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2期 ID: 152646

  

新世纪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 李皇燕 张马杰

  [摘要]独生子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同时也在日渐庞大的群体,随着现代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快速发展,对这部分特殊群体的人格培养尤其要采用特殊的培养方式,此乃我们长谈的特殊问题特殊对待。尤其在今天物质文化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更是要注重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培养;影响因素
  
  一、独身子女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因素
  1.内因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影响人格发展的首先是人的个性化程度,其次是环境。”大量研究表明,人类的许多行为,包括人格培养和人格障碍,都会受到道德的影响。不难看出,内因对于人格培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生理因素。受生理因素的影响,独生子女大学生中人格的培养问题有时间也不能一概而论,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期,大学生生理的发育和心理发展活动,有针对性的对他们空间和时间需求安排相适应的人格培养。
  第二,心理因素。根据心里学家的分析,不同的人格类型在不同的人身上得到相应的体现,受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因素的制约,会透过行为人内心的心理活动表现和反映出来的。
  2.外因
  外因是内因的一种扩展和延续,两者之间具有微妙的互动和联系。俗话说;水能溢舟,亦能载舟。内因好比是舟,而外因就是水。外因的积极作用,通常对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成长及人格培养起着积极的影响,譬如与独生子女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家庭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都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相反,外因的消极影响,如家庭氛围的不和谐、父母离异,学校管理不善、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的欠缺,社会领域中经济利益的诱惑、违法犯罪行为的频繁发生等,不利于特殊群体的人格培养。
  二、影响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因素
  1.校园因素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在校园,因此,学校承担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中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同学应在实践和活动中带好头、起到模范表率作用。独生子女大学生作为学生干部要做到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对同学们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好班级、学院之间的各项事务,积极踊跃的策划和组织活动,为同学们提供施展才华、锻炼自我、娱乐健身的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自身建设、提高知名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干部自身的素养和人格魅力,是一个共进共成长的过程。
  2.家庭因素
  其中家长的作用非常重要。家长不要过分溺爱独生子女,给他们提供健康成长、独立思考的空间。很多独生子女在家里衣袜不洗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甚至落后的社会现象,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培养相违背的,类似这样的家庭更应及时转变教育方式,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
  3.社会实践
  实践的重要性体现在对知识的运用和掌握中。近些年,国家比较重视和鼓励毕业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中去,到西部大开发中去,还相应的提出了“三支一扶”等一系列的口号,当然,也得到了良好的收效,使毕业后的大学生从心理上磨练了自己的意志,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人格培养,尤其是独生子女这个特殊群体,没有受过累和吃过苦的典型事例,这样的社会实践恐怕是最好的锻炼机会了。对青少年学生来讲,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练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只有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发展趋势
  1.思想独立
  教育应从小抓起,尤其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家长,更应该从幼儿教育开始着手。忌溺爱,扬博爱;忌放纵,扬鼓励;忌代劳,扬独立;忌公主,扬民主。今天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多为“掌上明珠”,父母从小娇生惯养,这是在中国一个普遍但却潜在危害性极大的现象,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和理念,鼓励孩子独立动手、动脑的能力,18岁成年后能够向国外的孩子那样不再向家长伸手拿取学费、生活费等。当今“富二代”的话题吵的沸沸扬扬,当然家庭出身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但是后天的能力是靠自己的努力锻炼出来的。新世纪独生子女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完全摈弃“富二代”、“啃老族”的头衔。
  2.团队合作
  社会是由人的元素组成的,人脱离了社会是无法生存的,理所当然失去了生存的意义。作为社会这个大集体中的一份子,独生子女大学生为人处事应当放掉在家人眼中的特殊地位和身份,平等待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互助友爱,塑造良好的人格。积极参加校内和社会上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融入集体,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益于独生子女大学生改掉凡是独来独往、以“我”为中心的错误思想和态度。
  
  
  参考文献: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10—15
  [2]高淑艳.管理学家[J]北京,管理学家杂志社2010.(5)
  [3]华兰.新世纪大学生健康培养与人生态度形成的探讨[J].上海,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2000.(3)
  
  作者简介:李皇燕(1985—),女,河南洛阳人,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马杰(1987—),男,河南三门峡人,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新世纪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