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2期 ID: 147826

[ 张大文 文选 ]   

标点效用与语感训练

◇ 张大文

  标点符号作为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同样可以唤起我们对语感的追求,并且深入思考行文至此,用这样的标点符号而不用那样的标点符号来辅助表情达意的道理,从一个侧面体验语文教学规律对于每一篇课文的每一个角落的渗透力,并且选择典型并牢记于心,从而终生受用。
  一、句号预示语感
  巴金在《灯》一文中谈到灯光的作用时,这样说: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一个异乡人——指路。
  我们往往会把第一句的句号点作冒号,殊不知冒号只能管到下一句的句号。但在这里,此后五句都是属于“这样的经验”的。为了管到底,它本身只能用句号预告这“经验”的复杂意义,让我们早作准备。
  二、逗号拨正语感
  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一文中这样写赵长城:
  这段长城高处达五米左右,土筑,夯筑的层次还很清楚。
  在这里,“土筑”后面的逗号是很有作用的,它使“土筑”与“夯筑的层次还很清楚”两个分句并列起来。“土筑”的“土”,名词作状语,表用材,即“用土筑成”之意;“夯筑”的“夯”,名词作状语,表方式,即“用夯砸实地筑成”之意。有的版本不慎在逗号处用了顿号,仿佛也通:一层土筑、一层夯筑,层次是很清楚的。实则大谬不然,完全误导了语感。
  三、顿号提示语感
  邓小平在《讲讲实事求是》一文中说:
  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
  在这里,“忘记”、“抛弃”、“反对”三者所反映的情况一个比一个严重,所以用顿号表示递进;在“抛弃”与“反对”之间是可以用顿号的,但用连词“甚至”强调更明确。下文“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者是并列的,它们共同组成了“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在“根本观点”与“根本方法”之间用逗号,是因为这三者综合起来,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意义,又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如果二者之间用了顿号,就要误解为上述三者有的是“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了。
  四、分号调整语感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在记述冯铿女士和柔石的有关细节后,作了严格的自我批评。而这种自我批评,又与用分号或不用分号有着密切的关系。请看:
  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
  这里有三个“疑心”,一般说来其中可用两个分号。但是,第二个“疑心”句以后赫然写上了句号。这就引起我们这样的思考:鲁迅是用“疑心我自己”来否定前面两个“疑心”的内容,他是在责己扬人,说明年青人敢想敢做的好品质。为此,前面两个“疑心”先要句断为一体,才能明确被否定。
  无独有偶。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论述对中外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时,即逃跑主义、虚无主义、投降主义,这样写道:
  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这里的“孱头”、“昏蛋”、“废物”,既然都是错误的态度,那怎么在其中不用两个分号,而是用一个句号分两半呢?原来,这个句号告诉我们:前面两个是极“左”,后面一个是极“右”。如果代之以分号,便淡化划分,混为一谈,就使句意走样了。
  五、冒号接通语感
  鲁迅在小说《祝福》中通过冒号寄寓语感: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里两个冒号,清晰地表达了作者不用文字就已说明的意思。前一个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用来提起下文;而且完全符合冒号管到下文第一个句号的规定,句号之前应该也只能用上两个分号来说明变化之大。后一个冒号表示总结性话语之前的停顿,用来总结前一个句号后的所有文字内容,并引出总结。先写她的两手所提所拄的东西是又破又裂的竹篮和竹竿,已经唤起我们对“乞丐”形象的预感;后加总结,我们便纯乎进入他的构思了。所以最好的语感就是读到前句,已经想到尚未读到的下文。而冒号,就起一个要我们停下来想一想的作用。
  六、引号打动语感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谈到,我们实在被列强“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如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远眼光,自己来拿。现在的问题是,“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一句中,“完全国货”何以要用引号?其中的“国”所指为何?
  显然,“各种小东西”都是日本生产了倾销到中国来的,但之所以在商标上都印着“完全国货”四个字,是为了欺骗中国的顾客。中国的顾客看见汉字“完全国货”,便以为此“国”必指“中国”,便唤起爱国之情而购买,却不料是日本的私货。可见此处的引号,虽是直接引用商标字样,实际上是寄深意于读者自觉的语感。
  七、括号定位语感
  曹禺的《雷雨》是这样安排剧情的:一天,侍萍由于繁漪要她领回女儿四凤来到周家,她一看到熟悉的家具和柜上自己的照片,就悲叹命蹇,打算立即离开;只是由于客观上(如周朴园已进客厅)和主观上(如想见自己的儿子周萍)的原因,侍萍留了下来,并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了解到他三十年来所虚伪地维护着的周家秩序,是建筑在侍萍的自尽和外人的遗忘基础上的,所以,当他估计到活着的侍萍的到来必将打破周家秩序的时候,就撕下伪装,暴露出凶残的本性——前妻绝不能进门相见,只考虑在门外以钱相助——就叫侍萍下去了。这时,鲁侍萍说: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鲁侍萍在对话过程中已从另一面看到了周朴园虚伪的表现,决心留下来亮出身份对他作彻底的揭露:你没有事了?我正有事呢!而涌出的气愤的眼泪就是这种决心的表示。剧作者特地用括号提示演员此时的表演要领,实际上就是在逻辑上启发演员或读者应有的语感,所以不可小觑。
  八、问号强化语感
  《雷雨》接下来的情节是侍萍亮出身份,周朴园顿感事态严重:一是对周家秩序的威胁,二是既然四凤的母亲与侍萍合而为一,也就意味着鲁贵的介入。于是——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这一是问到要害上了,我们从这个问号体会到问句的潜台词是:你来敲诈我吗?其实,侍萍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便回答:“不是我要来的。”这句实话在周朴园听来,问题更大了:一定是鲁贵要通过她来敲诈自己了。于是问:“谁指使你来的?”直到侍萍说了是“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才放心地转移话题。
  九、叹号警示语感
  鲁迅《祝福》一文,写鲁四老爷在祥林嫂被婆家抢走后——
  “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里,“可恶”而加上叹号,可见可恶之极。究竟有哪些原因呢?首先是沉渣泛起,祥林嫂进门第一天,四叔听说是寡妇,就皱眉;其次推想她是从婆家逃出来的,现在证明是事实;三是亲耳听到婆家把她抢走的全过程,现在越传越广,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声誉;四是卫老婆子把祥林嫂荐来,现在又合伙劫她去,不成体统。只要任何一点触动了鲁四老爷,他就会脱口而出,更何况现在四点俱来,那是非加叹号不可了!
  十、省略号启发语感
  四叔厉声斥责“可恶”以后,却用“然而”一转折,若有所思。我们应该怎样猜度他的无声之言呢?这便是省略号给我们的启发。
  一声“然而”,一定是逆“可恶”所指的方向倒退回去,恢复了他作为封建礼教卫道士的嘴脸。省略号所表示的意思是:婆家把祥林嫂抢回去,自有权力,自可主张,夫有夫权,族有族权,情有可原,理所应当。
  十一、破折号派生语感
  茨威格在《世间最美的坟墓》(张厚仁译)一文中说: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这个破折号承接上文来解释、引申。在这个句子之前,已极言托尔斯泰墓之朴素,此句又介绍四周几乎没有什么保护的措施。那么,是不是由于墓极朴素以至没有什么可保护的呢?破折号后面的句子就纠正了这个错解:先从外因看,只有人们的敬意保护了托尔斯泰的安息,与此相反的是,人们的好奇破坏了其他伟人墓地的宁静;但从内因看,正是托尔斯泰墓地那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剧烈震撼着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而那些豪华的墓地只能引起人们的好奇与琐碎的评说而已。所以,破折号既联系了它前后句子的意思,又引申了它后面句子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作用可谓大矣。
  十二、文言断句应用语感
  文言断句的过程,就是启发语感的过程。请看下文。
  郡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李渔《芙蕖》)
  这则短文极言芙蕖之观赏价值。先与群葩比,说明芙蕖观赏期之长;接着再分层说明芙蕖整个生长期均可观赏——荷钱出水可观赏,茎叶既生可观赏,开花前后更可观赏。再从文字来看,许多虚词或在句首或在句末或在句中。以上几点从内容到形式提供了语感,方便了标点。现一一加点如下。
  郡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本文讲标点符号的效用,实际上是从标点符号的角度来研究课文作者,循着表达这样的思想感情要用这样的语言文字(包括标点符号),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的写作思路走,沿途一站一站地设置了一个个语感的点子的效果;亦即研究我们循着语文教学规律、跟着作者走,一站一站地领悟一个个语感点子的时候,能否跟课文作者的思路一一合拍。总而言之,这种效用,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要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
  
  
  (张大文上海复旦大学附中200433)

标点效用与语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