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3期 ID: 148246

[ 徐徐 文选 ]   

日本和歌中的秋之红叶美

◇ 徐徐

  摘 要:本稿拟对《小仓百人一首》中以红叶为题材的和歌进行分析,并以此为线索来阐释在这类和歌中所蕴含的日本传统自然观和美学理念。
  关键词:《小仓百人一首》 和歌 红叶 自然美 美学理念
  
  众所周知,日本传统的美学理念的形成,与其所处的自然风土和山川地貌等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日本的美学理念形成的基础和源头,可以说就是自然界的万物。作为日本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和歌,蕴含着丰富的日本民族特色和传统的美学理念。
  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形成了极具日本特色的审美情操。这种审美情操在和歌中的表现,正如论者所述:“歌人们都是通过自然界的景物,如春花、秋叶、明月、风雪,来寄托表现自己缠绵的情思。作者运用积极细密的联想与体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移情作用’……使物我交融于一体。”[1]和歌中的咏物部分,大都依托于大自然中各种自然风物的表现,即眼中所见之景色。在春夏秋冬四季不断循序变化的各种自然画卷中,根据自然风物的不同,歌人咏唱出了不同的和歌,而且看到自然画面时油然而生的各种情感也融入和歌中。情景交融,使和歌的表现更加多彩多姿,可谓诗中有画。而后世的人们在品味和歌时,之所以会感动,原因之一就是将所读到的和歌文字,在脑海中转换成了具体的画面。而且,根据和歌所咏对象物的不同,形成了色彩各异的画面。
  如同樱花代表春天一样,红叶作为秋天的象征物,不仅是日本和歌中的素材,后世日本绘画艺术成立后,红叶也是传统日本画的常用素材。这在极具代表性的狩野派画家狩野秀赖的《高雄观枫图》、长谷川派画家长谷川等伯的《枫图》、琳派画家尾形光琳的《槙枫图》等画作中可见一斑。日本人对红叶的热爱,不但自古有之,而且一直在延续。今天的日本也仍然保留着秋天赏红叶的传统,每年秋季,电视和报纸等各种媒体都有关于“红叶狩”和“红叶前线”的报道。
  本稿拟对《小仓百人一首》中以红叶为素材的和歌进行分析,试图挖掘这类和歌中所展现的歌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并以此为线索阐释其所内蕴的日本传统自然观和美学理念。
  
  一、《小仓百人一首》之前
  
  日本歌人在和歌创作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对自然的观照态度和表现风格,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和歌创作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在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中,以自然为题咏对象的和歌已经出现,而且随着中国唐朝李峤等诗人的咏物诗东传日本,日本和歌中的咏物题材和表现手法得以不断充实和扩展。《万叶集》中,以自然为题材的和歌主要集中在第八卷和第十卷,均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题分类收录。除此两卷之外,散见于其他各卷中歌咏自然的和歌也不在少数。第八卷和第十卷共收录和歌785首,其中,“秋歌”多达441首,而且在第十卷的“秋杂歌”中,还专辟出了“咏黄叶”[2]小类。可见,在共20卷约4500首和歌的《万叶集》中,自然题材的和歌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而在自然题材的和歌中,最多的又为“秋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出日本歌人对秋天和包括红叶在内的秋天景物的深沉热爱。
  《万叶集》时代,歌咏自然的和歌,由于时间跨度较大,从前期和后期的和歌比较来看,具有丰富的变化性。远古以来,在“万物皆神灵”的思想的潜移默化影响之下,歌人们起初将自然界万物视为神圣之物来歌颂。到《万叶集》初期,此类和歌大多是对自然的客观注视和直接反应,较少技巧性,平实易懂。到了后期,歌人们开始初步表现出纤细、巧致之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伴家持,他将自身的心境植入和歌的遣词中,时而体现他作为不得势的贵族后代噤若寒蝉般的诗意,时而体现他作为纯粹歌人对季节微妙变化的敏锐感触。
  到了《古今和歌集》时代,和歌的歌咏题材和方式较之《万叶集》有了较大变化,和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季节感日趋明显和敏锐,技巧也越发洗练。在全20卷1100首的和歌中,以四季为歌咏主题的和歌占了6卷,共有342首,其中秋歌145首。以歌咏自然四季为题材的和歌所占份额比起《万叶集》也几乎增加了一倍。而且,这些和歌被编排在和歌集之首,编者对歌咏自然四季题材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相较于《万叶集》中大多数歌人对自然较为客观平实的描写,在《古今和歌集》里借物抒情的技巧得以大幅提升,很多和歌显示出情景交融的美感。这一方面也显示出古代歌人的心境磨练得越发敏感纤细,在日益注重细节的同时,含蓄表现出丰富而曲折的心境。
  《古今和歌集》的咏物诗中,这种歌人在关注自然的同时,巧妙地将自身心境融入自然,借物抒情以表现情景交融美感的和歌风格也被后来的歌者所认同并继承。《小仓百人一首》中的6首红叶歌中,就有4首来自《古今和歌集》。
  
  二、《小仓百人一首》中的自然观及红叶意象
  
  《小仓百人一首》又称《百人一首》,为日本古代的和歌集,所选和歌来自《古今和歌集》、《后撰集》、《后拾遗集》、《新古今和歌集》等著名和歌集,编撰者是镰仓时代的歌人藤原定家。《小仓百人一首》被认为是日本最通俗、流传最广的和歌集子,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小仓百人一首》中,以一年四季的植物为题材的和歌共有34首,而明示咏秋的和歌共有16首,其中以秋天的风物——红叶为素材的和歌有6首。下文拟就此6首和歌进行具体分析。
  1.深林中的红叶与鹿
  奥山に 紅葉踏み分け 鳴く鹿の声聞くときぞ秋はかなしき (猿丸大夫,第5首)
  这首和歌选自《古今集》。菅原道真将这首歌译成了汉诗:
  秋山寂寂叶零零,麋鹿鸣音数处聆。
  胜地寻来游宴处,无友无酒意尤冷。
  这首和歌描画出一个有画有声的场景:在幽静的大山深处,秋林中红叶遍地,一只鹿儿踏着红叶缓缓走来,为了唤起同伴的注意,呦呦鸣叫着。鹿鸣声飘荡在幽幽深山中,深山更显幽寂,给秋林更添一分寂寥和一缕说不出的凄凉感。在这寥寥数语所勾勒出的和歌画面中,出现了“山”、“红叶”、“鹿”等自然素材,这些信手拈来的自然素材,在和歌作者的笔下,显像成了一幅秋林图画,让读者看见自然的沉静之美。隔着遥远的时空,读者仍然可以从和歌的字句中领略当时歌人眼中的美景,这虚的文字带来的实在的美感,跨越千年时空,历久弥新。
  如果说“山”、“红叶”都是“静物”,那么“鹿”自古以来则被视为山林中神灵的存在,是代表着“敏捷”、“灵动”的生物。这种“静”和“动”的对比,显示出在观照大自然的静穆的同时,也有着飞扬跳跃的生命,在以山和红叶为背景的画面中,呦呦鹿鸣增添了动的气息,如同在静寂的神明的怀抱中,体会到自然静寂的和声。鹿、红叶、山林、歌人,或许还有山林飘过的轻风,同属于自然这个整体,它们在和歌中融合为一体,让歌者和读者的心灵在这种静寂中获得了自身和自然界最亲密的接触。
  2.红叶、风、河川
  ちはやぶる神代もきかず竜田川からくれなゐに水くくるとは(在原業平朝臣,第17首)
  山川に風のかけたるしがらみはながれもあへぬもみじなりけり (春道列樹,第32首)
  あらし吹く三室の山のもみぢ葉は竜田の川の錦なりけり(能因法師,第69首)
  这三首和歌均描画出红叶与河水相互衬托的美景。第17首和歌中并没有出现红叶这个字眼,但是通过“からくれなゐに 水くくるとは”暗示出歌者眼前的龙田川正呈现出前所未闻过的绚烂红色,表现出秋天的红叶流入河川中,或是山上的红叶倒映在河面上的景象,那万山红遍的秋色连着龙田川的清波,似乎将其染成色彩斑斓的华丽锦带。第32首和歌中,风吹着红叶流入河川之中,铺满了水面,乍一看似乎形成红叶之川,河水中红叶之多,颜色之美,连水流都不禁放缓了脚步。第69首和歌中,描绘山风吹着三室山上的红叶,飘落至龙田川中,铺满红叶的龙田川如锦如缎,美不胜收。
  上面三首和歌中,有两首提及“龙田川”,龙田川位于奈良县生驹郡斑鸠町龙田神社西边,现为奈良县立龙田公园,至今仍为日本赏红叶的有名之地。另有一首,未曾提及河川名。但这三首和歌,都描绘出了秋天的红叶在河水的波光中颤动着、荡漾着的美感。歌者在登山临水之际,对自然进行俯仰观照的同时,自身的心灵与自然溶为一体,深深感受到自然的无限生机便在于四季轮回之中。在这秋天时节,静则有无声的色彩绚烂的红叶,动则有山间吹过的或柔或劲的风,或是那时急时缓的河中水流,这一切都可视为自然的呼吸。红叶与山水相映衬,构成一幅红叶秋水的美妙图画。歌者与自然溶为一体,默默感受着这份美。
  除了地名之外,“龙田川”的另外一个象征意义与风神有关。根据文献记载,在龙田川附近有座龙田神社,本为祭祀风神的神社。如《日本书纪》中提到龙田:“癸未,遣小紫-美浓王、小锦下-佐伯连-广足,祠风神于龙田立野。” [3]结合此段记载所处的天武天皇年表来看,祭祀应该是在天武天皇四年(公元675年),天武天皇派一些人在龙田神社祭祀风神。可见日本自古为农耕社会,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农业收成好坏与“风”“雨”等自然天气息息相关,万物有灵的思想渗透入日本古代人民的思想中,让他们产生了膜拜自然的思想。
  3.红叶的神意和人意
  このたびはぬさもとりあへず 手向山紅葉のにしき 神のまにまに (菅家,第24首)
  菅家就是对日本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菅原道真的尊称,他被视为日本“学问之神”和“天神”。这首和歌描绘了他陪同宇多上皇出行时,忘记携带献供给旅途上神社的锦帛布片,而灵机一动,将如花似锦的红叶作为替代物献上的一段小景。在他所作的这首和歌中,说明了将红叶献供给神社的缘由,而且间接地赞美了红叶如锦缎一般的绚丽多姿。另外,将红叶作为供奉给神的祭品,红叶在这首和歌中尤其显得神圣和高贵,这样看来,红叶作为自然的美妙产物而供奉给日本从自然中产生出的诸神,红叶和诸神之间似乎带有某种同源性,染上某种神意的色彩,与日本古来所信奉的“万物有灵”思想如出一辙。
  小倉山 峰のもみぢ葉心あらばいまひとたびのみゆきまたなむ(貞信公,第26首)
  这首和歌的作者貞信公,就是和菅原道真交好,一度位及“关白”的藤原忠平,貞信公是他的谥号。据说这首和歌是他以宇多上皇为第一人称所作之歌。小仓山,是赏红叶的有名之地。宇多上皇来小仓山看到如此美丽的红叶,便想着也让自己的儿子即醍醐天皇也能看到,便感叹出:“红叶呀,如果你也有心的话,就不要凋谢,等着御驾光临吧。”歌者以拟人的手法,似乎期待着“红叶”能拥有思想和感觉、能知情识趣,也表达了歌者自身渴望与自然交流的心情。
  
  三、藤原定家的红叶情趣
  
  《小仓百人一首》中,红叶素材的和歌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并非偶然。一方面如前所述,这与日本人古来的自然审美观有着莫大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歌集编撰者藤原定家的审美意趣。
  藤原定家的一生,就总体而言,无论从其政治生涯的角度,或者从他作为一个歌者的文学生涯的角度来看,无疑都可算得上是春风得意。从他的歌论中可以看出他的审美观,远可追溯至《古今和歌集》时代。一方面,他承续《古今和歌集》时代的平安朝遗风,编撰了《新古今和歌集》等多部和歌集。另一方面,他在继承父亲藤原俊成的“幽玄”的同时,以“幽玄”为根底进一步完善自己被后世称为“有心”的歌论。站在承前启后的关键处,藤原定家集前人之所成,将和歌的美学意识进行了一些规整并且流传至后世,对后世和歌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藤原定家歌论的中心,正如同他在《每月抄》、《近代秀歌》等歌论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一要“词”慕古意、“心”求新趣。“「词」可以慕古,可以旧用,因为词经过历史的洗练,与古典有其连续性,而「心」是指歌的素材、内容、风情乃至余情,因此需要具有新的意义,即赋予「心」以新的存在意义。所以歌人必须「深通和歌之心」”[4];二要以“有心体”为重中之重。“有心”美,即在华丽之中飘荡着寂寥的妖艳的那种美感,追求“余情”“余韵”。藤原定家的这种审美情趣,在《小仓百人一首》的选歌风格上可见一斑。
  编撰《小仓百人一首》时,藤原定家已达74岁高龄,所选和歌也代表了他晚年对和歌的审美意趣,且由于《小仓百人一首》为受亲戚所托而编的私家和歌选集,他不用顾虑皇族朝臣的眼光,不顾歌人的名气门户高低与否,径直根据他自己的审美情趣,选择了他喜欢的和歌。
  首先,从选歌的季节题材来看,《小仓百人一首》中与春夏秋冬相关的季节题材和歌共有32首,其中明示秋天的和歌占了一半,达16首。可以看出藤原定家的审美意趣和日本古来歌人一脉相承。
  其次,从选歌的植物题材来看,在题咏素材的和歌选择上,《小仓百人一首》中出现了植物素材的和歌共有34首,其中占最大份量的是红叶和樱花,各6首,其他各种植物如白菊、松、梅等各只有1到2首。可以看到的是,占有较大份量的红叶和樱花均是外观美丽炫目的植物。秋天和秋天的红叶同时也是藤原定家所编撰的《新古今和歌集》、《咏歌大概》、《秀歌大体》等作品中常见的素材。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他重视“余情”“妖艳”之美。这种“余情”“妖艳”之美,不但被后世的和歌所继承,而且在日本能剧的舞台上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体现。
  
  四、结语
  《小仓百人一首》诞生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但仍然受到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喜爱,日本中学的国语教科书也从中编选了一些和歌。可见它在日本的影响极其深远,而且,以《小仓百人一首》为基本的纸牌游戏,也占据了日本人娱乐生活的一角。在那些短短31字组成的和歌中,蕴涵了日本古代歌者太多的情愫和审美情趣,本稿只是就其中的“红叶”素材为线索,试图探寻红叶和歌中所能呈现的美学意境。此稿终得以完成,与笔者的导师郭勇教授的辛勤指导是分不开的,在此想对他表示衷心感谢。在此稿的写作过程中,他多次提出非常宝贵的指导意见和热心鼓励,是此稿得以脱稿的重大推动力。
  
  注释:
  [1]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195页。
  [2]根据《广辞苑》对于日语“もみじ”的解释,此平假名的汉字表记既可为“红叶”,也可为“黄叶”,平安时代以前多为“黄叶”,此后多为“红叶”。
  [3]舎人親王:《日本書紀》,東京:岩波書店,1975年版,第419页。
  [4]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75页。
  参考文献:
  [1]三木幸信,中川浩文.评解小倉百人一首[M].京都:京都書房,1979.
  [2]織田正吉.絢爛たる暗号-百人一首の謎を解く-[M].東京:集英社,1993.
  [3]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説(上)[M].東京:筑摩書房,1999.
  [4]梅原猛.古典の発見[M].東京:講談社,1973.
  [5]高木市之助他校注.万葉集(一~四)[M].東京:岩波書店,1957:62.
  [6]小沢正夫他校注.古今和歌集[M].東京:小学館,1994.
  [7]刘德润.小仓百人一首——日本古典和歌赏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8]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9]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0]彭修银.东方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铁军.百人一首的山情结[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1):59-64.
  [12]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徐徐 浙江省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日本和歌中的秋之红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