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3期 ID: 148252

  

合成空间理论对庞德《地铁车站》的解释力

◇ 刘燕 李恒

  摘 要:概念整合是人们进行思维和活动,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作为一种一般性的认知操作方式,其强大的阐释力已被广泛地应用到了词汇、句法、幽默话语以及文学作品研究中。本文先通过合成空间理论对庞德意象主义“标本诗”创作及解读方式进行分析,再结合关联理论更深入地探索不同解读方式的产生原因及问题。
  关键词:庞德 《地铁车站》 合成空间 意象
  
  一、理论依据
  
  概念合成理论是由Fauconnier & Turner(1994)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共同提出的,后经他们以及其他研究者的进一步阐发,已广泛应用于解释语法和语用现象。概念合成理论假定了四个空间构成的基本网络结构:至少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这个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概念结构;合成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来自其他空间的元素相互作用。输入空间中包含与概念相关的信息,这些概念因受到外界的刺激而被激活,但不是所有输入空间的信息都可以投射到合成空间,只有与局部理解所需要的信息相匹配的成分才会投射到合成空间。由于选择性映射的存在,所以不同语言的使用者甚至同一种语言的使用者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会从相同的输入空间中获得不同的合成空间,创建不同的理解含义。
  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基本上有四种:简单型整合、镜像型整合、单域型整合和双域型整合。概念合成是一种潜意识的思维过程,各种不同成分因为相互关联而合成,并且被认为是日常思维和语言行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理论的描述能力太强,几乎可以解释任何现象,因此也就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福克纳和特纳于1998年提出了一系列的最优化原则,或者说是最有效使用概念合成理论的制约条件:除了要遵循跨空间映射、选择性投射、建立类属空间、建立合成空间、发展层创结构等构建原则外,还要受到诸如压缩原则、拓扑原则等一系列指导原则的限制。概念合成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其强大的阐释力,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文学作品的研究中。作为文学的特殊文体形式的诗歌语言能否通过合成空间理论被成功解读和阐释呢?笔者以庞德为体现其意象概念而作的短诗《地铁车站》为例,用合成空间理论分析解读这首诗歌的创作过程。
  
  二、实例分析
  
  这首诗歌与庞德提出的意象齐名。全诗只有两行,共十四个单词: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从庞德写作这首短诗的运思过程分析,当庞德看到一张张漂亮的脸庞时,他产生了某种情感,于是想用另一种东西表达出这种情感,这就如同我们分析概念空间时,只有输入空间1:一张张漂亮的脸庞。庞德之后每天都在苦苦寻找能与之对等的情感体验的表达式,然而当灵感到来,他找到的对等物不是文字,而是想象中的一小片色彩,即一张张漂亮的脸庞如同一小片色彩;看似两个概念空间已经形成,问题是一张张漂亮的脸庞是庞德看到的视觉图像,而一小片色彩形成于庞德的想象之中,两者没有抽象的相似性,从合成理论的观点看,意义建构始于语句的整个整合网络,该网络共包括四个心理空间:类空间、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和最终产生新增意义的合成空间。类空间位于整个概念整合网络的上端,对各输入空间起到连接作用,制约并影响着语句的意义建构。如果按照概念合成理论的四大空间要求,到这里没有形成类属空间,所以笔者暂且把一小片色彩看成庞德想象中的隐性输入空间的内容;作为诗人,庞德最终还是要借助于语言文字来表达这种情感体验的,但他自己也觉得这样会破坏他想象中的那片色彩所带来的感觉,“如果我是一个画家,如果我经常能够产生那种感情,如果我有专心致志于画笔和颜料的那种能量,我可能会创建一个新的绘画流派,专门以色彩的组织寻求表达”。几经斟酌之后,他把这“一小片色彩”表达为“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想象中难以名状的色彩变成了肉眼可及的花瓣,同样是人们可以看到的视觉图像,一张张面孔与树枝上的花瓣也可以抽象出共同的特质:漂亮,美好却也容易消逝,这样处于整合网络上端的类属空间形成,我们可以依次把中间部分的图1表达出来:
  
  
  图1 类属空间模式示意图
  两个输入空间确立后,相互之间发生映射关系,并最终促成合成空间的形成。合成空间的成立标志着语句意义建构的完成和实现,含有输入空间并不具有的新增概念构成信息,也就是语句表达和传递的意义。居于整合网络的底部便是整个语句在特定语境下意义建构中的新增意义所在,即所谓的合成空间的概念构成。从合成空间的理论出发,笔者试图从已经确立输入空间的诗歌中找到新增意义,以此来实现整个整合网络的终端;短短的两行诗给读者提供的概念信息不多,笔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语句内容反映到各个输入空间中;输入空间1:theses faces in the crowd, 人群中的这些脸庞,诗句中还有一个名词来形容这些脸庞,按照输入信息的完整性,这个词也要列入输入空间1,但是问题在于这个词的意义可以有很多解释,笔者暂且取用庞德在回忆录中提到的关于这首诗的创作经历时所用的意义,即露面,出现;输入空间2: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湿漉漉的,黑黝黝的树干上的花瓣。
  根据单域整合理论分析,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只有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并经过扩展形成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这里人群的脸庞和花瓣之间建立了对应连接,但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仅仅来自输入空间1,即人们来去匆匆虽然忙碌却也美好。这就好比传统的源域——目标域隐喻,源域为提供组织框架的输入空间,目标域为人们要重点理解的另一输入空间,读者可以借助对湿漉漉,黑黝黝的树干上的花瓣的不同理解来解读庞德所表达的看到人群中这些脸庞的情感体验。正如黎志敏教授所说的,“《地铁车站》通篇只是一个比喻而已,第一行之中的faces 是本体,第二行中的petals是喻体。”如果真的可以按照这个整合理论来分析这首诗歌,那么在得出整合网络的最低端合成空间的意义之前我们就可以获得这种信息了,位于两个输入空间之上的类属空间已经体现了这种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即抽象的相似性,不仅是类属空间成立的基础,也是概念隐喻形成的基础,既然从顶端就已经确立了人群中的脸庞和花瓣之间的概念隐喻关系,读者又何苦再去分析两者这样那样的框架结构;既然诗歌的意义已经建构成功,那么又何须麻烦形成最终的合成空间和层创结构;这样就意味着四大空间不完备也可以完成意义建构,然而这样就违背了概念合成理论的原则,理论分析失败。
  根据双域整合理论分析,两个输入空间中不同的组织框架均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同时包括来自两个输入空间部分结构。输入空间1为人的世界,输入空间2为自然界,跨空间映射在“人群的脸庞”与“树干的花瓣”;“脸庞的美好”和“花的美好”之间建立对等连接。合成空间的组织结构从输入空间2中提取具体的结构,如花瓣的美丽,再从输入空间1中提取对比关系,并经过组合,完善,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结构。概念合成理论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跨空间映射,建立一个与输入空间不同的组织框架,完成诗歌的创造性,得出新一层的含义;但是仅仅以诗句中提供的文字信息,笔者只能在组合过程中将人类脸庞的美好联想到花瓣的美好,而后得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即人美如花瓣,除此之外,也没有得出其他的含义,所以不确定这样的组织框架能否称得上有创造性;如果假以更多的文化图式,会不会得出不一样的释义,于是引入最佳关联原则,运用隐性空间复合模式来解读这首诗歌。
  
  三、关联理论的引入
  
  概念合成理论研究的是言语信号指代的数个输入空间相复合的情况,称为显性空间整合模式。读者看到的语言文字信息为显性输入空间的信息,它的功能是直接或间接地呈现作者要传递的概念结构的部分信息并激活语境假设,而读者在理解诗歌内容的时候,一定会做出相应的语境假设,尤其是想象力丰富的人或者比较敏感的读者会有更多的联想,这种联想代表隐性输入空间的信息,它可以使语义增生,也可以使释义具有语境灵活性和多维性。根据Sperber & Wilson(1986/1995)提出的最佳关联原则,合成空间接收和整合显性输入空间与隐性输入空间映射过来的概念。概念在复合空间中得到处理后所产生的结果可以表现为判断、结论或预测。读者通过短短两行的诗句,获得人群的脸庞和树干上的花瓣两个显性输入空间,再通过隐性输入空间的空间组织框架“花开花谢,美好而又短暂”与输入空间1建立对等连接,可以在合成空间中得到不同的组织框架“人的脸庞美好而又短暂”,的确得出了新一层的含义,也有了显著的创造性,然而这样形成的新创结构又完全违背了诗人写作这首诗歌的目的,他在回忆录中也提到自己创作的初衷只是让大家能感受到那种瞬间拥有的美感。
  这里还有另一种对这首诗歌的解读,从各个方面也完全满足上述的关联原则,然而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更加背道而驰:潮湿的树枝,容易使中国读者联想到下雨;潮湿树枝上的花瓣,理解成“被风雨打落的花瓣”(这种文化图式是中国读者特有的,隐性输入空间信息的形成受到历史性思维的影响,中国古代诗歌中潮湿花瓣的惯性隐喻关系);花瓣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女人,于是很容易解读为一首暗示被人抛弃的女人的凄惨命运的作品。
  
  
  图2 隐性空间复合模式示意图
  如图2所示,运用隐性空间复合模式,大多数中国读者在理解这首诗时,读到:湿漉漉,黑黝黝的花瓣最先联想到的是不堪风雨的摧残,花落知多少的一幅凄惨的画面;再把这个隐性输入信息与显性输入信息即人群中的脸庞合成,暗指命运悲惨,如同花瓣的女人的脸,自然而然就会理解成被人抛弃的女人一闪而过,那种可怜的样子如同被雨水打落的花瓣。如果不去追究庞德写作这首诗的初衷,这样的解读也是有理有据的。更何况诗歌短短两行,读者能输入的显性信息本来就很有限,更多的只能依赖想象力去补充字里行间没有表达的信息。
  
  四、结语
  所谓概念合成就是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加以匹配,并有选择地将各自的元素部分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合成空间,并由此形成层创结构。在合成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无意识地吸收大量背景知识以及概念结构来完善组合空间的结构,也可以通过想象扩展和建立合成空间。合成空间理论在合成过程中,人们无意识地吸收背景知识及概念结构来完善组合空间的结构,但没有严格说明这种无意识吸收背景知识的程度和广度。对于诗歌语言的意义构建过程而言,会因为其语言及意境的特殊性而加入读者更多的背景知识和想象空间,正如以上的分析举证,诗人创作过程有其一定的意义传达目的,而不同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甚至会出现完全违背诗歌本来想要达到的意义的理解方式;虽然可以引入关联理论与合成理论结合分析,但问题在于这种分析只是在得到某种解读方式的结果之后去分析这种理解的成因,也就是不同的结果会导出不同的原因,那么就不能简单笼统地说用合成空间理论阐释诗歌,或许说运用这种理论分析不同的解读结果会比较贴切些。
  
  参考文献:
  [1]黎志敏.庞德的“意象”概念辨析与评价[J].外国文学研究,2005.
  [2]朱永生,蒋勇,徐健.评Coulson的框架转换理论[J].外语与翻译,2002.
  [3]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4]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王文斌主编.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李福印编著.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刘燕,李恒 青岛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266510)

合成空间理论对庞德《地铁车站》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