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职教语文教学界对如何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争鸣不已。对此,笔者认为突出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融合,讲求“衔接”方法不失为一种可取之径。亦即正接与反接、方接与圆接、单接与散接、跳接与平接、实接与虚接、硬接与软接。
关键词:职教语文教学 “衔接”方法 创新
正如木匠钉木板时,为了使木板与木板之间“衔接”起来,其方法多种多样,职教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的“衔接”方法,也是如此。这正是促使职教语文教学摒弃长期“应试”的负面影响而回归本位、提高学生职教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一、正接与反接
“正接”指教学衔接中针对内容需要,从正面援引生活实践经验,与所授内容相连接,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方法。如学了《我的空中楼阁》一文的托物言志表现手法后,可启发学生回顾以前所学。从而得出《白杨礼赞》、《夜》之类文章,其写作上也采用了托物言志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阿房宫赋》一文,训练以史为鉴的写法时,便巧妙地运用了正接。当教读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乃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一段议论时,老师便问:“这里对六国、秦说明了什么?”生答:“说明六国与秦都不爱民”。接着老师说道:“杜牧对秦亡的原因剖析得很有见地。大家想想看,以前所学的贾谊写的文章中也有写秦亡的原因的,那篇课文是怎么写的?”学生很快齐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最后得出: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一样传神,都注重了以史为鉴的写法。而“反接”则指在教学衔接中依据内容需要,从反面援引学生的经验与所授内容相连,以助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方法。如学习韩愈的《师说》一文,讲述作者所显示的非凡勇气时,可援引柳宗元的话来相接。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其“狂”的行为,从反面说明了韩愈勇气非凡。
二、方接与圆接
“方接”指在教学衔接中拐个弯去促使学生将实践经验与所授知识点相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方法。具体表现如下:
(一)因文入境。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带到与之相似的现实境地去。许多文章内容的“境”都是可以“入”的。如可在春风春雨里学习朱自清的《春》;可在拱桥上学习《中国石拱桥》;可进入剧院或电影院讲《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可借送同学远行之机进入《送孟浩然之广陵》、《渭城曲》等境界。
(二)以声造境。许多课文都有“声”的描写。教师可根据这个特点,用具体可听的声音再造文字所表现的音响效果,创设一个富有音韵美的情境,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如《听潮》,大部分文字是从声响的角度写潮的。在教学中,可播放电子琴合成的《军队进行曲》,曲子中马蹄声、战鼓声、脚步声、汽车声混杂而真切。与课文描述的情景相似,学生听了如身临其境,待看课文时,恍然大悟。
(三)以形显境。运用直观教学的原则,创设一个具体可观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以理解课文内容。以《死海不死》为例,老师可在盛水烧杯中不断加盐,使沉于杯底的鸡蛋浮起来,通过这一实验来实现“方接”让学生理解课文。
“圆接”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知识点引用学生经验而畅通、自然、圆顺地进行相连,以深化学生所学知识的方法。如《渭城曲》是一首送别诗。教读时,可分两步来调动学生经验。第一步,依据词的意思,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把诗中的具体景物、生活场景还原成一幅画。第二步,引导学生辨语言、会诗情。“劝君更尽一杯酒”换成“劝君更吃一点菜”意味相同吗?变动几字,看似谐谑语,灵感却由此产生了——“酒逢知己饮”,学生从已有的体验中自然畅通地寻到了答案。
三、单接与散接
“单接”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内容需要,借助学习已知,单方面地或一个侧面地连接知识点,以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方法。如学习《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对“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的小屋,作者采用了远望的角度进行描写的方法。鉴于此,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一个有关远望视角的例子。
“散接”指在教学中根据所授知识的需要,教师多角度、多侧面地引导学生联系实践经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方法。具体如下:
(一)延伸。即在课堂教学中安排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训练的环节。a.设计练习延伸。利用教材中的例子练习某种技能,然后用掌握了的技能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做到“根在课内,梢在课外”。如教《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中围绕训练重点,掌握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可这样设计:利用教材中,“甲骨文”、“牍”、“简”的定义和分类,给学生讲解下定义、分类别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用上述方法给“笔”下定义、分类别。最后查词典,看它们如何被定义。这样,让能力在练习中巩固。b.设计作文延伸。即以教材中出现的各类生活点作为课内外写作的结合点,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领域自然延伸。如教读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后,学生受其感染,将自己在校住读、独立生活的一段经历写成了《生活锻炼了我》、《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等好文章。c.开展活动延伸。“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学习了《论雷峰塔的倒掉》后,可根据杭州准备重修雷峰塔而遭到妇联反对的报道,组织“雷峰塔重修有无必要”的辩论会等等。这样,学生在盎然的活动中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化理解。
(二)点面结合。具体做法有:
1.由点及面。向节选课文的原著扩展,通过了解全貌,加深对局部的深刻了解。如教《林黛玉进贾府》可让学生以此为契机,多看《红楼梦》影片;教《杨修之死》让学生多读《三国演义》等。
2.因人及文。向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涉猎,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特点和艺术风格。如学习了《荷塘月色》这篇美文,再读《绿》以加深体会朱自清典雅精丽清新的语言风格;学习了曹禺的《雷雨》一剧,读《日出》以加深体会作者因世界观的变化而致主题由灰色到亮色的艰难转型。
3.因文及文。如学了《简笔与繁笔》一文,可引导学生分析繁简:(黛玉临终前)猛听黛玉直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这是用简。半截话可引发读者无穷的思索,通过思索领会黛玉临终前那种欲说还休的情景,体会她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感情。而《智取生辰纲》一文对“智取”之前的场景描写,作者不厌其烦。这是用繁。
四、跳接与平接
“跳接”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习到的已知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索,从一个平面跳到另一个平面去联结的方法。如,有位教师在讲到祥林嫂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时,同学们都寄予了深切同情。见此情景,教师将学生的思维引到现实生活里,讲述社会上存在着的不良现象:有的学生殴打乞丐,有的学生用硫酸泼动物以及更多的损害弱势群体的行为。这些人似乎也充当了“鲁四老爷”的角色,这些人的行为也是缺乏良知的表现。这样,通过跳接,让学生不但对文章主题有了更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而且对自身的品性也有了警醒。
“平接”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同一平面上,引用课外生活经验与所授知识相联系的方法。有位教师讲述了祥林嫂花了极大代价捐门槛赎罪之事,以此说明这是国民性卑怯的表现。对此,学生不甚理解。于是教师就让学生联系阅读过的鲁迅的文章,而后指出,在多子、饥荒、苛税等压榨下苦得像木偶似的闰土,将儿子的命运寄寓在人血馒头上的懦弱的华老栓,慑于七大人威光的爱姑,一心想跻身于长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己……这些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卑怯者,虽然他们面对坎坷的命运和人生时也有过不平和抗争,但最终都屈服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这是鲁迅将国民的卑怯视为国民性的主要病根之一的原因。这样,教师基于卑怯这一平面将祥林嫂的遭遇与学生所阅读过的文章联系起来,注意潜在学习的可能性,从而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了国民性的卑怯。
五、实接与虚接
“实接”指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具体事例与所授知识相联结的方法。这具体事例宜服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
有位教师在讲《读<伊索寓言>》时,针对一般学生所难以理解“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这一句的情况。列举了时下一些污吏因蝇营狗苟而落马仍心怀侥幸的事情。以此说明人对权势过分追求的丑恶。从而,让学生理会倒台下野者攀高的可耻心态。
“虚接”指在教学过程里,为了更好地阐释内容,依据具体情况,引用生活中的观念、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的方法。如教《读<伊索寓言>》一文中对“《伊索寓言》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原因分析。教师就可用自己的经验、阅历来促使学生理解。可这样讲述:如果社会上是非分别、善恶果报,也像禽兽间那样公平清楚,小孩就可以读寓言;可现实都不是这样的,小孩读了寓言就会头脑简单,对付不了种种恶行,会处处碰壁上当。如此,通过引用社会经验来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其因,从而实现虚接。
六、硬接与软接
“硬接”即在教学中有很明确的目的、具体措施的连接方法。它要求引用课外知识直接与所学内容相联系。有一种硬性规定。如有些教师为了写作文,就带领学生去郊游。有的教师列出计划表,规定学生看完课外书籍后,让学生写出读后感。然后,在课堂里,针对读后感的写作要求,对学生所写心得体会进行讲评。讲评后,再让学生重写。这种教法就是硬接的表现。
“软接”指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明确的目的与具体可行的措施的连接方法。它要求委婉地接续一个或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熟悉的材料。它没有硬性的规定,而是注重于引导与兴趣的激发。 如针对学生阅读面窄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多阅读文学名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长亭送别》后,可诱发学生阅读《西厢记》。这并不需要作硬性规定,而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以及时间来作安排。从而在潜移默化的长期积累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
当然,硬接与软接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二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总之,立足课内辐射课外、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融合必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元认知、元学习,必将有助于形成师生的的职教语文视野。这对教师职教语文教学的创新、学生职教语文素养的提高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张良田.教学手段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刘恩德等.大语文教育的探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龚永标 衡阳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4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