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3期 ID: 148263

[ 张庆营 文选 ]   

语文教学——切莫在喧嚣中迷失自我

◇ 张庆营

  摘 要: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应再度审视反省,针对实际问题,结合课程特点,积极稳妥地推进课改进程,切莫在喧嚣中迷失自我,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 写作 讨论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耗时多,效率低,“少慢差费”似乎是个不争的事实,人们对其诟病甚多,《北京文学》《中国青年报》等报刊连续载文揭露和批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种种弊端“积重难返”、“误尽苍生”,在文学界和教育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可以说,企望语文教学的改革,已不单单是语文教学领域的意愿,更成为引人瞩目的社会性话题。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进行研究与实践,努力探索“多快好省”的教学方法,以求尽快改变母语教学在国人心目中的不良印象。诚然,一浪高过一浪的语文教学改革确实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一大批优秀的语文特级教师脱颖而出,各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纷纷建立,对大面积提高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应再度审视反省,针对实际问题,结合课程特点,积极稳妥地推进课改进程,切莫在喧嚣中迷失自我,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
  
  一、阅读:用琅琅书声替代乏味的肢解
  
  “千教万教读为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手段就是读,读是语文学习感知的过程、积累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字词的识记、文本内容的理解、深邃意境的感悟和丰富多彩语言的积淀,都可以通过读来完成。但纵观时下的语文教学,“读”的现状并不容乐观。还有相当多的教师偏于工具性、技术性的训练,忽视了生命体验的投入和对文化韵味的涵咏,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课文讲解,纠缠于一字一词的解释,沉迷于段落层次的划分,热衷于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的总结,却单单忽视了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的训练,即使一些公开课上为取悦听课教师而安排的少量阅读,学生往往也是被牵着鼻子读,心口不一,读与思剥离,导致课堂中的读看似热热闹闹,并无多大实效。
  古语有云“书百千遍,其义自见”,心理学研究也一再证明阅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认知过程。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更要牢固树立“以学为主,以读为线”的崭新理念,抓住文本关键,稍作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反复阅读,引导他们在读中进行积累、感悟、赏析、评价、质疑、总结,在读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真正让琅琅书声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二、写作:用真情实感替代苍白的语言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水平。作文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从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习作课一直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模式,很多老师往往还是“一个题目一节课”,随便出一个题目,便不管不问,拉把椅子开始坐班,缺少必要的点拨与指导;学生则消极应付,草草了事,作文假话空话连篇,语言苍白无力,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抄袭杜撰更是屡见不鲜。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成了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学生“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怕作文,厌作文,一到作文课,学生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作文成了他们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苦不堪言!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首先,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有趣的写作情境,着力启发学生“好之”“乐之”,使他们萌发对作文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作文教学中必须有效地将读、写结合起来,注重发挥经典名篇的示范作用,以读带写,以读促写,使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得到提高。另外,教师要积极写作下水作文,和学生同题同时作文,真正体味学生作文的甘苦,从而达到以情煽情,以文育文的目的。总之,作文教学必须置身于课程改革的全局之中,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体验的基础上,以我手写我心,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唯有如此,作文课堂才能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学生心中美好的向往。
  
  三、讨论:用深入高效替代表面的热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适应课改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强调合作精神,于是“讨论”走进了课堂,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无论什么内容,“讨论”了再说,在各种听评课活动中,“课堂讨论是否热烈、充分”也成了评价学生参与度和主体地位体现的唯一标准。一夜之间,“讨论”似乎成了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时尚。殊不知,课堂讨论也是一门艺术,是一把双刃剑,组织得好,可以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大面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联想和想象等多种能力,达到互相启发、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反之,如果组织得不好,就会流于形式,把语文课上成“放羊式”,乱哄哄,闹剧迭起,甚至失控。
  实践一再证明,课堂讨论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展现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彼此的成果。讨论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讨论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下进行;不仅同学之间可以讨论,师生之间、家长和子女之间也可以讨论;不仅仅围坐一团,七嘴八舌是讨论,有时学生之间的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个动作也是心灵的碰撞,亦是高效的讨论。另外,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也并非全是靠讨论这一种办法来提升的,博大精深的母语教学,有时候需要讨论交流,有时候需要凝神静思,有时候也需要美读激情。所以说,教师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要善于合理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质疑问难,更要善于梳理总结,对于有价值的共性问题,可以适时进行深入的合作探究,展开热烈讨论;对没有价值的个性问题则要及时排除,以免学生的学习游离于文本之外,让浮躁喧嚣的讨论冲淡了主题,影响了课堂效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文教学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发扬光大的历史重任,更寄托了十亿国人爱国爱家、文明昌盛的愿望。语文教学改革每迈出一步,都会引来无数殷殷期待的目光,所以,我们的头脑要清醒,步履要稳健,切莫在改革的喧嚣声中迷失自我。
  
  (张庆营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教研室 271404)

语文教学——切莫在喧嚣中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