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2期 ID: 152664

[ 杨丽 文选 ]   

浅析委婉语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 杨丽

  [摘要]以维索尔伦“顺应论”为理论基础,探讨委婉语形成和使用的心理动因,进而阐述委婉语对心理世界的顺应。委婉语的产生与使用具有特定的社会背景;与顺应“面子”观,维护听话人和说话人的自尊相关;还涉及到社会心理方面,包括“求雅”和“心理平衡”。
  [关键词]委婉语;维索尔伦;心理世界;顺应
  
  一、引言
  委婉语作为各种文化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时所使用的间接、礼貌而得体的说法。语言学,特别是语用学兴起之后,人们对委婉语的研究主要定位在探讨委婉语的语用交际功能上。委婉语作为一种语用策略,能够帮助人们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和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本文结合Verschueren(1999)的顺应论,探讨委婉语形成和使用的心理动因,着重阐述委婉语对心理世界的顺应,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和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二、英语委婉语在言语交际中语境的动态性和顺应性
  随着专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1]的问世,Verschueren(1999)从全新的视角审视语言使用与理解。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语言的的顺应性即“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Verschueren还指出,顺应包括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意识突显四个方面。四者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Verschueren指出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语言顺应语境,或语境顺应语言或两者同时顺应。语言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在交际过程中,随着信息交流的进展,一方面参与构建新的语境过程,另一方面顺应逐渐变化的新的语境。
  三、英语委婉语对交际语境中心理世界的顺应
  英语委婉语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在使用过程中要经历选择和协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不仅有语言语境的参与,也有非语言语境的参与。Verschueren认为交际语境属于非语言语境,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会世界和物理世界。而语言使用中激活的心理世界主要包括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主要涉及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欲望、动机等心理因素,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本文将首先阐释委婉语产生的心理根源,接着重点讨论委婉语如何顺应人们维护自尊和自我形象等心理动机,最后探究委婉语对人们的欲望、情感和个性等心理因素的顺应。
  1.英语委婉语产生的心理根源
  禁忌。人类文明的早期,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不能解释以至敬畏崇拜,认为从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到人的生死祸福,都是神灵的旨意。这就是宗教和委婉语的缘起。人们为了避免得罪神灵,对所有的神祗都不得直呼其名;人们为了讨好神灵,就用美好的名字来称呼,这就是语言灵物崇拜。譬如,那三位蛇发石心、身穿黑袍、手执鞭、剑、火把的“复仇女神” the Greek Erinyes(亦称the Furies),就通常被美称为“The Eumenides”or “the Kindly Ones”(大善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日常生活中诸如“放屁”、“大、小便”、“性行为”等现象都采取相应的委婉语来表达。
  2.英语委婉语的产生与“面子”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用策略能够满足不同的面子需求。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著名的“面子保全论”。Brown和Levinson将面子分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两类。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和喜爱。[2]下面将从维护他人的“积极面子”,维护他人的“消极面子”,维护自己的“面子”三方面探讨委婉语对人们的面子需求的顺应。
  (1)维护他人的“积极面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评价容貌的词汇非常丰富。对于长相平庸甚至丑陋的人,我们通常用“plain,ordinary,or not particularly good-looking”,而一般不用“ugly,awful or terrible”.
  为了照顾当事人的积极面子,委婉语也大量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例如:
  Last week it introduced toute lo France to a lovely young woman named Mazarine who is,according to journalist and author Philippe Alexdre,Mitterand’s 20-year-old enfant d’amour.
  “enfant d’amour”是法语词汇,在英语中相当于 “illegitimate child”。对于法国总统有私生女这一报道,这里采用了较含蓄、性质较轻的外来语。
  (2)维护他人的“消极面子”。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西方人最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在美国和加拿大,人们的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化差异非常大,人们非常强调个性。对于来自这些国家的人们,尊重他们的隐私是维护他们“消极面子”的重要方面。因此,即便是最亲近的人,在规劝他们的时候,也应该有这样一些开头语:“If I were you…”,“I think it will be better if you…”,or“I don’t suppose it is helpful to…”.下面的对话来自英国小说《傲慢与偏见》:
  “Another time,Lizzy,”said her mother,“I would not dance with him,if I were you.”
  “I believe,Ma’am,I may safely promise you never to dance with him.”
  (3)维护自己的“面子”根据Brown 和 Levinson的观点,威胁面子的行为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无处不在,我们在顾及他人面子需求的时候,自己的面子同样重要。我们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更希望在他人心目中树立自己的美好形象。因此,我们常常通过委婉语来实现这一交际目的。在面试中,当问及是否在其他公司申请过工作岗位,回答可能是“I’ve got offers from a few other companies.”而实际情况可能是,虽然在其他公司参加过面试,可面试后并没有收到聘用通知。
  3.英语委婉语的产生与“心理平衡”
  Hillaire Belloc 曾指出,“委婉语的出现正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了自身的缺陷,同时人们认为自己应该更好。委婉语是虚假的,而这也是它最糟糕的地方。委婉语即用虚假的词代替真实的词以减轻真相给人们带来的冲击。”[3]由此,委婉语作为一种语用策略,能淡化掉丑恶或不好的事物,减轻心理上的痛苦,进而为人们寻得一种心理平衡。
  政府官员们大都擅长使用和创造委婉语,这样就能掩盖他们的错误甚至美化事实,达到维持政府和公众之间和谐关系的目的。战争委婉语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美国著名的喜剧大师George Carlin曾经提到,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饱受战火摧残的越南人民遭受着“炮弹震荡症”(“shell shock”)。这一简短而形象的短语很好地传达了战争的可怕画面——人们仿佛能够听到炮弹在头顶爆炸的声音。二战以后,人们开始使用“战争疲劳”(“combat fatigue” or “battle fatigue”) 来形容同样的可怖场景,与“炮弹震荡症” (“shell shock”)相比,这个短语显然听起来要温和一些,而且有四个音节。但是,因为短语中含有“combat” 和“battle”,还是会令人想到痛苦和不幸的来源——战争。到了朝鲜战争时期,“operational exhaustion”粉墨登场,让人听起来感觉不错,就象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最后,在越战中,人们用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这一短语几乎不会让人联想到战争。
  4.英语委婉语的产生与“求雅”
  英语委婉语的产生与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对于不太好听的事物名称,人们都用新的听起来高雅的名称来代替。航空公司将“头等舱”(first-class)称为“豪华舱”“deluxe class”,将“二等舱”(second-class)称为“一等舱”“first-class”,将“三等舱”(third-class)称为“经济舱、商务舱或旅游舱”“economic class”,“business class”or“tourist class”。另外,“compact car”在欧洲已经是一种小型轿车,而所谓的“subcompact car”则更小,但用“compact,subcompact”是想把消费者的注意力集中到轿车简约小巧的概念设计上。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说话技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委婉语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从委婉语产生的特定社会背景,“面子”观, 和“追求心理平衡”等方面探讨和分析了委婉语对心理世界的顺应,旨在改善人们的言语行为质量,减少话语冲突,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帮助人们顺利地进行语言交际。让语言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经济社会,不仅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2000.
  [2]何光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26
  [3]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208
  
  作者简介:杨丽(1983—),硕士,湖北监利人,任教于河南省安阳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外语语言研究。

浅析委婉语对心理世界的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