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4期 ID: 356094

[ 李兴茂 文选 ]   

“抄检”闹剧与角色错位

◇ 李兴茂

  “抄检大观园”是一出悲剧,也是一出闹剧,它的发生是贾府内部主子之间、主子和奴才之间、奴才和奴才之间矛盾斗争激化的产物,是各种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腐朽没落的贾府走向衰败的一个显著标志。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它自有一套维持正常运转的管理体系,当家庭内非常的变故发生时,这套体系也便受到冲击,失去其应有的作用。“抄检大观园”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这套管理体系中的角色错位,才使得这出闹剧得以“顺利”地上演。
  如果把庞大的贾氏荣国府比作一个大企业的话,那么贾母就是至高无上的董事长,贾赦、邢夫人、贾政、王夫人是副董事长,总经理自然就是王熙凤了,她运用“董事会”(当然主要是董事长贾母)赋予的权力,按照“董事会”的意志进行“企业”管理,处理日常事务。在副董事长中,情况又有不同:中国古代奉行“男主外,女主内”,所以赦、政只是挂名“副董”,很少参与家庭管理,邢夫人由于是贾母不大喜欢的长子贾赦的夫人,又是填房,而且娘家颇为不景气,靠山低矮,加之本身素质不高,所以不大受一把手贾母的看重,只是由于资历担着“副董”的虚名,并无实权。这样贾府的权力层实际上形成了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的主线,上有贾母掌舵,下有凤姐理事,王夫人虽占承上启下之要道,然既无决策之心忧,又无执事之身劳,平日陪陪贾母、念念佛经,是不必冲上管理第一线的,相当自在,就算有事,也交于凤姐解决。
  然而在“抄检大观园”时,这样的管理体系却发生了变异,管理角色发生了错位,导致了事件的恶性发展。
  
  王夫人——披挂上阵做主将
  
  王夫人来头不凡,她和其内侄女王熙凤都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中实力最强的王家之女,加之又是贾母喜欢的贾政之妻,所以在贾府的权力格局中实际上占着仅次于贾母的位置,举足轻重。但她虽出身“名门”,见识却并不高明,既缺乏贾母的大气和智慧,也缺乏凤姐的通达与灵活,在管理上既乏全局眼光,又乏具体经验,“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喜怒出于心臆”,但又具有一意孤行的天性和“资格”,是很容易把事情搞糟的。
  王夫人得到邢夫人差王善保家的送来的绣春囊后,等不及传凤姐来见,急火火直奔凤姐住处,厉声喝命“平儿出去”,首先开始了对凤姐的审判。她断言绣春囊是凤姐所遗失的,使凤姐“又急又愧”,“依炕沿双膝跪下”,但凤姐毕竟能说会道,又思维清晰,一连说出了五条排除自己嫌疑的“辩护词”,王夫人终于相信了。接着凤姐提出了“且平心静气暗暗访察,才得确实”的较为稳妥的事情处理办法,王夫人也基本同意了。但随后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借机向王夫人进谗,攻击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又特别诋毁了“模样标致”、“能说惯道,掐尖要强”的晴雯。偏偏这一通“酸话”却正合王夫人的口味,立即命人叫来了晴雯,但并没有审出什么来。王善保家的并不甘心,竟向王夫人主动请战:“这些小事只交于奴才……我们竟给他们个猛不防,带着人到各处丫头们房里搜寻。想来谁有这个,断不单只有这个,自然还有别的东西。那时翻出别的来,自然这个也是他的。”王善保家的论断按演绎逻辑的三段论法,即:
  大前提有A必有B,有B必有A。
  小前提某人有B。
  结论A一定是某人的。
  这个演绎推理,大前提本身就不能成立,小前提也只是一个假设,尚未成为事实,其结论焉能可靠?这种荒唐弱智的侦探推理,也正合王夫人的智商水平,一个“断”,两个“自然”,振振有词,便让她以为破案在即,立即拍板决定按此而行。更为可笑的是竟然将此事真的“交于奴才”,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下子领导起“总经理”凤姐来。而王夫人自己成了坐镇指挥的主将。
  
  王善保家的——进谗得宠充先锋
  
  王善保家的是《红楼梦》中一个极为次要的角色,在此前几乎没有正面出场,但在曹雪芹天才的笔下,只在“抄检大观园”一回中,这个身份低微、野心颇大、嫉妒谗谄、愚蠢凶狠、小人得志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作者似乎是怀着极为厌恶的心理来写这个人的。
  邢夫人打发王善保家的给王夫人送来绣春囊,就是要借此给权力的主流派王夫人、王熙凤发难,让她们承担治家不严的责任。本来绣春囊送到,王善保家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责难王夫人等的效果也已经达到了,接下来就是看她们怎样忙乎了。但好事而又有窥探癖的王善保家的却意犹未尽,在王夫人传命周瑞家的等五家陪房按凤姐的意思进园暗暗勘察时,她也“正巧”走来。王夫人正嫌人少不能勘察,便让她也进园照管照管,王善保家的“正因素日进园去那些丫鬟们不大趋奉他,他心里大不自在,要寻他们的故事又寻不着,恰好生出这事来,以为得了把柄。又听王夫人委托,正撞在心坎上”,便进谗弄事,给本来就相当生气的王夫人的火上又浇了一桶油,并献计抄检,而且大言自请,充当急先锋,可笑的是王夫人竟完全同意了。
  一个本来连丫鬟们都不大趋奉的很没脸面的老婆子如今竟然有了比凤姐还要大的权利,自然急不可耐,至晚请了凤姐一并入园开始抄检时,“喝命将角门皆上锁”,声色俱厉。从上夜的婆子们那里抄检出些多余攒下的蜡烛灯油等物时,也不放过:“这也是赃,不许动,等明儿回过太太再动。”并不征求凤姐的意见,俨然是直接对王夫人负责的人物,真是得意忘形。王善保家的就这样带着美好的自我感觉一路抄过了宝玉所住的怡红院和黛玉所住的潇湘馆,来到了探春院内。自尊、果敢、有远见的探春以特有的方式激烈而严厉地制止了抄检其丫鬟的行动,并忧愤地痛责了这种疯狂的抄检必将给贾府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愚蠢而又放诞的王善保家的竟自恃“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上去拉起探春的衣襟,不料“拍”的一声,“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对这声耳光,王蒙评曰:“痛快淋漓,响声铿锵,余音绕梁,三百三千年不绝!”
  然而,王善保家的在挨过探春的耳光后,还得自打嘴巴。抄检到迎春房里,偏偏从迎春的丫鬟司棋的箱子中搜出了男人鞋袜和“情书”,这是最“见不得人的”东西,而司棋是王善保家的外孙女儿。她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气无处泄,便自己回手打着自己的脸”,被众人取笑。这是“恶人有恶报”的现实一例。
  
  王熙凤——权力被夺当“陪抄”
  
  王熙凤是荣国府中的实权派,上承贾母的宠爱和支持、王夫人的信任和倚重,下有平儿的尽心操持和献言献策,更兼自身的勤勉运筹和精明强干,她一直能游刃有余地处理荣国府的内务,甚至还有余力“协理宁国府”,兼办东府里秦可卿的丧事,可以说在管理方面是贾府的栋梁之才。她既有管理的天赋,又有管理的爱好,心强好胜,雷厉风行,头脑清楚,胆大心细,精于算计,沉稳干练,处理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当然,她也有很多弱点,以权谋私,玩弄权术,仗势欺人,甚至铁腕黑心,设计害人,里里外外积怨太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她的管理效率。但她积多年的管理经验,一般遇事比较冷静,决策前也能权衡利弊,稳妥行事。但可惜的是王夫人在听了王善保家的谗言以后将王熙凤的“平心静气暗暗访察”的良性建议置之脑后,而采取了急躁冒进、更具破坏性和杀伤力也更伤害人心的抄检行动。
  王熙凤本来可以据理力争,但“见王夫人盛怒之际,又因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耳目,常调唆着邢夫人生事,纵有千百样言词,此刻也不敢说,只低头答应着”。作为荣国府“总理大臣”的凤姐此刻连建议权也丧失了,岂不可悲?更可悲的是凤姐竟然成了王善保家的“跟班”,任由这个惟恐天下不乱的小人在大观园里兴风作浪,大肆抄检,损人害己,她只能跟在后面给小姐们做些解释和安慰工作,而这种解释和安慰又是多么的苍白呀。
  凤姐突然被削权,未必是王夫人一个“头脑简单”的举措,在王夫人来说,也许大有深意。凤姐关于遗失绣春囊“我没此事”的一番解释是否完全打消了王夫人的念头?面对邢夫人的发难,让王善保家的打头阵是否有取悦邢夫人的意思?送来绣春囊,邢夫人是将王夫人和凤姐绑在一起“要将”的,王夫人此举是否有与凤姐划清界线并表明自己铁面无私、不袒护内侄女的味道?王夫人是否有怕凤姐或王善保家的徇私舞弊而让她们互相监督的意思?(不过,就算她有多少念头那也是自作聪明)总之,凤姐此时的地位和角色十分尴尬,当抄检恶性发展时即便想起到好的作用也难以起到了,只是在抄检出司棋的问题时借奚落王善保家的来出一口鸟气,获得一点可怜的心理平衡。
  上述三个人物在“抄检大观园”时均发生了角色错位,王夫人由后台冲到前台,王善保家的骤升,王熙凤突降,说明荣国府的“政治空气”出现了极不寻常的变异,一场暴风雨已经来临。本回的回目是“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作者除了贬斥王善保家的等奸谗外,更多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被“惑”的王夫人。是她视整个贾府上层主子们的贪淫荒暴、胡作非为于不顾,看到一个绣春囊便如临大敌,惊慌失措,听了几句谗言便以为大观园里“妖精”成群,毒草遍地,以为破了此案便获得了支撑贾府欲坠的道德大厦的擎天之柱,声嘶力竭,布置抄检,突然袭击,大大败坏了毒化了大观园的安乐气氛,造成了管理上、人们心理上的失调,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而无回旋余地。同时她重用了简单粗狭、心怀叵测的王善保家的,对一贯治家理事、经验丰富的凤姐,却既不听其言,也不用其职,极大地削弱了凤姐的管理权威,使贾府的秩序更加混乱。刚愎自用的王夫人一手遮天的专制主义将原有的体制机制一夜之间砸得粉碎,悲剧也便不可避免。雷鸣电闪的抄检并未搜出绣春囊的属主(按照王善保家的逻辑“自然”是其外孙女司棋的)。搜检后,王夫人不但将“出了问题”的司棋逐出大观园,而且将没有任何罪证的晴雯、四儿、芳官、蕊官、藕官等也一并清除,导致司、晴死去,三“官”出家,葬送了她们的生命和幸福。曾经美丽、欢乐、充满青春魅力的大观园,花殒香谢,叶凋枝折,愁云惨淡,阴风怒号,“悲凉之雾,遍被华林”(鲁迅语),这就是王夫人一手导演并领衔主演的闹剧的结局。
  [作者通联:甘肃通渭第一中学]

“抄检”闹剧与角色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