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每天都与语文形影不离,但要真正了解它,还需要参透它的性情。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学。它有两个基本特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表现为语文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人文性表现为语文承载了人文精神。语文课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化育他们的精神气质。所以,新课改制定了一个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语文教学要达成这些目标,就应有落实也要有拓展。笔者认为,要做好拓展,还应从这些目标上找答案。
一、从语言的感受上拓展
汉语之美无处不在,从字形的千姿百态到读音的和谐优美,从意义的复杂多变到色彩的绚丽多姿,每一个汉字都形象鲜活。阅读的时候,一个人的感受力很重要。如果学生的语感差,那么不管读到多么富有感情的词语、多么富有思想的句子,他都会无动于衷。在他看来,一篇文章只是一个个汉字的排列组合,没有感情、没有思想、没有吸引力。这就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够从学生的语言感受方面拓展,使学生迅速地感受、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读出文章的感情,读出文章的思想,读出文章的味道。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地诵读吟咏。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是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而这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吟咏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人学语文就十分强调诵读,熟读才能精思,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步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古人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今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朱作仁语)都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具体方法有:
(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又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像《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蜀道难》、《琵琶行》、《我有一个梦想》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2)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能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境界:它抒写了一位多才敏感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重阳佳节,一位少妇,彷徨室内,仰望天际,寂寞无主,总算把漫长的白天熬过去了。可面对着冷清清的磁枕和纱帐,孤枕难眠,直感到一股凉气把浑身浸透。辗转反侧,她又想到黄昏时的一幕:对菊把酒消愁,任随菊花幽香飘满衣袖。当西风卷起窗帘的时候,帘中人就比菊花还要消瘦!反复诵读,学生们是能体到词中的情感的。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指导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如杜甫《登高》一诗的诵读指导:先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题——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然后再逐句指导: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两句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之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能够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4)引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夏丏尊曾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语感是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的。叶圣陶先生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他分析说,“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世界啊!”“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像《雨霖铃》、《声声慢》等诗词,教师也须指导学生驰骋想象感受文学意境。
二、从情感的体验入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
文学作品中积淀了人类所有的情感。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有“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感伤,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欢愉……这些情感往往是作品中最动人的地方,而学生们也有着丰富的内心,纯真的情感。所以我们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培养、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捕捉作者熔铸于作品中的情与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钻研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然后再去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的情感之美。《荷塘月色》历来被誉为经典之作,作者以其生花妙笔绘出的是一幅清新淡雅的荷塘月色图,但透过这幅图画,我们分明触摸到的是作者的“心”非同寻常地跳动。作者徜徉于荷塘,沉迷于月色,正是他痛感于现实的无奈而难以自拔,转而通过那诗化的荷塘月色抒情表意。开篇的“心里颇不宁静”的点染,文中有关树上蝉声和水中蛙声的反衬:“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以及篇末对采莲旧俗的赞美,无不透露出作者那蕴含于心灵深处的幽幽的情思。《再别康桥》一个“别”字,传达出的则是诗人与康桥诀别和为此而油然而生的凄婉。诗人注视着“金柳”在波光里的“艳影”,而那“艳影”的荡动,牵拽出的又是诗人绵绵的情愫。诗人感到了康桥下河水的“柔”,河底泥的“软”,河中青荇的“油油的”招摇,而这些又将诗人也同化了,诗人“甘心”做康河里的“水草”。在不得不默然别去时,也是“轻轻的招手”作别,“挥一挥衣袖”“悄悄的走”……情感是何等的柔细而真纯,而这种缠绵不绝的心绪多少也折射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失望。在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笔者就抓住作者的情感进行拓展,设计的问题是:将《荷塘月色》和《再别康桥》进行比较,感受《荷塘月色》的情感之美。用问题引导学生去领悟文章丰富深沉的情感,变接受式学习为体验式学习。
三、从思维的发展入手
思维素质是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高中语文新大纲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一个人思维的深度能提升他认识的高度。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就要学会思考。新课程提倡学生质疑和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敢于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并有所发现。教师应开掘思路,循序渐进地启发、调动学生求解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
学习《祝福》这篇课文时,学生围绕“是谁杀害了祥林嫂”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探究这一问题前,笔者做了较好的铺垫。先让他们结合文中关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概括这一人物的特点。然后让他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你认为杀死祥林嫂的凶手是谁?在深入地理解小说之后,大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祥林嫂身边的人都是凶手,他们杀死祥林嫂的凶器是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祥林嫂的死和她自己也有很大关系,自觉的奴性性格是她死亡的内在原因。在同学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稍加点拨,小说的主题就一目了然了:“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所以说使学生会思考、有成熟的思想应该是语文课培养的重心之一。
四、从人性的关照上拓展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即从关心人、尊重人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精华——人文精神,从而积淀一些成长和发展必须的优秀品质,以提升人作为精神的存在的生命质量。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由此看来,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人文世界,值得我们潜心开掘其中的人文内涵。那里面有着对整个人类过去、现在、将来的关注与责任。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人类人文精神的亮点,沐浴人性的光辉,使学生受到这种熏染,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成长。
所谓人文性,从感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包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渗透着一种人文精神,强调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包括积淀一个人一生尽可能成长和发展所必须的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等,以期提升人生命的质量。语文教育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就是解决一个问题:给学生留下点儿什么,好让他以后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肖川说得好:“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也许我们很难给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又美好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语文教育是对生命的教育,我们应透过文本本身,对学生的生命进行关照。下面是一堂美国的小学生上阅读课《灰姑娘》的片段:
老师:如果是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自己;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当我们听到孩子们回答“是的”的时候,我们认为没有什么比关注生命本身更重要。对人性关照,才是语文拓展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了解了语文的“真性情”,才能在语文的田地里做好拓展。
(张彦美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 2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