别是上公开课时,甚至要在课前做一些铺垫,也就是将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事先透露给学生,或者将所谓的完美答案给某个学生,以求得课堂上的“顺”。可时间长了,总觉得心有不甘。为什么自己的课堂只有这种虚假的顺?为什么于永正、王松洲、窦桂梅等特级教师的课堂却总是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悠长呢?冷静下来,细细思考,发现自己的这种顺实质上暴露出自己在教学中的许多问题,而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使自己的课堂精彩纷呈。
  
  一、备课求真
  
  教师之为教,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暴露学习中的真问题,发现学习中的真问题,从而能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施教;教师之为教,就是引导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从不深到深,从散乱到系统,从“无情”到“有情”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避重就轻,虚假地走过场,学生就得不到实质性的学习和发展。面对课堂上的冷场、学生给出的意想不到的回答等突发事件,我们选择逃避,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备好课,没有吃透教材,没有充分了解学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只有在备课过程中,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出自己对教材独到的解读和思考,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思维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既要注重整体策划,又要考虑细节的处理。多一些弹性设计,预设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好相应的点拨引导的方法,确定灵活的教学策略,教师才不会因课堂上的“不顺”慌了手脚,更不会有课堂上虚假的提问、虚假的倾听、虚假的情境,就不会有这些表演课。教师才能抓住课堂上的意想不到,随机应变,“诱”生深入,促生思考,由浅入深,才能使简单问题深入化、系统化。从“不顺”中得来“顺”,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二、上课求慧
  
  要让学生了不起,教师先要变聪明。太顺的课堂,也充分反映出教师的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有驾驭课堂的本领,更不相信自己的实力。课堂上出现问题,有了“不顺”,这正是教学的资源,正是考验教师本领的时刻。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积淀,厚积而薄发。教师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博览群书,具备广博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独学而无友,孤陋则寡闻。独教而不互相听课,不与人交流学习,会使自己见少识浅。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还应该经常听课。听课如同阅读一本活动的教育教学书,听特级教师的课,听一节好课,能开眼界、长知识;听一般的课,能发现问题,窥见自己的短处,使自己少走弯路。听课使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博采众长,发展创新。这样,面对突发事件,教师才能举一而反三,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三、服务为本
  
  课堂本是学生的课堂,“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太顺的课堂,有些是把问题放在了课前,学生通过充分的预习(又是查找资料,又是抄阅答案,又是比照他人意见,)已经“完全解决”了问题,上课只是课前预习的重复,课堂自然顺了,但这却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掩藏了真问题,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意义。有些“顺”是因为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深度,学生只要看了课文,或只要浏览,甚至不需看课文就能解答,这种浅显的“顺”,于教于学都是无益的。纵观这样的课堂,主要是教师没有相信学生、放权给学生,而是提供太多,告知太多,导致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只是一味机械地模仿,失去了自己的思考,也失去了对问题的独特认识。所以,从表面上看,学生表现地很积极,好像都在动脑、都在举手、都在回答,但除了积极发言的几个学生,有许多学生从未举手,教师也好像视而不见。整节课,都是教师在给予,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堂好课应当是教师从学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发展。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应当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教师应当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适时点拨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真真正正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一堂课好与不好,关键在于在教学互动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之间不断交汇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喷射;新的信息、新的学习需要不断涌动产生,通过讨论、辩论、争论,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使学生拥有创造的机会,获得全面的发展,同时教师的劳动也能闪耀出智慧的光辉,闪烁出五彩的生命原色,这样的课堂教学会达到理想的境界。[1]
  
  注释:
  [1]本段使用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论点。
  
  (鹿红静,何成明 山东省章丘市枣园中心学校 250200)

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