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1期 ID: 147751

[ 张大文 文选 ]   

修辞效果与语感训练

◇ 张大文

  经过诸多修辞手段加工润色的语言文字,一定能更有效果地表达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而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因此,阅读这样的语言文字,是考验语感能力的机遇,也是熟悉语文教学规律的机遇。
  这里所谓“诸多修辞手段”,广义地说,是应该包括词语选用的精当,句式选择的妥帖,句子组织的周密等内容在内的,但因涉及面过广,本文不作具体阐述;此外,就是语言风格的独特,句意锤炼的简洁,修辞手法的多样。
  关于课文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来品味:例如鲁迅杂文的冷峻,巴金散文的繁丰;郭沫若《屈原》的豪放,曹禺《雷雨》的沉郁;叶圣陶小说的细腻,赵树理小说的质朴;欧•亨利《警察和赞美诗》的讽刺,里柯克《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的幽默等等。——这些虽然是粗略的区分,但是显然有助于对语感的获得和对语文教学规律“语言——思想——语言”的领悟;笔者深信随着阅历的加深,这种毛估定然更为细化,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并且融会贯通,进而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对教师是这样,对学生也是这样。所以,对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的品味与赏析,尽可能也只能从长计议,自主涵泳,兼学并爱,刻苦创造。这里也不多作阐述。
  这样看来,本文所谈的内容,只剩下句意的锤炼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了。
  先说第一个重点句意的锤炼。这里主要探讨经过锤炼的、显得简练的句意在表达思想感情上好在哪里,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语言文字收到理想的效果这两个问题,以期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并且使其更符合规律地学好语文。
  我们从下列例句感悟其简练,归纳其方法。
  杨振宁在《邓稼先》一文结尾写到邓稼先逝世以后,在他给许鹿希夫人的唁电中有这样一句话:
  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这里本来有两个分句,现在通过“是你的也是我的”这个联合短语作谓语,合而成为一个单句。我们现在要研究在这种特殊的时刻,用这种特殊表述的好处:在这无比沉痛的日子里,邓稼先的无私精神和巨大贡献却使我们看得很远,想得很深,以至变成我们共同的永恒的骄傲;对这个认识我们毫无差距,我们是站在一起感受共命运,同骄傲的啊!——这样,就把悲痛转化成为一股相互支撑的力量了。
  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最后说: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先说母亲是“平凡”的,如同千百万劳动人民一样平凡;再一转折,用“创造了和创造着”这个联合短语作谓语,实际上是分层说明这千百万劳动人民过去已经“创造了”、现在正在“创造着”、将来还要“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言下之意是,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这样,既把母亲的人生价值提到应有的高度,又不突出个人的作用,反而强调了劳动人民主宰历史前进的意义,并以此为背景含蓄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敬意。这种表述的示范意义在于:当我们面向人们表达对自己的长辈的尊敬之情时,要注意语意的分寸和适时的转换。
  这两个例子说明锤炼句意实际上就是锤炼语感,并且提供给我们一个使句意简炼的方法,即通过联合短语的介入而凝缩结构。
  再看几个例子,以便探讨其他方法。
  臧克家在诗歌《有的人》中凝练地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运用反义词组句,通过生活时间和生命时间的反差来褒贬不同的人生价值。生活时间是数量时间,生命时间是质量时间。有的人生活时间长,生命时间短,人生价值低;有的人生活时间短,生命时间长直至永恒,人生价值高。就这样,一个深邃的哲理通过质朴的诗句深入浅出地教育了大家,也唤醒了大家的语感以至世代传诵。
  贾平凹在《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中说:“你也立志写作,兄很高兴,你就要把书看重,什么都不要眼红,眼红读书,什么朋友都可抛弃,但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这是运用否定副词“不要”、“不能”等组句,以凸显正面的句意,让人在一正一反的阐述中明确目标,付诸行动。“什么都不要眼红”、“什么朋友都可抛弃”,似乎排除了一切条件;再说“眼红读书”、“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强调惟一不能排除的条件。这样的句子就十分具有警省人并感染人的力量。
  这两个例子给我们提供了使句意简练的另一种方法:可以利用反义结构(运用反义词和否定副词)提炼句意。
  让我们再看两个句子。
  赫尔曼·曼塞在《黑塞说书》中说:“我在这儿还根本未考虑世上的书籍在不断地增多,不,每一个真正的读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或几百年,并为之欣悦不已,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书。”——这里在句子之间介入一个独立存在的否定副词“不”,看似打断了连贯的思路,实际上通过思路的突然中断,强调下文是“退一步讲”,从而反衬上文是“进一步讲”,只是现在不讲罢了;但是,如果读者领悟了“退一步讲”的重要性,那么,“进一步讲”的内容就无须多讲而自明了。——这样就会使句意十分凝练。在这句中,作者要强调的是读书人任重而道远,非专心苦读不可;那许多已有的书都读不光,何况还有不断增多的新书呢!但是,经过作者这样一组织,意句就被提炼得隽永而富有哲理,精深得多了!
  唐弢在《琐忆》一文中,先记述鲁迅当年曾以“唐俟”这笔名在《申报·自由谈》发表杂文,而作者也在这个专栏发表同类性质的文章。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便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便向鲁迅“呜呜不已”。后来鲁迅见到唐,说“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挨骂”,唐听了顿感紧张。但接着鲁迅说了一句“我也姓过一回唐的”,便呵呵地笑了起来。“这时,半晌疑云,不,很久以来在我心头积集起来的疑云,一下子,全都消尽散绝了。”——这里先写鲁迅一句快捷直率的话使作者顿生误会,再介入一个“不”字,进一步引出社会上对鲁迅为人的谣传、错解使作者一直心存疑念。但是,经过简短的对话,鲁迅的亲切风趣、平易近人已经溢于言表,不仅使作者当场的窘态一扫而光,而且使长期的疑团涣然尽释。一个“不”字,对前者在程度上稍作否定,以便对后者和盘托出,突出了作者的愉悦之情。
  可见这里提供的提炼句意的方法是,利用否定副词“不”的独立介入,使句意得到深化和升华。
  总之,句意的锤炼不外凝缩结构与提炼句意两个操作层面,至于其下细目,只是举例性质,尽可再发现、再归纳与再创造。当然,句意的锤炼和风格的独特也属于广义的修辞的范围。
  现在,转入本文第二个重点阐述修辞手法即所谓“狭义的修辞”所带来的语感效果。
  1.比喻激活语感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在说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批判继承,既剔除糟粕,又吸取精华后,总结说: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这里最后一句是一个借喻。从喻体说,新主人既不是孱头(逃避主义者)、昏蛋(虚无主义者),也不是废物(投降主义者),而是先占有后挑选的人,也就是能对宅子一分为二、正确处理的人,因而宅子也必然以新的面貌出现。——这样,就很自然地、深入浅出地讲明了本体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使我们顿生语感: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方针政策确定以后,人是决定因素;一个能贯彻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人,一个能贯彻执行拿来主义精神的人,必然使文化遗产经过批判继承,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2.比拟给力语感
  欧·亨利《警察和赞美诗》一文开头写道:
  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弗洛斯特的名片。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他在十字街头把名片递给“露天公寓”的门公老“北风”,好让房客们有所准备。
  在这里,“弗洛斯特”(frost)原是“霜冻”之意,现在是拟人了。“枯叶”叫作“名片”,是拟物。“广场”叫作“露天公寓”,也是拟物。“老‘北风’”叫作“门公”,又是拟人。——这篇小说一开头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让我们感受到由此创造出来的一种童话般的天真氛围,从而认识到这种氛围为整篇小说对资本主义社会实为辛辣却看似轻松的揭露,为苏比的处境和心情实为沉重却看似轻快的描写打下基础,也为苏比为进监狱过冬而去故意犯罪这种反常的心理和行为和后来他改邪归正、警察却逮捕了他这种反常的却又意味深长的结尾作出了衬托,让我们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天真”的迷雾笼罩下的不能解决的重重矛盾。
  3.摹声促动语感
  请看孙犁在《荷花淀》一文中的出色描写:
  ……
  她们轻轻地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
  ……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
  这里摹声极其生动。起初,妇女们探望丈夫未遇,情绪低落,现在已恢复平静,这可从“哗,哗,哗”的划船打水声的缓慢而持续的节奏中探知。而捞菱丢菱的细节完全是跟这个节奏合拍的。后来,敌追我窜,水声陡起变化,可见船速之快;“哗”声大变而尽姿极态,既经济笔墨,又概括气氛,十分得体。如果在这紧张气氛中来几句其他描写,反而干扰读者的情绪,滞缓读者的语感。须知节奏短促处是容不得半分拖沓的。
  由此说明,感悟摹声的手法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它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只要我们对某种声音在此时此地的表达作用多做推敲,就能提高对这种修辞手法的敏感。
  4.反复酝酿语感
  捷克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伏契克在《二六七号牢房》一文这样开头: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
  这两个分句开头五个字是偏正短语的“回环”,整个句子是“反复”。而且在下文还有类似的“反复”。
  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呢?看来不仅仅为了说明牢房的狭小,而是要说明这是一个徘徊的过程,一个思索的过程,一个准备把牢底坐穿的酝酿过程,一个心系革命、随时准备迎接胜利到来的心理过程。所以,一有机会就要反复强调以明志。这样理解,有助于举一反三。鲁迅先生散文集《野草》中第一篇《秋夜》中第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里也是徘徊的过程,形象地说明了1924年前后彷徨时期的心理特点。
  5.双关催化语感
  再回到孙犁的《荷花淀》。水生嫂借着月光坐在小院当中编席,等水生回来后,先问他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后问他同去的年青人为什么还不回来,水生都回避了,只是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追问:“怎么了,你?”水生才小声道破真相——他们明天就要到大部队参军上前线。这时——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个细节,一语双关:女人听了,心中“咯噔”震动一下,致使手指划破。但是,女人又要装作对水生的话不以为意,刚才完全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的样子,于是很自然地把手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种若无其事的表现,既使自己在极短时间内取得心理上的平衡,又使丈夫能够安心上前线。——如果我们把这句具有双重意义的话仅仅看作女人编席中的一时失手,面对丰富的语感潜伏而无动于衷,事实上是有负于作者构思的匠心的。
  那么,水生会不会把这个细节理解为双关呢?水生一定宁可不理解为双关,他最希望女人不要节外生枝;既然女人掩饰起来了,自己乐得佯装不知,而且女人接着虽露出对丈夫轻微的责怪,却同时隐含着对他的含羞的体贴。所以,他干脆深信女人觉悟高,参军归参军,划破归划破。
  6.借代激发语感
  赵鑫珊在《爱因斯坦与艺术》一文中说:
  音乐、绘画和文字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句末的“爱因斯坦”一定不是爱因斯坦本人,而是具有爱因斯坦特性的虚拟者。(附带说一声,修辞手法一般都是虚拟的。)爱因斯坦的特性,用文内的话说,就是左脚踏在科学上,右脚踏在艺术上。但在这里用“爱因斯坦”一词以蔽之,深入浅出,简洁形象,立即激发起读者的语感。
  7.仿词创造语感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是这样评价柔石的: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这里的“损己利人”,是从成语“损人利己”中略加翻造而意义全新,透露了创造的魅力与智慧的灵性。本来“损人利己”是使人家受到损失,使自己获得利益,而柔石的所作所为无不与之相反,便用“仿词”一法加以概括,使柔石形象霎时令人肃然起敬,而语感的新生几乎与仿词同步。
  8.通感拓宽语感
  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中这样写荷花的清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而又缕缕,可见时有时无,似断似续,忽浓忽淡,忽前忽后,虽屡拨心弦,终不可捉摸,纵纯然一味,亦百闻不厌。歌声从高楼飘落,已是荡漾不定,加上由远及近,更显幽婉低润,虽节奏隐然,亦耐人驻足寻味,或旋律飘忽,竟发人心向往之。
  这里,本体和喻体两者质料不同,但就其在我们心理上能引起同一种情感而言,两者结构形式则是相同的(即所谓“异质同构”)。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叫做“通感”或“移就”、“移用”。显然,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能够活跃语感,增加文采,耐人寻味,促人思考。
  上面散举八例,都是说明修辞手法提高语感能力;或者反过来说,正是语感能力的提高,才领悟了修辞手法的苦心运用。而狭义的修辞与广义的修辞的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更使我们在频频领受语感考验的过程中贴近语文教学规律,努力学会按规律办事。
  
  
  
  (张大文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200433)

修辞效果与语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