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乐”是墨子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非乐”思想的形成与早期儒家思想影响有重要关系。孔子和墨子在知识基础和话语系统方面有许多相同点,墨子的“非乐”虽是“非儒”的一个重要表现,但墨子最终的目的和孔子是一样的,即都是为了实现天下的和谐、有序、太平。而老子的“否定性“美学观及其审美理想也深刻的影响了墨子美学思想的形成。
[关键词]孔子;老子;墨子;非乐
早期儒家与道家思想对墨子思想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墨子美学思想是在吸收、借鉴、批判早期儒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正是在这种吸收、借鉴、批判中,墨子开创了别具一格的墨家美学思想。
一、“非乐”与“非儒”——早期儒家思想的影响
“非乐”是墨子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非乐”思想的形成与早期儒家思想影响有重要关系。
1.知识基础和话语系统方面的相同点
对于墨子而言,孔子既是他学习的对象也是他批判的对象。《淮南子·要略训》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儒墨之间的“亲缘关系”是十分明显的。作为我国先秦时代两大“显学”的创始人,孔子和墨子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对历史的阅读,都熟读古代经典,通六艺之论,因此在知识基础和话语系统方面二者有较多的相同点。《墨子》文本中,引《诗经》、《尚书》的地方很多,比如《墨子·兼爱下》就引了《尚书》的《秦誓》、《禹誓》、《汤说》、《誓命》等篇目。所引的这些书目后来大多成为儒家的经典,因此韩非认为儒、墨都是“明据先王,必定尧舜,非愚则诬。”韩愈认为“儒墨相用”,也是基于此。儒家讲的仁、义、孝、智、信、任贤、大同等思想概念,墨子都直接引用了。傅斯年先生认为:“墨子出于礼云乐云之儒者环境中,不安而革命,所以墨家所用之具全与儒同,而墨家所标之义全与儒异。儒者称诗书,墨亦称诗书;儒者道春秋,墨者亦道春秋(但非止鲁春秋);儒者谈先王,说尧舜,墨者亦谈先王说尧舜;儒者以禹为人,墨者以禹为至;儒墨用具之相同远在战国诸子中任何两家之上,然墨者标义则全是向儒者痛下针砭,……其实逻辑说去,儒墨之别常是一个度的问题。”[1]《韩非子·显学》论墨家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2]熊十力先生《十力要语》曰:“墨子生竞争之世,悼人相食之祸,而谋全人类之安宁,因承孔子春秋太平礼运大同之旨而发挥之。”[3]可见墨子的语言系统和儒家包括孔子的语言系统有着明显的相承关系。儒墨同是同非,思想概念和方法有着相同之处。
2.“非乐”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就具体的美学思想而言,儒墨之间看似相差很大,实则有很多相通之处。就拿他们的音乐美学思想来说,墨子的“非乐”实际上也是对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对于音乐,孔子充分肯定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尤其在政治生活的作用。儒家礼乐思想着眼于音乐与社会关系的协调,重视音乐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人与社会的合理性。儒家把音乐看作“修心养性”的工具,因此孔子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赞赏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郑卫之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及“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雅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正而不邪,有助于养成以仁义为特点的高尚道德品质,而不会去作悖礼违义的事情。‘郑声’实际是指当时的新兴的民间俗乐形式,它的节奏明快强烈,曲调高底变化较大,容易激动人心。所谓‘淫’,就是过分,不合中正平和的意思。孔子认为“郑声”任其感情之自然发展而无节制,容易诱发人们的私欲,不利于培养以仁、礼为内容的道德品质,所以要封杀它。此外,孔子在评价音乐演奏时认为:“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记》)就是说,音乐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在其下的。这种不以“人”的情感抒发为目的,而以“礼”为目的,不是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而是成为统治人民的手段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墨子。
墨子的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非乐”思想上。墨子的“非乐”很容易让人误解为他反对人们进行审美和艺术活动,否定审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实际上,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礼记》记载;“翟者,乐吏之贱者也”,这都说明墨子不仅懂音乐理乐,而且还掌握音乐技能,是一位知乐(yu€瑁⒅郑╨€瑁┲恕A泶幽印胺抢帧钡睦砺壑校部杉湟衾掷砺壑兜墓悴8腥さ氖牵颖救嘶够岽刁稀!堵朗洗呵铩す笠蚱吩兀骸澳蛹M酰嘁麓刁希蛞病!笨杉佑幸欢ǖ囊衾旨寄埽⑶沂窍不兑衾值摹K裕铀淙环炊砸衾郑遣⒚挥蟹穸ㄒ衾种馈?
实际上墨子的“非乐”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首先是针对当时具体的社会环境。春秋之际,已极扰攘,胡适曾痛切言之,说当时政治黑暗,社会纷乱,贫富不均,而民生困苦。梁启超论及春秋战国的时代环境时,亦沉痛至极,他说:“贵族的奢侈,自古已然。春秋战国之间,国愈撒,物力愈丰,专制力愈强,奢侈的程度也跟着愈甚。再加以当时经济状况变迁,经济上的兼并,政治上的尖兵骈进。观范蠡三致千金,子贡结驷连骑,可想当时富族阶级的权利,富贵两族,相竞于奢侈,贫民资产被掠日甚。”这就是墨子非乐的客观环境和社会状况。这种社会环境与墨子的“大同”盛世的审美理想是完全相反的,因此墨子才会提出“非乐”。 其次,墨子“非乐”,有其明确界定的范围。在针对列国纷争、天下大乱的历史社会背景的同时,“非乐”是针对具体的国家而提出的。《墨子·鲁问》中有一段墨子对自己思想组成要素的自述:“子墨子游,魏越曰:‘既得见四方之君子,则将先语?’子墨子曰:‘凡如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昌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喜音湛面,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遥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墨子在这里自述了其思想要素即所谓的“十论”,这是墨子思想的总纲,同时,墨子反复强调了一句话,即“必择务而从事”,他认为要根据所在国家的具体情势,实行不同的政策。针对“国家喜音湛面”,的情况,才提出“非乐”的美学主张的。
可见,墨子的“非乐”美学思想并非是说墨子一般的反对音乐。墨子是依据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针对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而提出的。提出“非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天下的“大同”和谐。由此可见,墨子学孔子之术而非儒,但他对儒家的基本价值观是认同的。在墨子的思想要素中,尽管具体的思想内容和实践指向与儒家不同,但是其思想最终的伦理指向和孔子是一样的,都体现出对仁德信义的价值追求。墨子的“非乐”虽是“非儒”的一个重要表现,但墨子最终的目的和孔子是一样的,即都是为了实现天下的和谐、有序、太平。
二、墨子美学思想对早期道家美学思想的借鉴
老子和墨子的思想同源于上古文化,二者有相通的一面。墨子很多思想正是在借鉴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孙以楷先生在《老墨通义论》中论及了老子思想对墨子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孙先生认为老子与墨子的学说同出于夏代尤其是夏禹的思想;墨子的天志出于老子的天道;道家思想中的经验主义和墨子认识论中的经验主义、感性主义相通;墨子的非攻是接受老子的反战思想;墨子的“天志无私论”继承了老子的“天道无私论;老子的修道与墨子的修身思想相同。孙先生对老子思想于墨子思想的主动影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就美学思想而言,墨子美学思想的形成确实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重要关系。
老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其朴素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在美学思想上,老子提倡朴素、实用之美。《老子·十二章》提出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的命题。 老子在这章告诉我们,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繁的音乐使人听觉不灵敏,丰美的食物使人味觉迟钝,纵情围猎使人内心疯狂,稀罕的器物使人操作变坏,唯求有“道”的人只求安饱而不追求声色之娱,所以要去虚华保留朴实的本质。春秋时期社会娱乐活动中,人们纵情于感官上声、色、味快乐行为,老子正是针对的这种在审美形态层面上的杂声繁奏的现象,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等形式美的东西使人不但失去了应有的品性,而且使心身处于非和谐的状态。从而否定这些形式美的东西,进而提倡“为腹不为目” 的朴素、实用之美。这否定性的美学思想与墨子的“非乐”思想十分相近,它深刻的影响了墨子,是墨子“非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
在审美理想上,老子认为美的最高境界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认为只有在这种最高的境界中人才能从物质的人为的压抑状态中回归到人的最自然的真正属于人的境界中,而从使人的生命恢复到本来的面貌中。从这一点来说,老子否定“五音”并不意味着消极,反而只有在否定中才能得以积极发展。就这一点而言,老子和墨子的思想史相通的。墨子的“非乐”并非简单地否定一切音乐,而是要否定那些影响人的心性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音乐,并想通过“非乐”达到天下人的“兼爱”。天下“兼爱”之后,就会出现世界“大同”之美,而“大同”之美就是墨子最高的审美理想。墨子的这一思想与老子的美学思想不无重要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墨子的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早期儒道思想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构成墨子思想体系的诸元素有其复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墨子美学思想在形成过程中确有继承和借鉴早期儒道思想的成分,但我们并不能夸大这种影响。实际上,早期儒道思想和墨子美学思想有其重要的区别,两家思想虽有相通之处,但也是同中有异的,其相通,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相通。孔子更多的是从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功用上来定义、规范各类艺术,老子更多的是从天道自然、宇宙发生论的角度谈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而墨子却是开宗明义地立足于人类社会现实来论证其思想的,各家之间的精神和意义是大相径庭的,对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的辩证分析。
注释:
[1]傅斯年.史料论略及其他.战国子家叙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5
[2]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中华书局,1998:82
[3]熊十力:十力要语[M].中华书局,1996:106
作者简介:莫付欢,女,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美学与文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