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3期 ID: 148211

[ 廖悰 文选 ]   

浅议杜十娘的梳洗

◇ 廖悰

  摘 要:杜十娘从听到受李甲抛弃到最后的沉江自尽,小说里并没有直接写她的心理活动,但必然有心理的变化发展才导致沉江的结局。小说写杜十娘的梳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是杜十娘从生到死的非常重要的关节处。本文从此处展开分析,以期完成对杜十娘形象的更完整解读。
  关键词:杜十娘 梳洗 自身价值 思量
  
  古代文学作品中多有描写女性梳洗之处。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中少妇的“凝装”。又如温庭筠《望江南》所写“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百蘋洲”中女性的“梳洗”。古语说:“女为悦己者容。”这些地方的“梳洗”都传递出一种信息——女性知道自己的青春美丽,再以“梳洗”进一步凸现,这是古代女性含蓄地表达对自我的肯定。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三言”中很有影响的一篇小说,小说里也有一处写杜十娘的梳洗,虽然笔墨非常经济,但笔者认为较为耐人寻味,甚至成为小说发展到高潮的转折点,是杜十娘从生向死的一处非常重要的笔墨。试浅析如下,请方家指正。
  
  一、梳洗体现着杜十娘对自身价值的高度认可
  
  杜十娘的梳洗出现在:李甲与杜十娘脱离行院,途中遇孙富,孙富垂涎于杜十娘的美貌,设计谋撺掇李甲将十娘“让”给自己,且许以千金之报。李甲遂决意抛弃十娘,十娘得知详情后,借梳洗体现其反抗的刚强个性。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男权至上,女性地位低下,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被作为物品相赠的情况屡见不鲜。一般情况下,女性只能逆来顺受。但是,一些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仍能最大程度地追求个性解放,充分肯定自身价值且广受称誉。
  我们先看《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梳洗装扮已成经典: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也许很多读者从这些诗句中只看到了作者是如何描写刘兰芝的美丽的,其实,这里大段描写刘兰芝的梳洗装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体现着刘兰芝对自身价值的高度认可。这应是作者心理倾向在创作时的自然流露。从语境分析:刘兰芝梳洗之前的情节是,自述从女儿到为人妇的优秀,却始终得不到婆婆的认可,“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兰芝忍无可忍,自请遣归;焦仲卿陈情于焦母而无效,然后刘兰芝终下决心告别焦家。临行前,刘兰芝去拜见焦母,作者写兰芝再三装扮,最终以美丽绝伦的形象出现在焦母面前。其实,兰芝此意乃是在临行前再次向焦母表现自身的优秀和对遭此非常待遇的不屈服。所以兰芝与焦母的话语中,我们能读出许多绵里藏针的讥讽之辞,而当她下来与小姑相别时,终于忍不住“泪落连珠子”,说了许多真情实感的别离话语。从这些我们可见,兰芝在盛装见焦母时,心中也是一股盛气,加上她本来要强的个性,使得她立意要通过精心梳洗来展现自己的美好,以反衬焦母的“有眼无珠”。
  杜十娘的情况与此颇类似。《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如此写道:
  时已四鼓,十娘即起身挑灯梳洗道:“今日之妆,乃迎新送旧,非比寻常。”于是脂粉香泽,用意修饰,花钿绣袄,极其华艳,香风拂拂,光采照人。
  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此时也是要描写出杜十娘的美丽绝伦。我们知道,但凡人在灰心失意时一般不会注意对外表的修饰,但是,此处杜十娘的梳洗装扮与刘兰芝一样,具有非常意义。
  杜十娘厌倦风尘,早有从良之志,遇到李甲后,认为自己终身可托,乃费尽周折,脱离行院,正拟与李甲“浮寓吴越间”,待良机共回李家,以妾的身份“佐中馈”。哪知李甲听了孙富的挑拨话语,因“老父位居方面,拘于礼法,况素性方严,恐添嗔怒,必加黜逐。你我流荡,将何底止?夫妇之欢难保,父子之伦又绝”,再加上如果割爱于孙富,还有千金之报,因此李甲决定抛舍十娘。可想而知,杜十娘的满腔热情霎时化为死灰。
  此时,杜十娘的反抗意识和叛逆精神已经展现出来,她向来是很有决断的,于是从“抱持公子于怀间”到“即起身挑灯梳洗”只是一转念间。杜十娘知道她到了“告别”的时候了。
  这里没有哀怜恳求,没有惨淡神伤的描写,只写到十娘精心地梳洗装扮。与刘兰芝一样,杜十娘本能地选择了借梳洗来突出自身的美丽,在“告别”之际也绝不显露凄楚哀怨之柔弱,这体现了她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
  
  二、梳洗是杜十娘对命运的思量过程
  
  上文谈到了杜十娘的“告别”,但“告别”并不一定等同于生命的终结。杜十娘最终选择了以沉江自尽的方式与人世永别,这肯定也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思量的过程。
  杜十娘是一往情深的。由于她厌倦风尘——
  久有从良之志,又见李公子忠厚志诚,甚有心向他。奈李公子惧怕老爷,不敢应承。虽则如此,两下情好愈密,朝欢暮乐,终日相守,如夫妇一般,海誓山盟,各无他志。
  她对李甲的深情绝非因金钱之故,“古人云:以利相交者,利尽而疏。那杜十娘与李公子真情相好,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当李甲久居行院身无分文时,老鸨弃之如蔽屡,而十娘却早就向李甲托付了终身,甚至因此还和老鸨发生口角,进而赎身脱离行院。
  杜十娘是富有谋略的。她要李甲去谋求三百金的赎身费用,当一无所长的李甲无法筹集时,十娘拿出一百五十金,叫李甲谋求另一半费用。从后文我们得知,十娘腰缠万贯,三百金不足挂齿。十娘如此做法别有用心:首先,以此考验李甲是否真心为其赎身,以终永好;其次,此番赎身乃是为了十娘和李甲共同的幸福未来,那么,彼此都应当全力以赴。十娘的谋略还体现在,她先前从未跟李甲说起她百宝箱价值万金,我们可以视其为一位久居风尘的女子的某种自我保护意识。
  但不管其谋略如何,十娘都是在一心考虑如何与李甲长相厮守,哪怕仅做一小妾而已。(从文中可知,李甲有妻室,十娘也知晓,所以十娘早已甘心居于小妾的位置,没有非分之想。)然而,作者在他们的旅途中安排孙富出现的,一切都变了。李甲受孙富撺掇,决定抛弃十娘。
  十娘是勇于决断的,当她闻知李甲的决定时,立即起身“梳洗”,一改刚才与李甲的偎抱亲昵的姿态,以这样的方式来表示情感的决裂,尽可能地捍卫着自身尊严。
  但是,这当真是能一时决裂的吗?正如十娘说:
  妾与郎君情好,已及二载,千辛万苦,历尽艰难,得有今日。然相从数千里,未曾哀戚。今将渡江,方图百年欢笑,如何反起悲伤?……
  “情好两载,千辛万苦,历尽艰难,得有今日。”李甲能忍得下心,十娘作为一位在当时更具依附性的柔弱女子,她做不到。文中未明言,但是我们从十娘的精心梳洗中能够读出她无尽的失望、悲痛和凄苦。
  装束方完,天色已晓。孙富差家僮到船头候信。十娘微窥公子,欣欣似有喜色……
  到最后时刻,当十娘无比苦楚时,她看到李甲却“欣欣似有喜色”!这个地方,应该是让十娘绝望至极处。于是十娘再无任何留恋,“乃催公子快去回话,及早兑足银子”。
  “梳洗”的过程,我们可以看作是杜十娘在乍经打击下的一种对李甲无情抛弃的刚烈反应,同时也是她对当下前途命运的思量过程。
  按照常理而言,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突遇感情的变故,虽然会顿感前途一片迷茫,但并不至于自尽以殉情。在理论上似乎十娘此时有几条路可走:一是逆来顺受,跟从孙富而去;一是回到她虽然憎厌但已经习惯的行院中去;一是携万贯金珠遁隐他乡。实际上,十娘作为封建社会一弱女子,她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就能遁隐;她刚从行院中出来,也不可能再回行院授人以笑柄;她是重感情的,故而也绝不可能就跟从了仅一面之缘的孙富而去。十娘无路可走,但是如此鲜活美丽的生命,又怎能轻易地自我毁灭呢?哪怕当时这样的念头在十娘心里时隐时现,但她终下不了决心,因此,这里的“梳洗”是一个思量的过程,煎熬的过程。
  笔者认为,梳洗后,看到李甲“欣欣然”的喜色,那是加给十娘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再也无法承受了。自己视为生命的爱情,在李甲心头只如草芥一般!自己在李甲的心里永远抵不过李甲父亲的威权,也不如孙富的千金实用!这是男权社会借李甲之“欣欣然”的无情笑容带给十娘最大、也是最后的羞辱!至此,十娘投江已成必然。
  “命之不辰,风尘困瘁,甫得脱离,又遭弃捐。”这是杜十娘最后的伤心欲绝的话,包含着无数风尘女子挥洒不尽的眼泪!
  
  (本文为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题《大学语文经典篇目广角度研读》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CYZYB201002。)
  
  (廖悰 江油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21709)

浅议杜十娘的梳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