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3期 ID: 148217

[ 王菲莹 文选 ]   

去住知何处,空将一剑行

◇ 王菲莹

  摘 要:唐传奇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武艺高超的侠客形象。《太平广记》就将这类传奇单独归入了“豪侠类”中。我们在分析这类作品时,发现绝大多数的侠客最后都不外乎于遁世的结局,不是归隐江湖无迹可寻就是遁入空门远离俗世。而唐代社会的宗教盛行、社会文化心理及市民的“尚奇”偏好都对这种结局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唐传奇 遁世结局 原因
  
  在唐传奇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以侠客为主要描写对象以及侠客作为配角对主人公的命运起重要的作用的作品。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武侠小说。
  这类独特的题材很早就引起了文人的关注。《太平广记》的“豪侠类”中,共收录作品25篇,其中是唐代武侠题材的共22篇。还有一些没有收入其中的如《无双传》、《谢小娥传》、《郭代公》等,也是武侠小说中的重要篇章。纵观这些作品,在具体写到侠客结局的篇目中,他们的归宿基本不外乎“事成拂袖去,不留身与名”这样的结局。他们在行侠仗义之后,大多归隐江湖无迹可寻或者遁入空门,淡出尘世。
  比如红线告别了薛嵩后,“遂亡其所在”[1],聂隐娘“自此无复有人见隐娘矣”[2],谢小娥报仇后,遁入空门,“扁舟泛淮,云游南国”[3]。出现这种相同模式的结局并不是巧合,这与当时的宗教、社会文化心理、市民的“尚奇”偏好存在很大关系。
  
  一、宗教影响
  
  隋唐时期宗教在社会上十分盛行,佛道思想广泛流行于民间,对底层百姓和上层统治者、知识分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李白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而王维“以佛入诗”,是名虔诚的佛教徒。佛道思想同样对善写传奇的文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学者认为《虬髯客传》的作者为唐代著名的道士杜光庭。而袁郊之父袁滋为唐代信奉道教的名士。
  这些武侠作品中也呈现出与佛道两家存在密切联系的现象。如兰陵老人、僧侠等本就是佛门中人或道家子弟。而另外有很多人物也与佛道两家脱不了联系。如聂隐娘曾学武于一老尼,算是半个佛门弟子。红线在采取行动前“额上书太乙神名”[4]。谢小娥报仇成功后也遁入了空门。
  同时,侠客们使用的绝世武功和神秘法术,也有一定的宗教渊源。比如轻功、剑术、用药都是道家的传统功夫。车中女子、贾人妻、昆仑奴都有飞天术,能“契囊逾垣而去,身如飞鸟”[5],“负生与姬,而飞出峻垣十余重”[6],剑术了得的也很多,僧侠“俄自臂间抽出两物,展而喝之,即两口剑。跃起,在寄头上盘旋交击”[7],老尼为聂隐娘“开脑后,藏匕首而无所伤”[8]。他们也非常善于炼丹用药,《聂隐娘》中曾出现过一种化骨药水:“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见;以首入囊返主人舍,以药化之为水”,“拽出于堂之下,以药化为水,毛发不存矣。”[9]大概后世的“化骨绵掌”脱胎于此。不仅如此,聂隐娘还非常善于使用幻术。红线能夜行千里,神行术十分了得。
  很多佛道的思想在这些武侠传奇中也有体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报仇为主题的,《贾人妻》、《谢小娥传》,就是宣扬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而红线关于自己前世身份的讲述,也体现了佛家的“轮回观”。
  由此我们也可大胆设想这些小说遁世的结局,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佛道隐逸思想的影响。佛家讲求舍弃名利,摒除世事专心修行。而道家讲求功成身退,所谓“功成身遂退,天之道”。李白一生奉行的生活原则就是功成身退:“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而出现在传奇中的侠客都是“功成身退”的典范。他们往往在行侠仗义之后不知所踪,给人无限遐想。同时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将佛道精神注入其中,使人物具有了半神的气质,而“不知所踪”的结局,又增添了宗教的神秘气息。
  
  二、社会文化心理影响
  
  龚鹏程在著作《唐代思潮》中将唐代的侠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游侠,一类是剑侠。游侠中除了一些杀人越货、打家劫舍的地痞流氓外,还有一批地位身份高贵的豪贵少年及带着游侠气质的知识分子。游侠养士,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心态、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李白年轻时就曾托身游侠,“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当然另外也有一部分侠者拒绝这样的转化,不愿意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其力量,而笃意于原有侠义的传承。重私人之间的然诺恩仇,基于公众的利益和秩序;保持着睚眦杀人、亡命作奸的传统,其原始性也因此而愈发增强了,逐渐趋向神秘化,而成为剑侠。”[10]
  剑侠与游侠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剑侠身份隐秘,不为人知。他们的出现如昙花一现,随即隐没于江湖,不知所向。因此,在唐传奇中出现的侠客很大部分是属于剑侠。他们行侠仗义的行径更多的是强调个体意识。可能是为了报恩,为了复仇,或者仅仅是出于一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为。在他们身上,我们更多的看到一种对个体自由精神的推崇。如谢小娥卧薪尝胆只为报杀父杀夫之仇;聂隐娘报答刘昌裔的知遇之恩;昆仑奴帮助崔生只是为尽主仆的情意等等,这些都是侠客率性而为精神的写照。在他们身上,洋溢着一种“有仇必报,有恩必还”的率真心性,是超脱于世俗社会之上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韩非子最先以“侠以武犯禁”来评价侠客。因为这些侠客中很多是这个社会中的叛逆者,他们往往藐视一切规则和制度,只奉行自己的行事准则。因此,他们在这个社会是以“边缘化”的形象存在的,他们的生存状态是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
  然而这些边缘人的形象尽管浸透了世人的理想色彩,但却是不会为主流文化所接纳的。尽管在唐代侠风盛行,但很多人仅是把它当作一种晋升的手段,他们通过这种游侠行为来达到名施天下的目的。而剑侠身上所具有的无所羁绊的自由精神是与他们不同的。这样的人物其实已经具有了一种“仙”的气质。所以类似于《水浒传》中“招安”这样的结局是不会出现在他们身上的。因此,唯有“归隐江湖”才能弱化他们与这个社会的矛盾。
  同时在这些人物中,也渗入了作者的精神寄托。侠客们隐遁的结局可谓是他们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一种类似于乌托邦的向往。
  中晚唐时期,社会动荡。安史之乱后,王室衰微,宦官专政,朋党相争,藩镇割据。此时兵连祸起,知识分子命运坎坷,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大量武侠小说的出现,表现了人们希望具有特殊本领的侠客来拯救他们的愿望。同时,侠客们“不知所踪”的结局,也多少反应了文人消极避世的思想。
  
  三、市民“尚奇”偏好的影响
  
  唐代商品经济发展,都市繁荣,民风开放,交流频繁。唐代交通便利,中外商业贸易发达,外国商人来往于贸易繁荣的大都市。同时,北方发生了历时很久的民族迁移和融合,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气与汉民族的相互交流融合。大量少数民族和外国人的涌入,为百姓带来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
  龚鹏程认为,当时的社会形成一种偏好神秘异怪之风。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即汉末六朝以来源远流长的道术传统和佛教法术;中唐哲学突破活动使谲怪灵异风气又炽烈了起来,以及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下又有若干湖人挟技东来,再添神秘感。[11]
  中晚唐时期特殊的社会现实,使市民阶层热衷于追求奇闻异事,对离奇怪异之事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而传奇作为通俗文学,原也是作为“街谈巷议”、“残丛小语”存在的。“传奇”的名字也表明它是专写奇闻异事的,这是传奇这一文学体裁的创作目的。而对作者来说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文人在创作时也会表现出这种倾向,他们普遍具有搜奇辑异的嗜好,创作心理尚奇。胡应麟云:“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12]这也体现了唐人开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
  在唐传奇中,这些武侠类的作品又以情节离奇,想象丰富,故事性强的特点而独树一帜。在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无双传》中,因为侠客古生的仗义而使情节更加曲折离奇,增添了作品的神秘色彩。而昆仑奴磨勒显然带有异域特色,体现了当时国际间交流的频繁。
  因此文人在描写这些侠客的结果时往往用隐遁的方式结尾。这种带着佛道神秘主义思想的结局,使侠客的形象更加神秘,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同时也正是这种神秘,拉开了侠客和现实人生的距离,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唐武侠小说中,侠客们遁世结局的产生,反映出唐代佛道思想在文人创作中的影响之深,也有力地宣扬了宗教的神秘主义色彩,张扬了佛道两家“功成身退”的思想。同时剑侠身份的边缘化,文人消极避世,世俗社会求新求异的心理要求也是最终形成这种结尾的重要原因。
  
  注释:
  [1][2][3][4][6][8][9]张友鹤:《唐宋传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201页,第213页,第99页,第200页,第207页,第212页,第212页。
  [5][7]李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四册,第1472页,第1455页。
  [10][11]龚鹏程:《唐代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9月版,第444页,第459-461页。
  [1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49页。
  参考文献:
  [1]汪聚应.唐代侠风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徐连达.唐朝文化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田劲松.唐代豪侠小说初探[J].襄樊学院学报,2001,(4).
  [4]黄健.论唐传奇中的“侠”[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4).
  (王菲莹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 321004)

去住知何处,空将一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