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辞格,而《围城》中的比喻却总令人过目难忘。钱钟书先生以他渊博的知识、睿智的目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冷静的哲学思考,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比喻意象,妙语连珠,出奇制胜,形式多样,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审美愉悦。
关键词:钱钟书 《围城》 比喻艺术
《围城》[1]这部作品历来脍炙人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比喻,生动形象,巧夺天工,《围城》简直就是一个比喻的大观园。钱先生以其惊人的想象、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想、幽默的语言,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比喻,意象新奇,妙语连珠,出奇制胜,形式多样,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审美愉悦。
一、妙“喻”连珠
钱先生的比喻首先可以用一个“妙”字来形容。这种“妙”不在于形式的华丽,而在于喻体的通俗和贴切,每一个喻体似乎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最熟悉的感受,可用在文中每一处又都让人觉得无可替代,精妙无比。
《围城》中的事物或者现象,不管它本身多么抽象、多么晦涩,经钱先生的妙笔一点,立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例如:“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这里的喻体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经作者这样一联系,一解释,使人觉得本体和喻体的结合是那么恰当,那么贴切,又那么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在这部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苏小姐知道他在看自己,回脸对他微笑,鸿渐要抵抗这媚力的决心,像出水的鱼,头尾在地上拍动,可是挣扎不起。”“曹元朗脸上一圈圈的笑痕,像投了石子的水面。”“那个戴太阳眼镜、身上摊本小说的女人……假使她从帆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得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这些比喻既通俗,又形象,让人忍俊不禁。
再看下面的例句,“方鸿渐把信还给唐小姐时,痴钝并无感觉。过些时,他才像从昏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地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脉流通,就觉得刺痛。”这种本来难以言传的感觉经作者这样一描述,竟让每一位读者读来感同身受,简直妙不可言。
二、出奇制胜
钱先生比喻的第二个特点是“奇”。因为他总是能把常人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系起来,找到别人未曾发现或难以发现的相似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在这点上钱先生不愧为大家,两件看似全然不相干的事物经他的生花妙笔一连,就叫人击掌叫好,也正因为这类比喻的奇特,更有令人过目难忘之效果。
如描写鲍小姐时,除了把她比喻成熟食铺子外,还把她比喻成真理,“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若没有后面一句解释的话,读者一定摸不着头脑,鲍小姐是个实实在在的人,而真理却是虚的,二者几乎没有什么相似点,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但作者却从赤裸裸这一概念出发,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逼真地烘托出鲍小姐的放浪形象,真可谓是鬼斧神工之笔。
又如“好像接吻也等于体格检验,要有一定的斤两,才算合格似的”。把“吻”同“体格检验”相提并论,很奇特,作者进一步指出它们的相似点是都有轻重之分,这个“吻”经作者这样一比喻,显得滑稽、可笑,讽刺意味十足。
而王美玉“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上面疏疏地缀几粒娇羞不肯露出头的黄牙齿”,让人忍俊不禁。用侠客打抱不平的精神来形容牙根肉的不平整,将王美玉的丑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貌似古怪,实际上非常有趣。
描写那女明星的声音,“娇声尖锐里含着浑浊,一大半像鼻子里哼出来的,又腻又粘,又软懒无力,跟鼻子的主产品鼻涕具有同样品性。”描写方鸿渐的鼾声, “那声气哗啦哗啦,又像风涛澎湃,又像狼吞虎咽,中间还夹着一丝又尖又细的声音,忽高忽低,袅袅不绝。有时这一条丝高上去、高上去,细得、细得像放足的风筝线要断了,不知怎么的像过了一个峰尖,又安稳降落下来”。读者看到这里,相信也会有种神经给吊上去,又掉下来的感觉。描写方鸿渐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睡眠与粳米粉的线条的相似性,只在“拉不长”这一点上,由这间接的一点而推论两者相似,令人倍感新奇。
三、形式多样
《围城》中的比喻不仅数量多,更重要的是形式多样,正像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言“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真是多姿多彩,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
美国学者夏志清曾称赞钱钟书“尤其是个编造明喻的能手”[2]。例如“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劳,可以遮羞包丑……”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围城》中的比喻除了明喻、暗喻、借喻这三种基本类型以外,还有很多变通形式,像博喻(有叠喻、群喻)、反喻、强喻等。
“她像睡着了,脸上的泪渍和灰土,结成几道黑痕;幸亏年轻女人的眼泪还不是秋冬的雨点,不致把自己的脸摧毁得衰败,只像清明时节的梦雨,浸肿了地面,添了些泥。”这是反喻。“鸿渐惭愧得比忘了国庆日和国耻日都厉害。”这是强喻,写出了当时方鸿渐在孙柔嘉面前的窘迫。“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这里是博喻。
钱钟书对博喻的特点和作用有过这样的论述:“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应接不暇,本相毕露,降服在诗人的笔下。”[3]又如:“那女孩子年纪虽小,打扮得脸上颜色赛过雨后虹霓,三棱镜下日光或姹紫嫣红开遍的花园。”
不仅如此,钱钟书先生还擅长比喻与其他辞格的交错使用。
“找不到那张收条,急得一身的汗像长江里前浪没过,后浪又滚上来。”这个例子在比喻中含有夸张的成分,形容急而出汗,似长江后浪推前浪,故意夸大了鸿渐焦急万分、汗流浃背的神态,使比喻更加鲜明。又如“褚哲学家害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药’,险的突破眼眶,迸碎眼镜。”把褚慎明的丑态毕现出来。
这种比喻往往奇妙生动,联想与众不同,诙谐多彩,令人忍俊不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又如“雨愈下愈大,宛如水点要抢着下地,等不及排行分列,我挤了你,你拼上我,合成整块的冷水,没头没脑浇下来。”这个比喻中包含了比拟,句子从开始到结尾都是比喻雨势之大,其中“水点要抢着下地,等不及排列分行,我挤了你,你拼上我”又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现出雨下得急促而密集,非常生动形象。
四、结语
“比喻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修辞过程中的思维方式”[4],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没有一位能如钱钟书这样创制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新譬奇喻;而在当代学术著作中,也未有一部能如钱著给予比喻现象如此丰富而深入的理论说明和发现——即使是专门的文艺语言学、修辞学著作,甚至是经以‘比喻研究’标目的著作”。[5]钱钟书先生以他渊博的知识、睿智的目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冷静的哲学思考,使比喻在《围城》这部长篇小说中焕发出异常夺目的光彩。如果说《围城》是夏夜的晴空,那么其中连珠般的比喻就是那晴空中熠熠闪烁的点点繁星。
(本文为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9YKZ035。)
注释:
[1]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7月重印。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1年版。
[3]钱钟书:《宋词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72页。
[4]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
[5]胡范铸:《钱钟书学术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卜晓梅 陕西省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7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