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现阶段我国中学语文教材有关孟子的语段出发,简要概述孟子和谐思想的现实价值,探讨孟子和谐思想的核心内容,一般扼要地剖析了孟子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孟子;和谐思想;和谐社会;仁政
一、探析孟子和谐思想的现实价值
1.中学语文教材孟子和谐思想的光辉
在《孟子·告子下》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直接体现了孟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辩证和谐;而在《孟子二章》之《鱼我所欲也》里,“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体现的是舍生取义的政治和谐思想;在《庄暴见孟子》里,“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体现的是仁政社会和谐思想。
2.孟子和谐思想的现实必要性
纵观古今,我国现实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无论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的“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论是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还是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进一步阐明的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其政策精髓中都无不体现着孟子倡导的“人和”、“仁政”型社会和谐思想。为此,现实地深研孟子和谐思想,对科学认识和深入探讨我国现阶段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精掘孟子和谐思想的核心内容
1.孟子和谐思想的核心内容概述
孟子继承孔子首倡的“仁”即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谐关系并升华为“仁政”理念,其和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追求人格的完善。
2.孟子和谐思想的核心思想描述
孟子十分强调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人格的完善、家庭和谐对于国家和社会稳定、天下太平的重要作用。其一,强调个人的人格完善重要。只有“明善”即明确了什么是善,才能够“修身”即有一颗诚实的心,才能够“悦于亲”、“信于友”、“获于上”和“治民”即取得父母欢心、朋友信任、上级重视、最终治理好国家。其二,强调家庭与社会和谐重要。孟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个人、家庭与国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且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谐是国家或社会或天下和谐的重要基础或前提。其三,强调爱人是“明善”、“修身”的最基本要求。孟子认为“泛爱众而亲仁”即要怀着一颗“爱人”之心,才能真正达到“治国、平天下”。
三、剖析孟子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
通过反复地学习或研读发现,孟子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追求社会和谐、追求天人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主张“仁政”。
1.孟子的社会和谐思想简析
孟子为了实现天下统一、百姓和睦的美好理想社会,提出了系列“仁政”方案,突出强调“君民协调、君民同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等社会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的社会和谐思想。
首先,孟子强调君民关系和谐。孟子要求正确处理“为君者”与“为民者”的关系;因为社会等级和名分之间存在客观差别,但其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不存在差别。因此,人们只有各司其职,才能维持和促使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然后,孟子强调官民关系和谐。孟子要求正确处理“官”与“民”的关系;因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人心平,天下平,自古亦然”。
2.孟子的天人和谐思想简析
孟子认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此诞生了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主张。这里的“爱物”即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孟子“仁”之思想的的应有基本内涵。
为了实现天人和谐的思想,孟子强调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保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的天人和谐思想与“王道之始”的政治意识充分体现了其正确对待自然规律的朴素唯物主义主义自然观与朴素而积极的唯物史观。
3.孟子的民本思想简析
历史地考察,孟子的民本思想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可以说明或体现:
一方面,孟子主张“民贵”思想。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其贤,然后用之……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由此,孟子强调以“仁政”治理天下。
另一方面,孟子推行仁政王道思想。孟子认为:“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省刑罚,薄税敛”、“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由此,孟子从统治者的角度突出地夯实了“仁政”的民本思想。
现实地俯瞰不难看出,新时期的现实生活无不打下孟子“和谐”的烙印:政府关注民生并积极推行幼儿与高中义务教育、减除农民税务、打击哄抬物价、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审计省部级干部、反腐打黑风暴等;同时,也残存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贫富差距仍在非正常逻辑地扩大、恣意采伐、强拆问题突出等。可见,既要发扬传统和谐思想又要富有时代精神的我们在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的时候任很重而道还很远。
参考文献:
[1]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 2010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
[2]程培学:“论孟子的社会和谐思想”,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第4期。
作者简介:林秀妮(1977—),女,广东湛江人,湛江一中培才学校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