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3期 ID: 148264

[ 王洪娟 文选 ]   

复杂性理论视域下的语文课程新理念

◇ 王洪娟

  近半个世纪以来,语文教学改革走过了一段又一段艰难的历程。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强调能力和智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八十年代中后期强调非智力因素,提出“培养非智力因素”;九十年代以后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全面总结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但是,用复杂性思维重新审视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将会发现其中的许多原理、命题和模式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局限与困境,这与研究者对语文教学的复杂性的认识不够有关。
  因此,我们把复杂性理论引入语文教学,把教学中复杂性、偶然性、或不确定性因素作为教学的本质特征来加以研究。
  
  一、复杂性的新理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科学研究与探索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走近复杂性。复杂性意味着科学观念的一次根本性调整与反思,意味着对简单性原则的一种时代性的超越。
  “复杂”一词在我们的口中经常被提及,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事物的种类、头绪等)多而杂。”这种一般的概念解释与哲学层面的“复杂性”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哲学层面对于复杂性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与“复杂”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属性,如非线性、混沌性、模糊性、整体关联性、分性等概念、理论的研究。
  哲学层面的“复杂性”概念有三层含义:复杂性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复杂性是客观事物层次之间的一种跨越;复杂性是事物跨越层次的不能用传统的科学理论直接还原的相互关系。[1]
  复杂性问题的凸显是对当代思想的重大挑战,它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思维方式有三大支柱——有序、分割和绝对理性,但这三大支柱被现代科学的发展所质疑。那么,怎样在一个含有盲洞和缺陷的理论中前行,是复杂性思维所要迎战的首要问题。
  复杂性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复杂性的范式。复杂性思维提出了源自于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三论和自组织观念:不确定性、不可分割性、非线性。但是复杂性思维方式并不是传统思维方式的对立面,它是与其进行整合的,在它所建立的元系统里面,复杂性思维方式并不排除传统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思维方式规定了分解和化归,而复杂性思维方式则要求在区分一切的同时联系它们。
  一般说来,科学主义的简单性原则往往与基元性、客观性、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可逆性、重复性、平衡性、可量化性、线性、清晰性、实证性、中立性等密切相关。由此而产生出线性因果的观察视角和还原论的研究思路。然而,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却发现了许多与组织性、主观性、偶然性、突变性、不可逆性、非单一性、不可量化性、非线性、混沌性、模糊性、非中立性等密切相关的现象,而且它们对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生命的产生与律动、系统的组织与建构还是微观世界的探索与解读,神经信息的产生、保存、传输与破译等,都存在着简单性原则无法解释的无数的复杂现象。人类认识又一次发生着变革。
  
  二、语文教学的复杂性特征
  
  复杂性理论和复杂性思维给当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教育、教学科研以重要的启示。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也可以说,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教育科学本身的复杂性必然要求以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态度来加以把握。
  语文本质上是由语言构成的复杂体。但除了语言文字构成的文章、语文知识要素之外,还包括“人”的生活、文化、情感、价值观等更为复杂的要素。语文是人对于生命、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阐释与表达,“语文是一种知识,但更是我们生命的营养,一旦缺乏,生命就会苍白;语文是一门科学,但,更是我们生命健康的一种元素,削弱了它,我们就会缺乏必要的生活力量。”[2]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复杂的构成体。语文是一个语言的世界,对于思想的表达交流和对于语言的运用与理解构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卡西尔认为,人是创造和运用语言的动物,人不仅生活在一个物理的世界和生物的世界,也生活在一个社会和语言的世界。语言构成了人文世界的重要内容。[3]因此,语言和社会生活中的人,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复杂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对象。语文学科与其他自然学科比较,它具有更多的主观性、个别性,价值多元性和理解性,更需要使用人文社会学科的独特方法来深刻研究语文教学的复杂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视角从简单思维到复杂性思维的转换,为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的实施带来诸多启示。语文教学的和谐是指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配合和协调,多样化的统一。语文教学过程是由教与学各种要素的复杂联系构成的,如果这些要素及其复杂联系达到了配合协调和多样统一,整个教学过程就会表现出整体和谐美。
  第一、语文教学要素的复杂性。教师、学生、课本是教学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在复杂科学视角下,三者的关系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尤其是作为教学主体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根本的变革。两者不再是对立的授受关系而是基于人格平等的对话关系。
  第二、语文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思维。科学主义的简单性原则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部分的集合,事物的本质不在它的整体中,而是由其组成部分所决定的。复杂性思维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有机的系统整体,都具有其组成部分在孤立的状态下所不具有的性质。复杂性思维认为各组成要素之间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必须以整合的思维方式去考察事物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因素、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诸多因素、主体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鉴于此,我们必须以整体性的眼光来思考教学目标和这种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课堂教学实践应关注“整体的人”,而不是人的各个部分。
  第三、语文教学过程的突现思维。突现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拔节现象,是事物从一个发展阶段向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渡的临界点、转折点,是事物发生性态变化的关键点。复杂性思维认为系统具有变无序为有序的自组织能力,它善于在随机涨落中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统一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科学设置、合理运用这样的突现点,让课堂教学能够保持一种不断变化的节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发现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四、语文教学过程的历时性思维。历时是一种无序中的有序现象,是复杂的秩序化,更是一种新的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复杂性思维反对科学主义中的还原性原则,复杂性思维认为人文社会现象中的事情是不能够进行还原的。比如一堂语文课,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他可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我们不能再从头来过,更不能从结果中去还原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因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个体,而个体的反映基于特定的环境,即时环境已经改变无法还原。
  第五、语文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思维。这是一种以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们取得的成绩和其发展的潜在可能空间作出评价。首先,要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其次,要把评价定位成一种个人化行为,针对个人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评价,而不是用单一、绝对的标准去评价不同特点的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特定关系之中的存在。需要强调的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特性,反映出师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正是这些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个性,形成了语文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独特性,也不会有创造性。张扬个性既是教学新理念,又是教学新策略,有助于解决教学要求的统一性、规范性和儿童个性的多样性、复杂性的矛盾。
  通过对语文复杂性本质的认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特点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它能更加充分地实现多元化发展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注释:
  [1]吴彤:《复杂性研究的若干哲学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1期。
  [2]池莉:《第二声啼哭》,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2期。
  [3]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吴彤.复杂性研究的若干哲学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
  [2][3][8]欧阳康.复杂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J].哲学研究,2003,(7).
  [4]池莉.第二声啼哭[J].语文教学通讯,2000,(12).
  [5]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6]埃德加·莫兰著.复杂的思想:自觉的科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卢建筠:自组织教育与他组织教育的实践差异[J].现代教育论丛,2007,(5).
  [9]克劳斯·迈因策尔.复杂性中的思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0]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11]杨淑子.科学人文和而不同[J].发现,2002,(11).
  
  (王洪娟 山东省临沂大学沂水分校 276400)

复杂性理论视域下的语文课程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