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2期 ID: 152625

[ 高群 文选 ]   

论文本阅读助读资料选择的有效性

◇ 高群

  [摘要]在课堂容量有限的情况下,文本阅读助读资料的选择,应该在质上把关而不是以量取胜,应该是有效的、针对性强的,能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因此,应该选择能够为新学习任务提供可利用固定点的、增强新旧知识间的可辨别性的、能够在语义层面上深化拓展的以及能够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的助读资料,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关键词]文本阅读;助读资料;先行组织者;思维发展
  
  一、能够为新学习任务提供固定点的助读资料
  感悟理解文本需要借助一定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大脑中沉睡的知识积累,经过唤醒,可以与新的学习内容相接、相通,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而唤醒的工作可以由合适的助读资料完成。这样的助读资料可以是学生学习过的知识,或者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内容。通过这些助读资料的导入,能唤醒并调动学生长期记忆中贮存的知识和策略,完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高有关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并因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固定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准确把握文意,实现有意义学习。
  如北京101中学的刘丹妮老师在进行《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教学中,首先用初中学过的课文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作铺垫。因为此篇课文开篇即以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引入,两篇课文有着潜在的共通之处。这就起了唤醒和桥梁的作用。由于《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讨论的是比较深奥抽象的哲学命题,对高中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因此刘丹妮老师又导入了学生熟悉的电视剧《武林外传》的片断,此片断展示了手无缚鸡之力的吕秀才通过对话打败了武功高强的姬无命的情节,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实际切入相对艰深的哲学命题。①这些助读资料,都是属于学生熟悉并易于理解的内容,而且与新的学习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这样就为新的学习提供了固定点,为学生理解相对深奥的文本提供了认知的构架。学生能利用原有的知识储存和人生经验来探究这篇哲理散文,在教学时讨论热烈,时不时有思想火花的碰撞,因此这堂课自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比较之下,还有一位老师同样也是教授《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课,他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主题曲,从《蒹葭》这首古诗导入,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歌声中联想到法国的帕斯卡尔也是见到芦苇,灵光一现,咏出了“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这样的至理名言。② 这样的助读资料,也许能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起作用,但这只是一个简单引出话题的衔接,因为这首古诗中“蒹葭”所代表的意象与帕斯卡尔所用的“芦苇”的喻义之间没有相接、相通的地方,缺乏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因而没能起到为学生提供新旧知识间联系和引发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能够增强新旧知识间可辨别性的助读资料
  学生在学习新的文本或是存在文本潜在意义获得上遇到困难时,可以补充比较性助读资料。这类资料可以是学生学习过的知识,或者是虽然没接触过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比较性助读资料能够指出新旧知识间的异同,它增强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因此,学生通过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通过类推、分析、比较、综合,把当前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结,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从而加深对新材料的理解,这样,学生的认知水平就能从原有状态向更高一层次迈进。
  比如南昌市外国语学校的万瑛老师在教授《愚溪诗序》时,注重文本中人文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引入了余秋雨《洞庭一角》中提出的“贬官文化”的概念,认为古代一批才华横溢的官员在政治斗争中失了势,被贬到荒远偏僻的地方,这些作家及作品,构成了贬官文化,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其夺目的部分。这些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想人生、思使命,研读这些作家作品,有助于我们寻求中国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的真谛。万瑛老师首先概括了贬官现象及相关的文化内涵。然后请同学回忆出曾学过的类似的作品:被贬邓州的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被贬滁州的欧阳修所著的《醉翁亭记》,将它们与柳宗元的山水诗文进行对照。③这些在概括基础上的相似性内容的导入,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柳宗元不识时务的孤傲之气和愚呆之气起了很好地借鉴和启发作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内容和意义的理解,也读出了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文化视野。
  在引入比较性助资料时要注意避免引而不比的情况。助读资料的引入要起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教学内容的作用。它决不是课堂上的点缀,或是课堂改革的标签,光是为展示这个环节而引入。比如有一堂教学公开课教授《木兰诗》,授课老师先放映了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然后又展示了我国的连环画《花木兰》,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类比性助读资料,可以从中引出美国人理解的花木兰和我们中国经典文本里的花木兰的不同之处?这就有了矛盾分析的对象,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很可惜老师并没有引申,他放完之后就集体朗读了一番,然后就开始讨论文本中的花木兰。④这种没有充分地运用类比性特征的助读资料占用了教学时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却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实属画蛇添足,对文本的教学没有任何意义。
  三、能够在语义层面上深化拓展的助读资料
  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是有所区别的。文字的形式背后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内隐的内容。在具体的语文学习实践中,学生除对文本进行字面意义上的理解和使用外,还更多涉及文本内在意义的理解以及创造性的加工和使用。按曹明海老师的划分,教材文本存在着“语体层”、“语象层”及“语义层”三个层面。“深入把握教材文本构成的语义层次,是我们引导学生深层透视教材文本内部的营构机制,进而切实揭示教材文本构成真义和规律的主要教学途径。”⑤而在深入挖掘文本语义层次的内在意义时,学生又往往表现出认知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难以匹配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新知识相关的并能引发深入思考的材料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类的助读资料,并不一定是学生原有的知识或经验,但却应该是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学生通过老师的点拨加上自己的思考,就能够理解并掌握,并以此为桥梁,向更深层次的文本意义延伸拓展,从而对文本负载的情感与理念、精神与思想有进一步的体味,获得更深远的思想内涵。
  比如浙江慈溪中学的孙文辉老师在教授《药》一课时,对于“鲁迅为什么最终让乌鸦飞向远处的天空”这个问题的解读,除了对夏四奶奶迷信而又麻木的祈祷的彻底否定这一方面的理解外,还给学生补充了两则助读资料:一则是《两地书·二四》中提到的“但我的反抗,却不过是与黑暗捣乱”,另一则是《写在<坟>后面》中认为的“反抗”是给“正人君子也者之流多不舒服几天”,“给他们的世界上多有一点缺陷”,从面展示了鲁迅非常独特的心理动机:在黑暗势力强大,群众又极其愚昧麻木的情况下,不知道光明世界是怎样的、怎么走?仍坚持不计形式、针锋相对的斗争。⑥让学生从对鲁迅的心灵世界的体察入手,认识到乌鸦飞向远处的天空只不过是他与“黑暗捣乱”的一种表现而已,从而消除将“乌鸦飞向天空”的姿态视作某种光明的展望的日常思维的影响。并能使学生认识到鲁迅的这种没有希望光明允诺的反抗更具悲壮的色彩,从而开掘乌鸦这个意象的深层内涵,深化对《药》这一文本语义内蕴的理解。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和创造性形象思维的发展很快,因此助读资料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新旧知识内容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在前面已详细阐述,在这儿就不在赘述。
  总之,文本阅读助读资料的选用,要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结和有效指导学生思考为原则,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的规律为基础,以有效地建构学生知识构架为准则。唯有此,才能使文本阅读教学落在实处,增加学生对语文的积累和感悟。
  
  
  注释:
  ①刘丹妮.<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08,(11):26
  ②张驰.<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6f0731d5360cba1aa811da72.html
  ③万瑛.<愚溪诗序>教学实录[J].语文建设,2008,(3):27
  ④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9
  ⑤曹明海,赵宏亮.教材文本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确定[J].语文建设,2008,(10):5
  ⑥ 孙文辉.触摸心灵:<药>结尾的另一种教学处理[J].语文建设,2008,(7-8):66
  
  作者简介:高群(1967—),女,江苏昆山人,苏州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

论文本阅读助读资料选择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