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梧桐因其“知秋”而常常成为古代文人传达愁苦情愫的一个意象,它所传递出的这种情愫和“雨”相遇,则更被烘托、渲染得无以复加。“梧桐雨”,点点滴滴都是——愁思泪。本文援引古人词句加以例说。
关键词:意象 梧桐雨 愁思泪 例说
阅读古典诗词,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古人行走的路上总不断地有梧桐悄然出现。这种落叶乔木身上到底具有怎样的特质,竟能引发人们如此丰富的联想与感情?
原来,梧桐落叶早,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1]的说法。古人素有悲秋的情结,见叶落觉秋至,不免睹物伤怀。于是梧桐这一意象就成了人们传达主观情意的一种符号,而这种符号因其“知秋”而常蕴含一种愁苦:乡愁、客愁或离愁。当然,秋至而叶陨的树很多,但梧桐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是很多树不可比的;而且梧桐树叶阔大,树干高耸,树冠广覆,而落叶后的萧瑟、稀疏给人以触目惊心的视觉感受,古人借此悲秋抒怀就不难理解了。[2]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南唐李煜《相见欢》)囚禁中的李后主,自是有一番愁苦,而清冷的月光照着光秃的梧桐树,愈加增添了院中人的愁怨。
梧桐所传递出的这种情愫一旦和“雨”相遇,则更被烘托、渲染得无以复加。这也就使得“梧桐雨”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一个重要而经典的意象。如,周邦彦的《琐窗寒》:“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雨滴打在桐花上,流泻出词人看雨时的愁思。最愁人的当属秋雨,秋雨中的桐叶更添愁闷落寞的情绪。如,周紫芝的《鹧鸪天》:“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三更时分,那滴打在梧桐叶上的雨,淅淅沥沥,与其说是滴在桐叶上,不如说是滴在深夜难寐、愁思满怀的词人心坎上,那叶叶声声传达出的是无尽的别离伤感与落寞。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更是借“梧桐”“细雨”中的“寻寻觅觅”,营造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失望结局,将女词人丧夫亡国之后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哀愁抒写出来,令人唏嘘不已。
古人抒发感情讲究委婉含蓄。他们往往避开正面描写,用一些意象来营造氛围,实现侧面烘托。“梧桐”兼“细雨”的意象正好为文人们提供了这一抒情载体。他们将主观感情寄托在客观事物上,客观事物的性情、状态也为他们那深厚复杂的感情做了烘托和渲染,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共同传达出词人的情怀,并让词人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因为如此,古代文人往往摹写静夜“雨声”,借助“雨”这一意象的凄冷氛围,以烘托孤枕不眠的离愁客愁。当夜幕降临后,“雨”在视觉上的形象渐渐隐去,人们对“雨”的听觉就变得敏锐起来,那淅沥的雨声特别具有穿透力,直入未眠人的心里,构成另一种情感氤氲的氛围——凄清、悲凉。为了追求夜雨更加清晰的声响效果,古代文人往往借助梧桐树叶写雨之声。除了前文提到的例子外,典型的还有晚唐著名花间派词人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人借三更时分梧桐冷雨的一叶叶,一声声,烘托出闺中女子的一怀离愁别怨,极为凄婉动人。再如张辑《疏帘淡月·秋思》:“梧桐细雨,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刘过《贺新郎》:“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那些时时被冷风惊颤而打在梧桐叶上的雨声,在清冷的夜里与相思客愁交织在一起,让人无法入睡,更添心绪的凄凉烦乱,正所谓“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李清照《添字采桑子》)。
“梧桐雨”意象在古典诗词中使用频繁,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它借助于文艺载体,不断地以本原的形式反复出现在艺术作品和诗歌中,不但与种族的历史联结在一起,而且与人类整个漫长的发展历史联系在一起。随着历史的发展,梧桐意象被世代传承,又反复被历代文人强化、激活,与宏观的宇宙相沟通,与生命的律动相结合,以极大的灵活性表现人的精神意趣,成为文学中永恒的主题。”[3]“梧桐雨”,作为梧桐意象的一种,这种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早已超出了诗词的范畴。元代著名剧作家白朴则将其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命名为《梧桐雨》,给全剧笼上一层悲苦愁闷的意绪,定下了悲剧的情感基调,而且梧桐高大挺拔的枝干,雨打桐叶的秋声,也给人们带来丰实的想象和充盈的灵感;甚至连现代作家郁达夫描写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时都不忘对“梧桐”做出遥想。
总之,梧桐雨,梧桐兼细雨,一叶叶,一声声,点点滴滴都是——愁思泪。
注释:
[1]出自《淮南子·说山》:“以小见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太平御览》卷二十四引作“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2]俞香顺:《中国文学中的梧桐意象》,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高卫红:《论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朱小静 河南省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4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