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业是高中语文课堂与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养成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其作用不言而喻,然而传统教学中的高中语文作业,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方面:在作业设计布置方面,应试色彩浓厚,除了写作作业,一般都着眼在语言积累和语言训练上,往往以单一的练习为主,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完成,学科本位现象严重,教师评价成了“专利”。学生方面:学生对作业无所谓,抄作业和不做作业现象严重。教师很少考虑课改中提到的“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和三维目标,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在作业中荡然无存,久而久之,学生成为作业的“奴仆”,学生的情感在此泯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从谈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遭到扼杀。
这种对于作业的片面的认识会导致如下问题:
1.学生缺乏自主性。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获取的是已有的、现成的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通过书本,而非学生自己思考探究后获取。在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一个被动者,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抄袭作业。
2.作业过程缺少学生的思想参与。语文作业中识记性部分比例过大,在学生智力和技能培养上弊大于利。在知识、技能、智力三个训练层次中,第一层次耗时过多,二三层次相对薄弱,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科学、系统、持久的训练。
这样的作业观忽略了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使语文作业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倡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动态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设计多元化、个性化的开放性作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施展才华、展现个性的机会。
理想的语文作业模式至少应该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其一,体现“主体性”的特点,使做好作业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把对作业内容与形式的选择权还给学生,从主动适应学生对作业的“期望心理”出发,提高他们完成语文作业的“动机水平”和“积极态度”。布置作业时一般应留有余地。通常只定范围和格式要求,学生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自定内容、自定步调,按时完成。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允许调整、改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当然,这个“自由度”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习惯的养成情况而逐渐扩大的。这个过程本身就适应了学生的“期望心理”,有利于形成“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氛围。
其二,体现“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由翱翔的空间。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能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同样,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化作业,也可以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积累愉快而幸福的学习经历。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可以是书面文字形式,也可以是口头表达形式;可以是识记性的,也可以是操作性的;可以是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形式的结合,也可以以观察、思考、练习、查阅、调查、探究、小品、短剧等多种形式出现。
教师要精心设计开放性、动态性的语文作业,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加入学校的文学社、广播站,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文学社团活动和读书节活动,在班级内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诗歌朗诵、辨论、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等实践活动。这些作业不仅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丰富知识,增长才干,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还增加了语文课的魅力。
其三,体现“累积性”的特点,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得到充分的保证。“厚积薄发”,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教师布置定时、定量的积累作业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曾用“默写”来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快速记忆的习惯,用“督”和“导”的方式轻松地完成默写这个工作。在“督”中加强管理,教师首先明确默写的内容(写量不宜太大)和时间,写时规定好默写方式,以防学生作弊,默写好交给小组长,课后由各学习小组相互评改,再由科代表统计好默写成绩交给老师分析。在“导”中肯定成绩,激情逸趣,关注后进,鼓励提升。笔者坚持用课前几分钟,采用分解法把高中的古诗文和课文中的优美段落全默写了,同学们在默写前激情高涨,认真准备。我们就这样在快乐和轻松中完成默写,学生也在愉悦的氛围中养成了记忆的习惯。在教学一阶段后,对所学知识进行盘点——阶段检测,养成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采用“批改——评讲——分析”的方法来解决这类作业,批改分小组互改,由科代表统计成绩,评讲可以采用公布答案、学生评讲和教师讲评三种方式。试题容易的,直接公布答案;学生评讲就由小组轮流负责做答案;教师评讲就针对难点和易错点。最后还需个别指导,对错误太多的学生,应单独与他们谈心,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调整学习方法。利用作业来培养学生的习惯,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在积累中不断升华。
其四,体现“综合性”的特点,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得到多方面训练。“生活即教育”,语文在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作业的外延。把语文作业封闭在课本内,一切为了语文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不可取的。另外,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社会上缺乏交际能力、理事能力,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为他人着想,目光仅仅囿于家庭、学校中。因此,语文作业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区生活,关注社会现象,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关怀,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例如结合社会的发展设计“人造美女之我见”、“如何看待少年作家现象”、“中学生的发型设计与性格特征”、“校服的设计”等探究性作业,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留意生活的内容,促使学生独立地思考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从而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在学习《胡同文化》时,让学生去调查本地的民居文化、饮食文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作业中学生活、用生活、服务生活。教《我与地坛》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母亲溶于日常细节的点滴关爱,写作《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通过作业设计把学生的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在生活中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由此看来,做语文作业的过程是加深对语文知识理解并巩固的过程,是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运用技能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智力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高中语文作业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过程和生活方式,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和人生需要。
(闫红梅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第一中学 27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