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3期 ID: 148273

[ 王树芳 文选 ]   

非“常”之处,“趣”味盎然

◇ 王树芳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编入教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即是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对话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充分接触、体验甚而质疑文本,并以文本来观照自身心灵的发展。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遏制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乌申斯基)。然而“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苏霍姆林斯基)。当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最感枯燥的就是教师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人物、情节、主题等进行空洞、僵化的分析。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按照人之常情,结构文本是艺术创作的规律。故事可以离奇,手法可以创新,人物可以虚构,唯独一切皆应合乎常情,即使表面的反叛,亦应有常情的铺垫。因此从陌生字词、标点的运用,再到作者有意或无意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省略、矛盾等悖离常规、常情、常理的人物、情节、布局的“非”常之处的自主质疑就为学生找到了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兴趣点的对接点、切入口,为成功的阅读教学提供了一寸“潮湿的土壤”。
  
  一、陌生字词、标点的运用
  
  1.疑似矛盾词语的嫁接。“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聂华苓《亲爱的爸爸妈妈》)中看似矛盾的两个词语“沉重”与“美丽”,以此为切入口拎起全篇内容,这将作者对半个世纪前的屠杀的同情、愤怒以及对南斯拉夫人民所表现出来的英勇、责任的敬佩蕴集在一起。“其中似乎确凿只有野草”(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 “似乎”与“确凿”,“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杨振宁《邓稼先》)中的“巨大贡献”与“ 鲜为人知”都属于这一类情况。捕捉这些疑似矛盾的语言可以窥探作者内心的情感悸动,为学生自己的个性阅读开辟奇趣横生的探究空间。
  2.反复出现的字、词、标点。简洁是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一,但是在一些经典的文本中却常常出现一些冗余的“废话”,以这些“冗余”之处为学习原点的纵向深入将会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如《故乡》中,笔者以闰土与“我”见面时,二人言语中频繁10次出现的 “……” 为切入口,探究闰土和“我”言语方式背后的个性特征及造成这种畸形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思维的纵向的拓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五柳先生传》中以“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七次出现的“不”为解读的切入口,探究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及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继而探究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避“浊世”而清居。
  
  二、挖掘情节安排中的不谐处
  
  1.疑似冗杂的情节。如胡适《我的母亲》,按理说写母亲应以对母亲生活点滴的记叙为重点,然而作者开篇却用3个自然段将近800字来写“我”童年的琐屑往事,那么这些文字是否可删去也就成为我们探究文本的切入点。
  2.从叙事的含蓄隐晦处挖掘疑似矛盾情节幕后的背景渊源。任何文本的创作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情境遭遇,但作者的有意避讳会给文本解读带来一定的理解障碍。如杨绛的《老王》中“有一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明明家里有冰箱可以自己制冰,为什么还要买冰?杨绛的《老王》中“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我们为什么就好欺负?作为声明显赫的作家,为什么不凭借自己在社会上的人脉关系,为老王谋一个轻松稳定的职业,让他彻底脱贫?反而只是在皮毛上予以施舍,连他生病期间都不去经常探望?这是否是伪善?笔者以“伪善的背后”为切入口,结合杨绛自己在《我们仨》《丙午丁未年纪事》对文革事件的记述,探究当时的写作背景:荒唐的年代里,作为“反动学术权威”的他们正经受着身体的的蹂躏、精神的摧残,他们此时的物质生活十分贫乏。
  
  三、文本互证中捕捉同类文章间的不同之处
  
  有时候孤立地看一篇文章并不能看出它的特点和价值,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定恰当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在与其他文本或从思想内容或从写作手法等方面的比较中就可凸显其价值和意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可横比,把不同作家相同题材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 把“异”作为切入文本的突破口。如《爱莲说》、《陋室铭》与《五柳先生传》同是赞扬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展开“你是选择刘禹锡式的人生,还是选择陶渊明式或是周敦颐式的人生”的话题探究,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在观点的碰撞中探寻自圆其说的“根据”;也可纵比,把同一作家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把“ 同”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口。如人教版教材中共收录了鲁迅的六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孔乙己》。以“鲁迅作品中‘病态’的人和 ‘理想’的人”为切入口进行探究,极大地唤醒了学生探究求知的意兴。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非“常”之处的切入,完美地实现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文本之间经历思想情感乃至人格等方面的交流、沟通与碰撞的对话过程。它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把,有效地切入到学生的经验系统,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倾听和言说,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
  (王树芳 山东省滨州市北海新区中学 251907)

非“常”之处,“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