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阿拉伯历史上,公元8世纪70年代至9世纪中叶是阿巴斯王朝的全盛时期,也是阿拉伯伊斯兰的鼎盛时期。其突出的成就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的发展方面,同时也表现在文化的繁荣方面。学者们一致认为阿巴斯王朝是阿拉伯语发展的黄金时期。本文就阿拉伯语在阿巴斯王朝的发展,特色与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阿拉伯语 ;阿巴斯王朝 ;发展
公元750年时,阿拉伯穆斯林在巴格达建立起来的阿巴斯王朝,一直延续了500余年之久。当时阿拉伯语作为当政者的官方语言和伊斯兰教宗教语言通行于西亚,北非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阿拉伯语以及以阿拉伯语言为载体的诸多学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将浅析阿拉伯语在阿巴斯王朝的发展、特色与成因。
一、阿拉伯语在阿巴斯王朝得到发展的表现
1.出现了百年翻译运动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语言的首要和根本任务就是成为人们相互联系的工具。“torjim”这是阿拉伯语,其译为“誊写”、“转化”、“用另外一种形式表达”等。这个词的应用意义是“媒介”或“桥梁”。翻译之所以被称为“媒介”,是因为翻译是把思想意识、科学文化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物质和文化食粮用书面和口头形式从一种语言转变为第二种语言的桥梁。
伊斯兰帝国时期,各种不同民族的文明深入交流,融合。其典型表现就是把其他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翻译成阿拉伯语的活动。这种活动在伍玛亚王朝时已经出现,但是这一时期的翻译尚未形成规模。到了阿巴斯王朝时期,大量的穆斯林参与了这项文化活动,掀起了一个翻译古典文明成果的高潮,历史上称之为“翻译运动”。该运动前后经历了250多年。在翻译过程中,许多波斯词汇和希腊语词汇被引进到阿拉伯语言之中,并在阿拉伯语语法规则的干预下,使其阿拉伯化,成为阿拉伯语中的正式词汇。
2.标准阿拉伯语语法的制定
语法是语言传达信息的基本框架和具体规则。所以语法在语言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维护阿拉伯语的纯洁性和便于人们准确诵读《古兰经》和《圣训》,这一时期的阿拉伯语语法学家,根据《古兰经》和《圣训》中经文的固定语法地位,以及古典诗歌与贝都因引人的口语,对阿拉伯语语言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研究。其中巴士拉城著名的语言大师哈利勒·本·艾哈迈德首创了第一部阿拉伯语大辞典《爱因书》。他的学生西伯威,在认真学习和广泛的调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语言学素材,编著了第一部阿拉伯语语法大全《西伯威书》,该书奠定了阿拉伯语语法的基础,也成为人们研究阿拉伯语语法的主要依据和参考资料。
3.文学创作的繁荣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文艺。文学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最好的文学作品是用最优美的语言写成的.”可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同时也反映着语言的成就。所以,阿巴斯王朝时期语言的发展成果还表现在文学的发展,在此期间,不仅仅诗歌得到了发展,而且散文和其它学科的著作也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其中具有世界意义的阿拉伯民间文学巨著《一千零一夜》就是在此期间出现的。除了诗歌、散文之外,还有其他学科的著作,如阿布·拜克尔·拉齐的《天花与麻疹》、伊本·西纳的《医典》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阿拉伯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的高潮此起彼伏,这一切使得阿拉伯语语言的应用更加灵活,生动。
4.伊斯兰教诸学科的研究
阿拉伯语是《古兰经》的语言,是宗教信仰的语言。所以离开了宗教谈阿拉伯语犹如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在《古兰经》注学领域,穆圣时代,穆罕默德就对《古兰经》中的某些经文加以注释,以便人们了解和学习。后来的许多学者,陆续展开了对《古兰经》的研究,《古兰经》注这门独立的学科就产生了。
三、阿拉伯语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1.出现了几个“第一”
出现了第一部阿拉伯语语法书《西伯威书》,编出了第一部阿拉伯语大词典《艾因书》,兴建了阿拉伯帝国第一个翻译科研机构-智慧宫。
2.大量借用外来词,丰富了阿拉伯语的词汇
在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中,阿拉伯语显然不够使用,必须增补新的语汇,于是穆斯林创造了大量的新的阿拉伯语词汇和新的术语。同时,通过翻译,阿拉伯语从波斯语、希腊语、古叙利亚语、希伯来语、印地语和科普特语中吸收了大量的词汇,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阿拉伯语的词汇。
四、阿拉伯语在阿巴斯王朝发展的原因
1.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众所周知,文化的繁荣首先应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政治的稳定。阿巴斯王朝是中央集权统治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大统盛况,帝国的经济成一排欣欣向荣的气势,当时的巴格达是世界文明的大都会。帝国势力如此强大,这就为语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宗教信仰的需要
前面已经提到阿拉伯语是《古兰经》的语言,穆斯林要想诵读和理解自己神圣的经典就必须学习阿拉伯语,并且研究这一语言的应用,这就促使了《古兰经》注学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伍玛亚王朝后期,穆斯林与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之间、穆斯林内部展开了宗教辩论,犹太教和基督教徒运用古希腊哲学与逻辑学同穆斯林进行争论,穆斯林为了在辩论中取胜,保卫自己的宗教,便埋头钻研古希腊的哲学和逻辑学,并将这类学术著作翻译成阿拉伯语,以借鉴他们的方法。这也是翻译运动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统治者英明的政策与对学问的重视
阿巴斯王朝初期的几任哈里发,如曼苏尔、拉希德、麦蒙等都是很有学问的君主,都积极提倡学术文化,他们聘请各国学者,集中到巴格达来,哈里发亲身参加研究,如麦蒙建立“智慧宫”,设立翻译馆。阿巴斯王朝为“智慧宫”及其学术活动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购置文稿,为翻译者、学者和管理人员支付工资。如对侯乃因的著作,麦蒙赐“以译稿的重量,以等量的黄金报酬他”。当时的统治者政策开明,还体现在他们恢弘的气度上,哈里发麦蒙广泛招揽人才,不问宗教信仰,民族,只要有真才实学,都被邀请到巴格达来,给以优厚的待遇,让他们自由研究,自由探讨。
阿巴斯王朝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时代,在此期间,阿拉伯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阿拉伯语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在翻译运动的出现、标准语法的制定、文学创作的繁荣、以及宗教各个学科的发展。同时,阿拉伯语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出了几个“第一”。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阿巴斯王朝稳定的政治、繁荣的经济是其发展的基础,而宗教信仰的需要以及统治者开明的政策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古语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阿拉伯语在阿拉斯王朝发展的这一历史现象,不仅是阿拉伯民族的光荣,也是值得当今各个民族在文化事业发展时借鉴和参考的。
参考文献:
[1]刘开古.阿拉伯语发展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杨孝柏.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阿拉伯卷[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希提.阿拉伯通史[M],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
[4]蔡伟良,周顺贤.阿拉伯文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蔡伟良,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钱学文,简明阿拉伯伊斯兰史[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刘利华(1982—),女,山西大同人,在读研究生,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阿拉伯语专业,主要从事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