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3期 ID: 148239

[ 胡芳 文选 ]   

《金色笔记》的叙事时间艺术

◇ 胡芳

  摘 要: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以主题多元、大胆的写作试验而著称,作者大胆地用极具后现代色彩的碎片化时间呼应主旨。本文拟用热奈特的时间理论——时距即叙事节奏对其文本进行叙事解读,挖掘其作品主旨和时间艺术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金色笔记》 莱辛 时距 叙事节奏
  
  创作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多丽丝·莱辛系英国当代文坛成就斐然的女作家,其作品以主题多元、内涵丰富、层次复杂、独立的女性视角以及大胆的写作试验而著称。她发表于1962年的《金色笔记》是其公认的代表作,以其多层面的叙事形式成为叙事学中话语分析的一个绝佳案例。本文以热奈特的叙事话语中的叙事时间理论为依据对《金色笔记》做出叙事解读,挖掘其作品主旨和时间艺术之间的相互联系。
  热奈特在其《叙事话语》中着重讨论故事表现语式并将话语中的时间问题分为了时序、时距和频率。莱辛在《金色笔记》中展现的复杂叙事时间观与热奈特的时间理论不谋而合。本文拟从时距,即叙事节奏又分五种叙述速度来分析该著作悖离故事叙述时间流向,突出叙事时间碎片化的表现手法,以更好地展现主人公安娜对混乱分裂的焦虑。
  根据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关系,热奈特在《叙述话语》中将时序这五种时间速度分为缩写、场景、延长、省略和停顿。纵观全文可见整部小说的节奏毫无规律可言,甚至跨度也从短短3行概述整整3年,到用38页的篇幅详细记叙了女主人公仅一天的生活,大量闪回的场景更是出乎读者预期之外地出现在不同笔记的篇章里,且愈接近小说尾声小说的节奏越来越缓。
  首先看缩写,缩写可以用有限的笔触来概述故事背景或者场景全貌,即叙事时间远小于故事时间的叙事时间策略。如第一部分的《黑色笔记》,开章即用2页多的篇幅向读者描绘了1951年到1954年的政治环境和此环境下安娜与其家人朋友以及社会活动者的经历。这些黑色笔记中贯穿着的非洲回忆素材最终又变为主人公安娜创作的《战争边缘》的小说,说明非洲给予了主人公不可磨灭难以忘却的回忆。同时,缩写还可用来填充于大量的场景中以加快叙述的进程,加快其叙述频率。如《金色笔记》中最短小精湛的缩写是最后一部分的《黑色笔记》中用少于三行的文字来讲述安娜整三年的记忆,也明显地反映出主人公刻意地回避与反抗这三年带给她的负面痛苦焦虑的记忆。再如第一部分的《蓝色笔记》中用了不到8页的新闻剪报来反映从1950年至1953年这三年的政治、经济、人文等世界面貌的巨大变化。其实读者可在这三年的蓝色笔记中发现1950年至1953年对世界而言是绝对动荡的时期,可见这一系列的事件对主人公安娜的痛苦影响,这让她选择避而不谈仅留下各种新闻剪报用事实来控诉。
  再来看场景,莱辛在全文中塑造了不少有象征意义的关键性场景和一般性场景。场景是在省略和停顿两种极端运动中存在着的一个中间运动,叙事时间等于事件发生的时段,关键性场景有在伦敦街头射杀鸽子的一幕,作者莱辛通过语言、神态、人物心理等的详尽直观的描述表明普通的鸽子之死让女主人公回溯到在非洲和一群左翼派们射杀鸽子的场景,且对射杀这一场景毫不吝惜笔墨,详尽之至生动地再现了射杀画面以期引起读者视觉、触觉、嗅觉等的共鸣,显然,作者在此将和平的鸽子和死亡反讽联系在了一起。除了典型的关键性场景,文中也穿插了大量的一般性的场景,如第一部分的《红色笔记》中用十几页笔墨看似无序随意地描述了充斥世界各地的如死亡、战争、党内斗争等场景来减缓叙述的进程,大大加宽了叙事的范围和幅度以使读者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
  延长是叙事时间远远大于故事时间的叙事策略,整本小说延长叙事的内容不少且都具有代表性。如《黑色笔记》第二部分莱辛用了37页的篇幅详细地叙述了安娜与一电影制片人的晚餐,表述女主角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这些毫无意义夸夸其谈的谈判所占据。《蓝色笔记》第二部分更是点睛之笔,莱辛用了38页的篇幅仅叙述了主人公安娜的一天。这38页详细记录了女主人公安娜于1954年9月15日从早到晚一整天的点点滴滴,某种程度上我们可认为是作者莱辛戏仿巨作《尤利西斯》主人公布卢姆,如实且事无巨细地记录主人公安娜作为家庭主妇、作为情人、作为母亲,作为党员、作为作家等多重身份的一天。作者甚至诚实地记录下女性生理期、女性受到父权和资本主义双重压迫导致其在性、身体上的幻想被束缚的种种想法,为此该小说发表后曾引起文艺界的轩然大波。但其实我们通读全文可知这一天对女主人公来说是临界点的一天。这一天她依旧痛苦地分裂于母亲和情人这两个身份中:作为母亲先要给女儿穿衣,让女儿吃早餐送她上学,作为情人接下来要忙着给迈克儿做早饭,当分裂从量到质,她清醒地知道,她的迈克尔要离她而去了。这一天,对党内对莫斯科的盲从和说谎等不好的风气让安娜曾一度坚持的信仰崩溃,她下定决心脱离英国共产党。这一天,女儿表现出对母亲无言的反抗,提出要到寄宿学校住读。这一天过度分裂的安娜终于陷入一片可怕黑暗的旋涡式混乱中不可自拔。莱辛煞费苦心地将女主人公分裂混乱的情境、思绪、动作等事无巨细地直播于读者眼前,让我们感主人公之感,痛主人公之痛。
  省略,热奈特将其细化为明确省略和暗含省略,指的是一种无穷速度,省略中无叙事节段与某个故事时距相对应。在这部莱辛刻意营造的充斥着多本日记、书信、新闻报道、心理分析等迷宫般“混乱”的小说里,他正是试图通过时间的省略、模糊日期、淡化时间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现在既包容着过去的记忆,又包容着未来的期翼,现在与过去通过记忆相连,又因期望影响着未来的方向。所以我们可以轻松在各个笔记中找到大量时间段的省略,有的通读完全文也无法精确推算出日期的剪报或日记,即热奈特定义的暗含省略,特别表现在《黑色笔记》、《红色笔记》和《蓝色笔记》中。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被省略或被刻意忽视的这段时间里,世界是一个很不安宁、动荡异常极度不和谐的世界:广岛原子弹的蘑菇云还未散去,朝鲜战争又燃起了熊熊战火;美、英等国积极忙于扩军备战,民心惶惶;原子弹的威力似乎还未震慑到世界,于是氢弹的研制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斯大林去世了,赫鲁晓夫上台了……五十年代的世界让处于分裂状态的混乱的患有写作障碍的作家安娜不愿回忆而采取逃避,即叙事上的刻意省略被迫忘却这段历史。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莱辛自主的控制和调整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巧妙地利用双重时间的差异,破坏解构故事时间的同时塑造全新的呼应主题的叙事时间,独具匠心地用碎片化的时间很好地呼应主人公破碎的心理状况。《金色笔记》则表现出了读者需积极介入叙述时间。叙事时间延宕等时间特征,向以线性时间为基础的旧历史观进行了挑战。小说忠实再现了现代人挣扎于现代困境的种种画面,反传统的叙事时间策略和叙事形式的成功使作品本身成为“无声的声明”。
  
  参考文献:
  [1]Genette,Gerald.Narrative Discourse[M].Trans.J.E.Lewin.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0.
  [2][英]多丽丝·莱辛著,陈才宇,刘新民译.金色笔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胡芳 广州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510300)

《金色笔记》的叙事时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