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2期 ID: 152694

  

浅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 刘萌 谢中

  [摘要]从教学的转变、课程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科学化方面阐述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方向, 提出高校体育改革在理念上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改革;研究方向
  
  一、高校体育改革的体现形式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重点。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指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起方向和主导作用,以教学的目标为核心的基本观点和认识,它从体育的角度反映了特定时期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学培养人才的要求。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经历了运动技术教育、体质教育、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教育等教育思想的变化,各种教育思想不同程度地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学校发挥了它的积极效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人的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教育专家提出学校教育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从事各种体育运动的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竞争能力等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顺应了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而由终身教育思想推行而来的终身体育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得到广大体育工作者的认同。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种新的理念——健康教育应运而生,它是整体上综合性地对高等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而提出的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识地运用某种指导思想时,都应该对体质教育和知识技能的练习、能力的培养兼顾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
  课程是指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经验的总体。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基本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介。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一直是高校体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热点。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等学校体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它将强调某主面的狭窄课程扩展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社会一体化的广义课程体系,体现了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校体育的衔接。它在教育目标上追求育体和育心相结合,将增强体质与终身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健身性和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提倡组织纪律和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创造性学习相结合,充分调动教与学两者的积极性,将素质目标的要求充分体现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上,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三、多元化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近年来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很多,形成了多种教学模式并存在的现象。有的学者根据教学思想和学生从事体育的活动规律,来探讨快乐体育教学模式、运动教育教学模式、技能型教学模式、体育锻炼型教学模式、体能型教学模式、社会型体育教学模式,有的学者根据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探讨一体化型教学模式、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并列型教学模式、俱乐部型教学模式、三段型教学模式。
  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五、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是指: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教育,依据人体生长发育规律,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地、系统地、完整地将体育教育贯穿于人生全过程。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许多学者和体育工作者认为体育课以掌握运动技术为主的教学思想应该改变,尽快建立以健身为目的的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因此,应在指导思想上确立终身体育观,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以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六、社会体育的重要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且其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体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其内容、形式以及效用也应该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因此,高校体育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发展的新形势,要把学校体育放在整个教育大系统和社会的宏观系统中去考虑。学校体育不但是复杂的、动态的,而且是多样化和多功能的,它在开展社会体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而社会体育又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它也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学校体育对社会体育的贡献是社会对学校体育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也是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对自己职业和工作意义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的重要方面。
  七、体育教师素质的同步提升
  为适应高校体育改革的需要,要提高教师素质,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才资源优势,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教育,取决于一流的师资。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主导者,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如何,关系到新世纪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的质量。在高校体育教师的培养上,国家应给予倾斜,建立多渠道培训方式,加快高校体育师资水平的提高。新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师还应更新观念,迎接时代的考验。在教学改革中不断丰富自己,树立科学的健身意识,掌握健身原理、健身办法、以及健身效果评价的基本知识;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加强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人才资源优势。
  八、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
  体育场馆设施是实施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余暇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普通高校由于受国家经济条件和教育投资投入的制约,虽然已逐步形成较大规模的体育活动场所,但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剧增和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 现有的体育场地、场馆设施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为适应高校体育改革的需要,要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及经费投入,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高等教育包括高校体育的投入尤其是高校场地器材及必需的体育经费的投入,以保证高校体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于高校体育改革的研究给我国高校体育实践和改革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启迪,为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业的稳步提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一些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扩大了体育教育的原有框架,丰富了体育教育理论,适应了社会及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晓静.马翠娥,蒋自检普通高校体育改革的研究动向和发展思路[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卢元镇.从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看学校体育[M]中国学校体育,1999(2):66.
  [4]刘笑舫,武胜奇.新世纪高校体育改革的思路及策略[J]南都学坛,2001(6):20-21.
  
  作者简介:刘萌,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浅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