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本身地位尴尬,语文学习中的“读”更是处于越来越不受重视的尴尬地位,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十分繁杂,本文试图从“为什么要读?”“读什么?”“怎么读?”三大问题入手,分析“读”之尴尬地位的形成,进而引发读者的思考,还“读”以合适的地位。
关键词:语文学习 阅读
古往今来许多人尤其是许多名人谈论过读书的问题,许多观点给人以启迪,发人以深思。当然,今日之读与古代之读有所不同,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和语文学习中的读又有区别,笔者在此只谈语文学习中的“读”。
笔者认为凡读首先要解决三大问题:为什么要读?读什么?怎么读?
为什么要读?这似乎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今日的许多学生都回答不出这个问题;即便是能说出个一二,也多是家长的说法、老师的说法。原因很简单:他们从来没有用自己的大脑好好地考虑过这个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复杂。最简单的回答可能是:因为喜欢所以读,笔者认为这也是最好的回答。笔者至今还记得中学时学过的一篇写鲁迅先生的文章,是阿累的《一面》,里面这样写道:“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受一下子便引起了笔者的共鸣,二十多年过去了,笔者依然在享受着“读”的这种“好”。
再看看前人的说法吧。孔子告诫自己的儿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经》、《礼记》里的许多篇章被选入中学乃至大学教材定为阅读篇目),从做人修身上阐发“读”的重要。比起单纯的喜欢,多了些厚重。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更是认为文学“带着大地的气息,民众的气息”。读书不仅是“获得教养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读书能让我们找到“精神归宿和第二故乡”,是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和养料。读书如此重要,怎么可以不读书呢?否则,“语言无味”还是小事,“面目可憎”就未免吓人了,而精神空虚、灵魂居无定所就更是让人无法忍受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读什么。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古人讲“开卷有益”,但古往今来的作品优劣杂糅,泥沙俱下,如果不加以选择,开的卷不一定有益,说不定还有害,所以歌德要求他的秘书只看“最好的作品”,等“在最好的作品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后,才会有“用来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
什么是“最好的作品”?很简单,最好的作品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要能带给人多方面的提升,要能“抵整整一所大学”(赫尔岑语。原话为“歌德和莎士比亚抵整整一所大学”)。按照这种要求,我们应该多阅读经典,学生更应如此。
早在1942年,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的序中就谈到:“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教育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80年代,叶圣陶先生进一步指出:“经典训练不应只限于学习教育的范围,而应推广到整个社会,谁都有接触文化典籍的义务。”
那么,什么是经典?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库切认为:经典是“经历过最糟糕的野蛮攻击后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经历过最糟糕的野蛮攻击后还能流传下来,说明“一代一代人都无法舍弃它,因而不惜一切代价紧紧地拽住它”。诚哉斯言!这种作品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洗礼和风雨的侵蚀,自然就是一代一代人的心灵需要,它能让我们一世需要而不是一时需要。它还能以一当千、以一当万。再者,经典作品在经历了时代的风风雨雨后,更有着一种“舍我其谁”的宏大气魄,它的遣词造句、胸襟气度以及优美的节奏感都让人印象深刻。既然如此,不读经典,还能读什么?
实际上阅读、背诵大量深刻优美的经典文章,不仅有利于培养语感,更有利于人格的养成。因为经典所具有的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优美的辞藻,更有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会渗透到血液里,深入到骨髓中,最后在心中生根发芽,这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化进行得越早,对人的影响就越大。有证据表明,儿童时期受到过真善美的熏陶和感动的心灵,永远是社会的积极因素。同时,人文情怀本身就是语文能力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它能使人看问题多一个角度,多一分智慧,多一分豁达,多一分敏感,多一分正气,多一分悲天悯人的情怀,因而使人的言辞和文笔言之有物,气韵生动。
从实用角度来说,经典教育在词汇方面是大量的,在语言内容方面是高度浓缩的,包括大量对人生、世界、乃至神秘宇宙的智能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是前人真实深远的生命体验,又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宝库。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没有经典文化底子,既不能厚积薄发,也不能高瞻远瞩,读一辈子书也不可能成为一流的人才!
怎么读则是阅读中的又一个问题,有多少读书人就有多少种读书法,笔者只谈其中的两个:
一、重视朗读(诵读)
朗读是什么?字典上的解释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仅止于此吗?在笔者看来,朗读更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在读的过程中的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一种理解之后的情感的释放(这种理解,符合许多人认为的诵读特征,因此,这里的朗读实际上即诵读)。就现代的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使人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同时,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有,朗诵需要声情并茂,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这样就不自觉地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大大增加了阅读的形象感、语感和情趣感。而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等,也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长期坚持朗读,就会从直觉上、感性上、整体上去认识、去体验、去占有名篇佳作的精髓,主动地消化和吸收。因而,长期坚持朗读,就能养成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的良好的诵读习惯。
正因为如此,历代名家无不推崇朗读的学习方法。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叶圣陶也认为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他说:“吟诵(即朗读)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所以,叶圣陶先生要求我们:“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因着这些历史经验的积累,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应该“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将之列在了阅读目标的第一条。这充分说明,朗读的重要性已被充分认识到。
完全不朗读的人,是不可能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的,因为在文字的背后,更丰富的是作者所表现出的胸襟、气势、胆识、修养、激情、操守。作者写之成文,实则是向这世界作真情的表白,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读者惟以朗读才能还原这种表白。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老先生朗读的情景: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在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多么酣畅淋漓、如醉如痴的诵读!以至于连不爱读书的“我”也疑心“那是极好的文章”,诵读的感染力竟至于此!语文学习,怎么可以缺失了朗读?
作家韩青辰曾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朗读的乐趣:“当我耽于汉字的节奏与韵律,耽于句读的文采与情境,物我两忘,唇齿相扣,声音如青云出岫,一股清朗之气便油然而生,顿觉世间最大的享受莫过于此。”可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还有几个有如此的兴致与享受?
二、加强背诵
何为背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或字句。”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是很恰当,背诵不是一点一点的死记硬背,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是“熟读成诵”,是一种习惯,甚至是“一件乐事”。美学家朱光潜就曾说过:“……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
为什么要背诵?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背诵是传统的好方法,可以加强感性认识。通过熟读和背诵,对古代汉语能有更多的体会,不但古代的词汇和语法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对古文的篇章结构和各大家的风格,也能领略得更加深刻。”朱光潜也说过:“我现在所记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中国传统的阅读教育,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诵。背诵,是对语汇材料的积累、对整体文句的感性的积累,所起的作用比抽象的理解所起的作用更大。背诵,是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萦绕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愈积累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逐渐就积淀成一种内在的知识和情感。中国几千年来的历代文人学者都是从背诵经典开始奠定了一生的成就,远的不说,近代的大家如胡适、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钱钟书等都曾在儿童时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著作,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即使是现在,背诵经典对语文学习依然有百益而无一害。学习方式可能有些枯燥,但其效果可使人受益终生。为什么这么讲?笔者认为语文学习说到底就是字词句的学习。字词是把成篇的文字拆散了,作文是把单独的字词连缀成篇,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逻辑思维而已。字词句是语文学习的材料、基石,这些材料的来源归根结底还是经典古文。现代语文的字词含义是从古文衍化而来,古文背得好,学生会对字词句产生一种很好的语感、节奏感(这有助于学生写作文)。正如茅以升所说:“经常背诵古文,使我渐渐掌握了作文的道理,了解了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谙练了语言的流畅和优美。”如果在背诵时稍微理解一下字词的含义以及古今词义的衍化及词义的推广,就可以实现对现代汉语学习的举一反三,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专家认为,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好比电脑资料的输入和保存,理解犹如程式的设计和应用。没程式空有资料,则资料是死的;没资料空有程式,则程式是虚的。二者缺一不可。而在年少时积累较多的资料,年长时有所领悟,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背诵也意味着老书新读。钱理群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常读常新,并且给阅读者带来真正的创造性发现的喜悦。”如读《阿Q正传》,绝不是看一遍就能消化的。王冶秋先生曾读过十来遍,每读一遍有一遍的感受:“看第一遍,笑得肚子痛;看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看第三遍,鄙弃啊Q的为人;看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看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看第六遍,阿Q还是阿Q;看第七遍,阿Q向自己扑过来;看第八遍,合而为一;看第九遍,又化为你的亲戚故人;看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看第十一遍,扩大到全国;看第十二遍,甚至到洋人国土;看第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甚或是警报器。”其实何止是《阿Q正传》,大凡世界上的优秀文学作品,哪一部不需要反复阅读呢?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背诵被视为一种落后的学法、教法,被称为“死记硬背”,一再遭到批判。其实,“背”之中包涵着浸、悟、熏、染等学习方式。这种扎扎实实“背”的方式被抛弃了之后,我们的学子们是否就不再“背”了呢?非也!学子们不仅要在校背,在家还要背;平常测验时要背,期终考试时更要背。背诵的是什么?是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的背诵,简直让人无话可说!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76.
[3]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1.
[4]赵志伟.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
[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7.
[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A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3-15.
[7]鲁迅.鲁迅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419.
[8]韩青辰.诵读者[J].语文世界小学版,2008,(9):4.
[9]刘国正.专家作家谈语文学习[M].语文教育出版社,1990:52.
[10]常作印.返归本原,滋育心根:我的语文教育观[J].语文学习报·初中教师版,2007年2月26日,第35期,第1版.
(单晓丽 济宁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2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