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昭通师专作为当下中国文坛昭通作家群的雏形诞生地,从该校先后走出了雷平阳等知名作家诗人,而其中的野草文学社对文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仅以野草文学社为例,初步探讨了文学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作家兼教师的精心指导、文学刊物的创办、著名作家校友的激励和文学生产机制等因素,探索构建高校文学社团与文学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昭通师专;社团研究;培养模式;文学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不但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还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文化。而文学艺术正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强当今大学对文学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探索点。在当今高校,除了培养研究型文学人才外,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同时也应成为是高校文学教育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点和突破点。在这里,以昭通师专野草文学社为例,探讨和研究一下高校文学社团与文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昭通师专野草文学社概述
近年来,“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引起了中国文坛的极大关注,成为昭通乃至云南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从昭通师专走向文坛的有雷平阳、樊忠慰、宋家宏、李骞、胡性能、曾令云等知名作家和评论家。昭通师专之所以能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文学创作人才,是和昭通师专的野草文学社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分不开的。野草文学社成立于1982年,是昭通师专成立最早、发展规模和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学生社团,也是云南省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之一。成立之初的社员主要只是单纯的学生群体,后来还有一部分教师加入,使文学社的影响越来越大,从野草文学社走出了雷平阳、樊忠慰、何晓坤等著名诗人和文学创作者。1995年陈永华创办刊物《守望者》,并作为该社的社刊,很快跻身于“全国百佳民间文学报刊”之列,备受文坛的广泛关注。《云南日报》(文化周刊)把《守望者》排在了昭通地区文学报刊的第二位,仅次于昭通地区文联刊物《南高原》。昭通师专野草文学社成立以来,社员教师和学生先后在《人民文学》、《当代》、《钟山》、《十月》、《文学评论》等全国著名杂志上发表了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
二、作家兼教师的精心指导与浓郁的文学氛围是文学人才成长的环境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高校的专业性、学术性为背景依托,依据大学生共同的业余爱好、专业兴趣、学术特点或其他方面的共同追求而自发结成的学生组织。” 在这个对高校“社团”的概念中,突出了两点,一是高校社团的主体是“学生”;二是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是社团成立的内在动因。这两个特点,同样适用于昭通师专野草文学社。野草文学社从1982年发展至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野草文学社有一批熟悉文学创作、并自身就是作家的教师参与其中。他们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并时常给予社员创作方法和文本修改等方面的指导,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社员的“精神领袖”。他们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给予学生一种创作方法上的引导,这种创作方法是他们的宝贵资源,具有具体性与可操作性,与单纯的学者型指导教师是不同的。
另一个属于野草文学社很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其所处的大学——昭通师专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个文化氛围,为野草文学社从建立到发展,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提供了良好生长的文化土壤。“纽曼说过:‘大学不是诗人的诞生地,但一所大学如果不能激起年轻人一些诗意的回荡,一些对人类问题的思索,那么这所大学缺少感染力是无可质疑的。’大学虽然不直接培养作家,但它提供了学子心灵滋养的空间。大学的文化氛围、图书收藏、大学中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大学里同学非功利的交往、讨论、切磋、都在无声无形地浸润、熏陶、改变着接受大学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文化定位。”学者型的教师与作家型的教师,其对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后者能给学生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多的能给学生一些亲身实践方面的创作指导。昭通师专因具有这样一批有深厚创作功底的师资资源,使它有别于其他大学,这种独特性,是昭通师专能培养那么多优秀创作者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三、文学社刊物的创办是文学人才创作和交流的实践平台
“一个完整的文学社团,有其基本的组成成员,刊物和文学主张。” 野草文学社作为一个学生以文学爱好为基础,聚集起来的民间团体,他们的活动并不只是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探讨文学创作,文学社只不过是他们凝集力的核心,而这个核心的现实体现就是社刊。《守望者》作为野草的社刊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守望者》是野草文学社的形象体现,没有社刊,一个社团在文化界就很难得到承认,即便是借助其他力量暂时获得了某种地位,很快也会被冷落与消散。
《守望者》创办至今,一直是昭通师专学生发表作品的主阵地。该刊每月一期,刊物对作品的题材、体裁不拘一格,以学生作品为主体,同时还有部分教师的文学作品偶尔发表。《守望者》像它所依托的野草文学社一样,生命力一直很旺盛。《守望者》每期都能接到学生的大量稿件,从而可以优中选优,保证了刊物的质量。其实这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刊物的质量不失,文学的纯洁性不媚俗化,它就能成为学生的心灵栖息地,其社会影响就不会降低,从而能影响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积极地创作。看着自己的作品被发表在一个不流俗的刊物上,他们创作的信心和渴望得到这样一个高档次刊物肯定的愿望就越强烈,创作冲动也更大。昭通师专野草文学社社刊《守望者》进入新世纪后,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文学品质,为爱好文学创作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锻炼的平台,在文学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成名校友的关注和激励是文学人才创作的楷模和前进的动力
昭通师专野草文学社先后走出了一批著名诗人,如“当代新生代代表诗人”雷平阳,1986年毕业于昭通师专中文系,2004年5月获第二届华文青年诗歌奖,2005年11月获第三届“茅台杯”人民文学诗歌奖,2006年获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2006年年度青年作家奖,2010年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被誉为“中国诗坛的梵高”的樊忠慰,1989年毕业于昭通师专政史系,2004年获得了云南本土民间文化奖最高奖“王中文化奖”,被评委评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实属罕见的诗歌赤子”。
这些从师专走出的作家或优秀创作者,他们的存在,彰显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师专具有文学创作的传统。他们就像昭通师专的一个名片,虽然走出了师专的校门,但是影响并没有消失,他们既是当今文坛的名人,同时也是师专的校友,他们成才成名的例子,激励着后来的学生,告诉他们文学不是虚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坚持和毅力是成功的保证。这些已成名的作家,对后来的创作者具有感染、带动、激励的作用。最主要的是他们在成名后,并没有忘记母校,经常回校开讲座,他们的成功道路,他们的创作经验往往能给许多文学创作上有追求的师弟师妹以启迪和指导。像著名诗人雷平阳,曾经野草文学社的第二任社长,就多次回母校开讲座。
五、文学生产机制的遵循是文学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关键
高校文学社团和社刊,尽管是民间姿态,不像市场机制下盈利文学的生产那样,商品流通的姿态很明显,但是其也有个文学机制的遵循问题,也就是生产(创作)——流通(刊物)——消费(阅读、评论)这个过程。首先是生产也就是创作的过程,这是第一个阶段,野草文学社的社员创作活跃,每期社刊都能接到大量的稿件,能保持这样一个良好势头的原因,不仅在于创作者自身对文学的爱好,学校大环境氛围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有一个高规格的社刊《守望者》,《守望者》可以说作为流通这一环节的重要载体(媒介)。
《守望者》这一社刊,能把校内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变成文字,转变成一种略带“正规”的面貌呈现在全校师生面前,或者流通到校外供外界文学爱好者阅读和品赏,从创作者到一期期的社刊的出版,这里面蕴含了一个从观念到实物,从意识形态到文化现象的问题,也就是文学生产中,从隐形到显性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没有这个过程,文学就不可能生产出来,或者说即便生产出来,也只是作者自己私下的一个个人活动,而不能转化为真正的文学现象。其次就是消费过程了,每期的《守望者》都会被分送到各个系,各个班,包括学校的行政部门,社刊流通到全校师生的手中,供大家欣赏品评、指导批评,虽然这是一份非盈利性的社刊,但是其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档次是很高的,能带给师生以美的感受。读者的接受及反应能对创作者产生较大影响,他们的评价、反馈能促进创作,提高作者的写作技巧;而且每期的社刊上还有教师和学生文学评论文章的刊登,文学评论对文学创作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学生的文学作品,需要通过文学评论、文学批评作为指导与中介,借此引起社会的注意,获得话语主导权,从而实现其文学价值。
正是这种内在的文学生产机制的遵循,从生产(创作)——流通(刊物)——消费(阅读、评论)的良性循环,使得野草文学社及其社刊得以健康发展,不断地培养出优秀的文学创作者和评论者,为昭通乃至云南的文学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综上所述,在当今大学教育中,高校在培养文学创作人才方面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高校的文学社团,可以说是培育青年作家的摇篮。高校文学社团虽然属于民间团体,组织机制比社会上的文学机构松散,但群体性特征很明显,学生因为共同的文学兴趣和爱好加入文学社团,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增多,能取长补短,个体融入“群体”更容易进行资源的整合,为文学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高校文学社团在文学人才培养上的这种显著作用,应该纳入文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之中,纳入大学文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之中,去思索研究当今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文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石建敏.赵立影.孙国良.袁新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浅析[J].消费导刊.2009,(12).
[2]梁艳萍.大学教育与作家创作关系的调查.湖北大学文学院.http://www.poemlife.com/ReviewerColumn/liangyanping/article.asp?vArticleId=26832.
[3]王晓明.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重评五四文学传统[A].批评空间的开创[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基金项目: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科研课题“昭通师专对昭通作家群的形成及贡献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永华,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当代文学,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