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2期 ID: 152611

[ 王晓友 文选 ]   

调动学生自信心的策略研究

◇ 王晓友

  [摘要]面对暂差生,我们很多时候注重对他们增加学习容量,而忽视了对这些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加强。本文密切结合新课程标准及实际情况,具体阐述了“学习自信心提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学生;波里亚;自信心;心理;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常有这样的现象:由于大班级课堂教学,学生众多,时间有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大容量学习,上课解题时,思维跳跃很快,往往一带而过。这对基础良好的学生来说,尚能接受、领悟,可对一些基础薄弱或反应较慢的学生,对于其中的某些知识点,有时还要通过复习回顾才能逐渐清晰,因此,他们上课反应的思维已经跟不上节奏,导致新学的知识听不懂或一知半解,越学越吃力。久而久之,这些同学不但成绩落在后面,而且更严重的是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影响深远。虽然课后教师多次鼓励他们,给以辅导,增加练习,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恢复或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强烈的学习数学的欲望。因此,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爱因斯坦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一个学生只有在快乐,自由的环境中,个性特征才能充分地发展,想象力,好奇心,自信心,独立意识等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波里亚解题思维图,是否对提高暂差生有显著的影响。这便是本文作者调查的目的所在。
  二、调查方法与结果
  第一,对象:从江苏省外国语学校二年级6个平行班中抽调出每班成绩后10名学生,共60人,组成两个辅导班,每班30人(简称为甲、乙班)。
  在编班前,我们对甲乙班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测试,测试题如下:
  (1)你对学好数学有信心吗?
  (A)有(B)没有
  (2)你认为数学抽象、枯燥、难懂吗?
  (A)是(B)否
  测试结果:第(1)题选(B)的学生54人,占总人数的90%,第(2)题选(A)的学生56人,占总人数的93.3%。这个结果显然是令人失望和引人深思的。
  第二,上课方式:同一位老师在甲、乙两个班中分别以相同的教学内容同时进行上课,但教学方式有所不同。在甲班采用波里亚解题思维图方法进行教学,而在乙班仍然沿用以前的上课模式,基本上是“练习—讲解—再练习—再讲解”的方法。
  第三,测试时间:两个月
  第四,调查方法:经过两个月的上课后,对甲、乙两班60名学生分别再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试题如下:
  (1)上数学课时,你感到紧张吗?
  (A)不紧张(B)有点紧张(C)很紧张
  (2)你上数学课时会犯困(或者分神)吗?
  (A)不会(B)有时会(C)会
  (3)上数学课时,现在的你,思维活跃吗?
   (A)活跃 (B)有时活跃(C)不活跃
  (4)你现在对数学课上的学习氛围感到满意吗?
   (A)满意 (B)较满意(C)不满意
  (5)在数学课的学习活动中,你拥有成就感吗?
   (A)拥有 (B)有点拥有(C)不拥有
  (6)你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满意吗?
   (A)满意 (B)较满意(C)不满意
  (7)你是否认为老师上课时关注过你的感受?
   (A)是 (B)说不清(C)否
  (8)你认为你上课时有提出疑问或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吗?
   (A)有 (B)有时有(C)没有
  (9)你现在是否还认为数学难懂、抽象、枯燥呢?
   (A)是 (B)否
  (10)你是否认为“上课只需做练习、掌握概念和公式,并能运用它们解题”就可以了?
   (A)是 (B)说不出(C)否
  (11)你认为现在的教学方法对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帮助吗?
   (A)有 (B)没有
  (12)你是否认为现在的上课方式有利于你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A)是(B)否
  第五, 调查测试结果: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思考
  伟大的数学家波里亚认为:“你要求解的问题可能不大,但如果它能引起你的好奇心,如果它能使你的创造才能得以展现,而且,如果你是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他们的,那么,你就会体验到这种紧张心情,并享受到发现的喜悦。在易塑的青少年时期,这样的体验会使你养成善于思维的习惯,并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影响到你的一生的性格。”
  波里亚的“解题”不同于“题海战术”,他认为,一个数学老师,如果“把分配给他的时间塞满了例行运算来训练他的学生,他就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妨碍了他们的智力发展……”因此他主张,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选择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深入发掘题目的各个侧面,使学生通过这道题目,就如同通过一道大门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打开数学发现大门的金钥匙往往就在这类好题目之中。波里亚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帮助最好是顺乎自然,教师对学生应当设身处地,应当了解学生的情况,应当弄清学生在想什么,并且提出一个学生自己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或者指出一个学生自己会想出来的步骤。
  在“怎样解题”表中,波里亚按照逻辑思维的顺序和出现可能性大小的顺序搜集了一系列公式化了的指导性意见,提出问题的方式也十分灵活,有时用建议的口气,有时则用引导性问题的办法,尽量顺乎自然,使学生感到这些意见真是说到他们的心坎上,就是他们自己所要说的话。从教育心理学上来看,这张表的确是十分可取的。利用这张表,教师可以行之有效地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尤其对一些差生来说,还具有更明显的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作用,由于它对学生的帮助并非强加于人,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使他们不感到畏惧,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目的。
  在数学的发展历程中,有无数趣味性的解题例子和饱含趣味性规律的原理,定理,法则,再现这些趣题,不仅能让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技巧,更能让学生在回味趣题的过程中,经历情感的体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学习自信心!而自信与成功又是一对孪生的兄弟,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进一步坚定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念。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要倡导的,作为老师,当然要关注成绩,但数学的目标不是为了一个标准的结果,而是个体独特的方法与策略。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学习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一个直接因素。学习自信心对学生具有定向作用、促进作用和准备作用,可以使学生将精力倾注于学习上,集中精力获取知识、学习技能,并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笔者对自信心的认识也有了最深刻的体会,我的女儿刚进小学时,由于在班级是年龄最小的,幼儿园上的时间也少,性格上有点内向,不爱说话,学习上很费力气,成绩很普通,再加上我的脾气很不好,讲了几遍还不会就容易生气,害的小孩信心全无,成绩反而越来越差,我心里很着急,可又没啥用。于是我开始在反思,难道女儿的智商不高吗,领悟能力不行吗?显然不是这样的,平时回答问题都很清楚,不可能是智商的问题。那是不是我对女儿的要求高了点,性子急了点,导致她缺失了信心。检讨了自己的行为,我改变了策略,以鼓励为主,而且遇到进步及时表扬,大声表扬,让她有成就感,从不轻易批评,即使批评也是小声地委婉地提出。慢慢地,女儿的信心上来了,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成绩也就越来越好,连老师都说女儿令她刮目相看。
  从表1中测试结果可显示,利用波里亚解题思维图方法,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学习,甲班学生对数学有了较理性的认识,他们对上数学课的情绪很饱满。这充分说明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有了空前提高,实际上也意味着他们的自信心有了日益增强和恢复。
  从表2中可以看出,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后,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依然没有得到完全恢复和提高,仍然感觉到数学枯燥、抽象、还是在被动地、机械地学习。
  从上面两表对比可以看出,利用波里亚解题思维图方法实际上讲究对学生的帮助时要顺乎自然,以照顾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自己品尝自己想出好念头的乐趣,实际上也是在逐步培养、增强差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先感到数学不枯燥、不抽象,继而发现数学很有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后,对学习就有了促进作用,逐步养成了喜欢思考、善于思维的习惯,从而不断挖掘出自身潜力,使得各方面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总之,本研究结果证明了利用波里亚解题思维图方法进行教学,对提高暂差生的自信心有显著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是深层次的。
  
  
  作者简介:王晓友( 1970—),男,安徽怀宁人,江苏省外国语学校,研究方向:高中生心理健康。

调动学生自信心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