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3期 ID: 148225

  

张爱玲《封锁》的空间形式

◇ (韩)郑雪瑞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张爱玲小说《封锁》中出现的空间形式。《封锁》中的“电车”蕴含着独特的空间意义。与现实时间隔离的电车空间里发生了一对男女的爱情故事,通过这场恋爱故事,我们体会到小说中出现的空间形式的重要性及特殊性。而且我们会考虑“封锁中停止的电车空间”怎样反映当时上海的特殊空间性及作者自己的空间意识。
  关键词:张爱玲 《封锁》 空间形式
  
  一、张爱玲小说的空间形式——《封锁》中的空间和时间关系
  
  情节上的空间形式,是现代小说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现代小说打破了以时间为顺序展示小说情节的传统小说的模式。小说中有很多情节不是按照时间叙述的,而是按照空间并置的。比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朱娜·巴恩斯的《夜间的丛林》等现代小说,作品中展现了空间形式的特殊性及重要性。在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的过程中,张爱玲小说里出现的空间形式是我们要关注的。她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以“上海”、“香港”、“公寓”、“阳台”、“电车”等为主的空间背景具有特殊的空间性含义。张爱玲对空间的描写特别精彩,而且她的作品在情节上有着比较重要的内蕴。笔者认为她在《封锁》中创作的空间形式是非常有趣的,因为遇到封锁,才产生了独特的空间——“电车”。其实在这样“封锁”的情况下,电车比较能强调其空间性,可是我们还要关注“封锁”跟“时间”的关系。虽然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比较重要,可是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时间”的重要性。空间和时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不仅不能分开,而且往往互相影响整部小说的情节。
  《封锁》开头说,“玲玲玲”的声音“切断了时间与空间”。在“封锁”的情况下,电车变成了一个时间停止的、被封闭的空间,好像永远不会停止的时间突然遇到了封锁,就被停止了,而电车里则完全丧失了时间概念。
  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封锁了。摇铃了。“叮玲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
  遇到封锁后的上海街头产生了对立的两个空间——电车外、电车内。笔者认为这一瞬间的情景是非常奇妙的,电车外面的时间没有停止,一直流过去,车外的一些人——老太太、乞丐——还是活生生的,相反,电车内的时间停顿了,剩下的乘客像死人一样非常安静、寂寞。这样对立的情况强调了被封锁分开的电车外和电车内的空间形象和时间流动。可是这两个空间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因为如果没有电车外的空间,就没有相对存在的电车内的空间。
  《封锁》中空间和时间的断绝是故事发生的重要设置,只剩下空间的电车里才会发生故事。虽然电车的空间和现实的时间完全分开了,可如巴赫金说的“时空不可分割的一体性”一样,不能说小说理论上的空间和时间是完全二元化的,它们还是一起并存的。在《现代小说中的空间相识》中约瑟夫·弗兰克也认定了“小说是时间艺术”[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在封锁中丧失了自己的时间,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或者幻想,但回到自己的时间中就丧失了自己的理想或者幻想,只是在“封锁”这一段时间中被分开了。
  但是《封锁》中电车的空间性比时间性还是要重要一些的。因为“时间一停故事就开始了,时间一恢复了故事就没有了”,时间停止后只剩下了空间,没有“封锁中的电车”这一空间,就不会发生两个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吕宗桢和吴翠远的爱情跟时间没有关系,只能在“电车空间”里发生。所以这样的情况可以叫“时间的空间化”,就是时间失去了其连续性、历史性,只剩下了空间里“空洞的现时”[2]。单纯的电车变成了“时间空间化”的一个特殊空间。
  
  二、超越时空——“电车”空间的幻想性
  
  随着“现实——幻想——现实”的情节顺序,我们可以看出《封锁》很明显地分开了“日常(现实)”和“封锁(幻想)”,这样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小说开头、结尾时开电车的人模仿山东乞丐所唱的歌中看得出来,封锁以前的现实和封锁以后的现实其实在一条线上:
  还有一个较有勇气的山东乞丐,毅然打破了这静默。他的嗓子浑圆嘹亮:“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悠久的歌,从一个世纪唱到下一个世纪。音乐性的节奏传染上了开电车的。开电车的也是山东人。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抱着胳膊,向车门上一靠,跟着唱了起来:“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
  电车里点上了灯,她一睁眼望见他遥遥坐在他原先的位子上。她震了一震——原来他并没有下车去!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开电车的放声唱道:“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可怜啊可……”一个缝穷婆子慌里慌张掠过车头,横穿过马路。开电车的大喝道:“猪猡!”
  “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这句话告诉我们,封锁到解锁时间内其实没有发生过什么,一直在同一条线上。好像电车里的一场爱情故事不是真的,完全没有发生过。所以,笔者认为不管是封锁以后的现实还是封锁以前的现实都在同样的线上。
  太阳暴晒的白天,上海的一条街上一辆电车正在运行,让人感到无力和无聊。电车在不断的前行中,突然遇到了封锁,小说的视觉集中到了电车内,同时电车外的世界已经丧失了其意义。我们会感觉电车外和电车内的空间完全分开,电车内展示的是跟电车外完全不一样的空间。电车内的空间失去了电车外代表着的现实时间,这的确是对的。可是我们在分析电车内的情况时,还发现:其实电车内的人物并不都是丧失了自己的时间——几个从公事房间里回来的人继续谈论着、一对中年夫妇还是在唠叨着、医科学生还是画着人体骨骼的简图——只是吕宗桢和吴翠远两个人的时间停止了。
  《封锁》的主要空间是路上突然遇到封锁而停止的“电车厢”,封锁完全切断了电车的时间,产生了幻想性的空间。这样的电车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再是一列电车,而是跟现实完全没有关系的一种空间。张爱玲创作了这场幻想性空间,让吕宗桢和吴翠远开始自己理想的恋爱,他们的瞬间、冲动的爱情在封锁结束后就完全消失了。这表示电车里发生的故事其实没有发生过,没有存在过,完全是两个人的一场白日梦。
  封锁开放了。“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切断时间与空间。一阵欢呼的风刮过这大城市。电车当当当往前开了。宗桢突然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翠远偏过头去,只做不理会。他走了。对于她,他等于死了。电车加足了速力前进,黄昏的人行道上,卖臭豆腐干的歇下了担子,一个人捧着文王神卦的匣子,闭着眼霍霍地摇。一个大个子的金发女人,背上背着大草帽,露出大牙齿来向一个意大利水兵一笑,说了句玩笑话。翠远的眼睛看到了他们,他们就活了,只活那么一刹那。车往前当当地跑,他们一个个的死去了。
  这种幻想空间的意义是什么呢?这样的幻想告诉我们吕宗桢和吴翠远的爱情其实是不能肯定的、不能发生的,所以作者出于这种幻想空间表现了非现实的爱情故事,这代表着每个人拥有的理想。理想只是理想,做了一场猛烈的梦后在我们身边留下的只是怅惘的感觉。这代表了很多现代人对现实生活偶尔感到的一种丧失感、空虚感。
  
  三、《封锁》中“电车”空间的象征
  
  在《封锁》中,街上停止的一辆电车代表着什么呢?首先我们要关注“封锁”本身的意义。“封锁”暗示了当时上海环境的特殊性。一旦封锁开始,整个上海就好像死人一样没有生机,全部都停止了。如果没有“封锁”,就没有产生“电车空间”的意义。那么封锁中的电车空间有什么意义?
  第一,电车是沦陷时代上海的缩影。从历史背景来看,沦陷区的上海空间和封锁中的电车空间恰如“孤岛”一样孤零零地存在着。沦陷区的上海空间跟历史隔断了,完全丧失了未来的时间,像时间停止的电车一样空荡荡地留下来了。被封锁的电车正是“空间封锁”、“时间封锁”的上海。身在沦陷区的张爱玲不知不觉地在《封锁》中反映了自己身处的上海空间,于是,像被封闭的电车一样孤独的上海在作品中出现了。
  第二,电车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理想空间。这完全表现出了作家的意图。空间描写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不但是小说情节的背景,而且是影响整个小说的“空间”。比如《金锁记》中的“居室”、《倾城之恋》中的“旅馆”、其它作品中出现的“公寓”、“阳台”等空间都跟小说情节密切相关。通过这些空间形象,我们会感受到主人公的心理意识,以及当时社会的情况、文化等。通过作品中对空间的描写我们还体会到作者对空间的理解以及她所认为的理想空间形式。封锁前后的日常生活反映了混乱、疲倦的现实生活,所以她要寻找自己的乌托邦,于是创造了封锁中的电车空间。封锁中的电车没有时间,只有独立的空间。在这种幻想的空间里产生了我们的理想——《封锁》中的理想是吕宗桢和吴翠远的爱情,这代表着人们心目中理想的爱情形象。
  电车里点上了灯,她一睁眼望见他遥遥坐在他原先的位子上。她震了一震——原来他并没有下车去!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他们梦醒后的痛苦、失落感非常强烈。封锁中发生的一切完全失踪了,他们又回到现实,一切都没有变化。再怎么做也无法逃脱的现实中瞬间遇到的这场幻想让人有一种奇妙的安慰感。虽然他们都知道自己的理想很难达到,可在不断地追求。幻想的电车空间就是主人公或者张爱玲梦想中的乌托邦。虽然吕宗桢和吴翠远结束了他们的恋爱,可是通过这场梦似的恋爱,他们得到了一些结果——享受虚幻爱情欢悦的同时有着很彻底的现实感。从一辆电车的空间中,我们看到沦陷区的上海与人们意识中的乌托邦。笔者认为除了这些意义外,我们还得关注张爱玲自己对“电车”空间的感觉。《封锁》中的电车像浮标一样一直漂流于封锁中。
  四、结语
  张爱玲的小说存在着其特有的惆怅与欢喜,这惆怅和欢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张爱玲把自己的世界十分充实地投影到自己的作品中,小说中多次的空间和时间展示都深刻地反映了她自己的人生,所以读者通过阅读她的场面描写,可以感受到她的世界。在《封锁》中的电车,被封闭的空间、被断绝的时间中,她想说的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封锁》有很多含义:一方面张爱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幻想的空间以安慰现实中的人们;另一方面她用《封锁》让读者产生跟现实隔离的理想。在《封锁》中我们看到了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之间,孤军奋斗的现代人的形象,他们促使我们不断地寻找现实中的“封锁空间”。
  
  注释:
  [1]虽然他认定时间的重要性,可还是说“虽然小说是时间艺术,可是现代小说打破了用时间流方式叙述的模式”的意义,这是跟传统小说不同的地方。
  [2]吴晓东,《“阳台”:张爱玲小说中的空间意义生产》,现代中国,第9辑,2007年7月。
  参考文献:
  [1]董洪国.瞬间与永恒—论张爱玲小说的空间形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
  [2]冯爱琳.时间意识与张爱玲小说[J].惠州学院学报,2003,(1).
  [3]官雅娟.封锁传奇——传奇的建构与解构[J].安徽文学,2009,(8).
  [4]胡亭亭.张爱玲的世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5]吴晓东.“阳台”:张爱玲小说中的空间意义生产[J].现代中国,2007,(9).
  [6]约瑟夫·弗兰克等著,秦林芳编译.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7]张爱玲.封锁[A].张爱玲集[C].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郑雪瑞 北京大学中文系 100871)

张爱玲《封锁》的空间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